七一社区        注册

宜昌五峰镇:构建党员“一小时服务圈”打通最后一公里

2014年10月21日15:42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五峰镇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属武陵山支脉,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平均海拔1100米,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山区镇。五峰镇地处县域中部,东邻长乐坪镇,南与湖南省石门县交界,西与采花乡、湾潭镇毗连,北与付家堰乡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接壤,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国土面积456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18万公顷,耕地面积3885公顷。全镇辖12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14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9673人,农村人口25943。全镇共有30个党支部,其中农村党支部12个,党员1376名,农村党员832名,社区党员314名。

背景与动因

党小组是基层党组织的基本单元,是基层组织建设的神经末梢,是联系党员群众的最后纽带。如何立足实际,科学设置党小组,组织党员在基层党组织中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五峰镇辖12个村党支部,839名党员,原设置46个农村党小组,通过深入各村就农村党组织和党员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发现目前传统党小组设置形同虚设,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逐渐弱化,党员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三难”。

㈠活动开展难。一是受时空所阻。山大人稀、居住分散,“隔沟能说话,见面走半天”的客观地理条件造成党员聚集难,限制了党组织活动的开展。以茅坪村为例,该村国土面积121.8平方公里,党员81人,平均1个党员辐射1.51平方公里,组织党员集中活动十分困难。二是受经费所限。“路上花半天,开会要吃饭,误工要补偿”,党员集中活动成本过高,超出了农村基层组织的保障能力,导致活动不经常。三是受导向所致。基层党建考核重党支部轻党小组,出现以“党支部活动代替党小组活动”的事实,党支部除了“七一”等特殊时期,集中开会次数少,活动频率不高,“三会一课”特别是党小组会得不到落实。

㈡教育管理难。一是教育形式单一。基层教育资源匮乏,对农村党员的教育,绝大部分以学文件、看电教、讲党课“三部曲”为主,很少组织党员外出参观培训,现有教育手段不多,吸引力不足,学习效果有限。二是流动党员增多。市场经济导致农村外出流动党员增多,“打工赚钱、回家过年”的现象普遍,“能人”党员和年轻党员大量外出,长期游离组织之外,岗位变动频繁、队伍不稳定、去向难掌握、近况不清楚,“家难安”、“人难管”,成为组织上的“空挂户”,管理上存在很大难度。三是党员结构老化。留守党员年龄老化,有的行动不便,参加活动有心无力;有的思想退化,不愿参加组织生活。

㈢作用发挥难。一是“无意愿”。农村党员特别是无职党员,既没有“身份证明”,也没有“权利证件”,在调解矛盾、宣传政策过程中,往往腰杆不硬、话语无力。在发挥作用时有了畏难情绪,在生产生活中忘记了党员身份,党性观念逐步弱化,甚至被群众戏称“党员不党员,多交两块钱”。二是“无能力”。农村党员队伍结构不合理,存在年龄偏大、学历偏低、能力偏弱“三偏”现象,部分党员事实上已经成为时代“落伍者”,无力争先、也无法带头致富。 三是“无舞台”。农村党员缺乏有效的活动载体,不知道干什么、怎么干。村级党组织开展活动单一,内容不丰富,缺乏针对性,党员参与积极性不高,活动氛围不浓,即使想发挥作用也没有舞台。

二、探索与做法

为推动“三会一课”制度的全面落实,让基层党小组真正发挥作用,我们以茅坪村为试点,在创新农村党小组设置,建设农村服务型党组织,搭建山区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平台等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㈠科学重划党小组,做到“全覆盖”。按照依山就势的原则重新划分党小组,将茅坪村原来5个党小组划分为茅坪、界头、顶坪、梓树坡等9个党小组。一是按组划片。对符合“三个一”(“一小时”活动圈、“一公里”服务组、“一招呼”行动队)标准的自然村组,不打破原有组别设置,选优配强党小组长(顶坪、界头党小组长与村小组长分离)设置党小组。如茅坪村党小组(现茅坪村一组,即原茅坪乡政府驻地及周边)实行按村组划片。二是依势划片。对地势平坦,居住较为集中的区域实行划片,如顶坪党小组按照居住相近、地域相连、人事相往的原则进行划片。三是聚居划片。为沿袭历史,尊重民俗,对以地名聚居的党员实行按聚居地划片,如刘家坪党小组、宋家河党小组。

㈡严格设岗定责,做到“全服务”。建立“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三级组织构架,实行定活动周期、定服务对象、定服务内容“三定”岗位责任制,建立党员公开承诺、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等工作制度,服务内容上坚持“四入户”、“两发展”、“一畅通”。“四入户”即“送政策入户”,对粮食直补、公益林补偿等入户宣传政策,询问政策落实情况;“送和谐入户”,平时注重对邻里周边关系,对有倾向性的矛盾纠纷苗头及时掌握,商量对策进行化解;“送平安入户”,注重防火防汛防盗、交通安全、食品安全预防,对地质灾害、安全隐患和治安情况进行巡查;“送温暖入户”,对联系户中的困难群众及时慰问,特别对打工家庭、空巢家庭定期走访。“两发展”即发展公益事业,对群众提出的用水、修路等要求,拟出初步方案报村“两委”审定,组织受益群众开会,阐明补偿、投劳等事宜,实行“自建自管”;发展致富产业,依托协会或致富带头人,对农户种植、从事的同类或上下游产业的产品,进行收购、加工或销售,形成产业团体或链条,改变农户“单打独斗”的发展模式。“一畅通”即畅通民情民意诉求渠道。党小组成员对隐患苗头、群众需求、发展建议三类民意诉求进行搜集、整理,实行一月一碰头,定期通报党员服务群众情况,对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意见建议向村“两委”报告。

㈢完善制度保障,做到“全到位”。在活动方式上,坚持“定点为主、轮流为辅、特事必到”的总原则。定点为主即以党员(群众代表)家等为活动阵地,召集骨干党员和群众开展以组织学习、传达精神、通报情况和分配任务等内容的活动。轮流为辅即按照方便活动、分散负担原则,党小组集体或党员个人到党员或联系群众家中开展服务和组织活动。特事必到即面对矛盾纠纷调解、防汛防火、地灾抢险等特殊事件时,召集活动组成员到矛盾纠纷调解户、困难党员群众家中或突发事件现场,处理具体事务。在活动时间上,坚持三个“必须”与两个“灵活”,三个“必须”即任务前夕必须部署,险情当期必须处置,群众有难必须行动;两个“灵活”即避忙就闲灵活安排,聚集时机灵活组织。在阵地建设上,党小组坚持党旗、党员联系群众分布图、党员服务群众台账、党小组活动工作薄“四有”,村支部必须对党小组设置分布图、党小组基本情况登记册进行上墙归档。

三、经验与成效

自2013年9月茅坪村试点运行以来,镇村两级积极策划组织,各党小组及成员广泛参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㈠党小组开展活动越来越积极。通过将党员进行重新编组,实行网络化编排、网格化管理,实现由村党支部组织党员活动向“做实”党小组活动转变,使党员活动更符合山区实际、更贴近广大群众,进一步密切党群联系。过去开展党小组活动门可罗雀,导致党小组活动可有可无,现在绝大部分党小组活动基本实现“一月一碰头”,党员活动实现就近就便,通过降低活动成本、灵活安排活动时间,党员参加活动由抵触到冷漠再到积极参与,使年轻党员愿意参加活动,老党员乐于参加活动,积极分子积极投身党员活动,党组织凝聚力得到明显增强,改变了原来党小组会基本不开,党支部会开得不规范的局面。

㈡无职党员发挥作用越来越具体。带头致富的意识得到加强。如贝母种植带头人覃士成,无偿为附近村民教授贝母的种植技术,同时在种苗价格上给予很大优惠,目前已成为茅坪村最大的贝母合作社。扶贫帮困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得知服务对象邓珊君生病住院后,知晓其家庭情况的党员张远平到医院看望,希望影响更多的党员帮助其渡过难关。社会公益事业广泛参与。全村共组织党员参与义务劳动36次,帮助个人16次,发展公益事业20次,集中在用水、修路等方面。5月份茅坪党小组组织党员帮助丰粮村义务修路,6月份界头党小组组织党员帮助界头小农水项目区掩埋水管,即将成立饮水协会,每个水池区抽一人组成义务护水队,加强水池的管护,基础设施建设与管护都得到一定的提升,产业发展得到保障。

㈢强农惠农政策宣传越来越到位。对最新的惠民政策、法规知识、致富信息,党员带头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介学习,及时向联系的村民传达。对粮食直补、“两保”征收等需要落实的任务,在村“两委”安排部署后,入户宣传政策,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协助村“两委”合力完成。同时集中学习镇上编写的《强农惠农政策一本通》,为村民讲解办事流程,理清享受政策的条件,不让村民跑冤枉路,减少了因政策不明引发的不必要的上访。如梓树坡村民薛实荣对“公益林补偿100亩减少5亩”的政策不满意,对口联系的党员林成双得知情况后,联合党小组组长李正安带着《一本通》到户做宣传工作,将“减少5亩用于生活用柴”的政策讲明,了解实情后薛实荣欣然接受。

㈣矛盾纠纷化解条缕越来越清晰。党小组成员实行“一对多”帮扶服务模式,定期走访服务对象,平时注重留意邻里之间的关系,将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如界头党员向云生,得知小组修建水池要占用农田,为不让邻里扯皮,让出自己农田来修水池,并对于毁坏的经济林木不要求补偿,预见性的防止了矛盾的发生。对于掌握的邻里信息,一月一碰头进行通报沟通,对于小型矛盾纠纷,商量对策,明确任务,进行化解。处理不了的及时上报分片的村干部,村干部集中汇总到村书记,层层把关,保证信息畅通。从去年9月至今,茅坪村党员参与成功调处矛盾纠纷49起。

㈤群众对党员的认可度越来越高。通过搭建无职党员作用发挥平台,党员的身份意识、责任意识和荣誉意识明显增强,在帮助调解矛盾、宣传政策过程中,腰杆硬了,话语有力了,能够主动亮明身份,以前未开展服务的部分党员再也坐不住了,主动参加组织活动。党员在群众中扮演的角色正在发生转变,不再是可有可无的称号,而是真正联系服务群众的中坚力量。群众对党员的看法也再逐步转变,不再戏称“党员不党员,多交两块钱”,而是将党员作为倾听者,作为传声筒,作为一个便民服务站点。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秦华、乔业琼)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