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付文
2014年10月21日08:1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潘阳贵查看农作物生长情况。 |
“我们还是种小麦吧!国家有收购政策,我们起码不会赔钱;再种甜玉米风险太大,9月以后,甜玉米价钱一直上不去。”又到一年秋播时节,在湖北天门市多宝镇双桥村,党支部书记潘阳贵终于把眼下种啥给“敲定”了。
潘阳贵告诉记者,今年双桥村好多村民都种了甜玉米,但效益总体看并不好,今年秋播村里会大面积改种小麦,甜玉米的种植面积要减少一半。
今年59岁的潘阳贵,身材瘦削、皮肤黝黑。担任村干部40年来,他把群众利益放在心头,得到了村民的肯定:“有困难,找潘书记准没错。不光没架子,而且随叫随到,能和我们贴得拢!”
“这几个大棚种的是反季辣椒,那边几个是西红柿和黄瓜。”走在双桥村的乡路上,潘阳贵仔细地介绍村里的蔬菜产业。六组村民杨金官说,搞大棚蔬菜,多亏了潘书记。
1985年,已经当了10年村干部的潘阳贵开始担任村党支部书记。那年初,中央取消了粮棉统购政策。而双桥村,恰恰就是一个以种粮棉油为主的传统农业村。咋让乡亲们富起来?潘阳贵一度感到迷茫,原来从不抽烟的他,蹲在田头抽了整整半包“大公鸡”。
“当上村支书不算本事,带领大伙儿富起来,才说明你有能力。”老父亲的话时常在潘阳贵耳边响起。种植习惯再难改也要改!多次去外地考察后,潘阳贵动员村民在旱地种辣椒,在低洼地种浅层藕。旱地种辣椒,大家还能勉强接受;稻田改种莲藕,很多人想不通。四组60多岁的刘老汉把头摇得像拨浪鼓:“我种了一辈子田,只看到大米饭能饱肚子,没听说吃藕能过日子。反正我不种,看你们以后吃饭还是吃藕。”
潘阳贵耐心向村民解释并逐一上门做工作,而且承诺提供销售、技术保证,好不容易才落实了种植面积。当年,1亩藕地的收入将近5000元,比种常规作物足足多出4000元,刘老汉服气了。那一年,双桥村种了30亩辣椒,尽管面积不大,但收成很好,种辣椒的农户也尝到了甜头。
2010年,潘阳贵又开始琢磨起发展肉牛养殖。在村委会的扶持下,肉牛养殖户姚泽山成立了肉牛养殖公司。养殖公司选址、能享受哪些优惠政策,潘阳贵亲自上阵,从协调村民腾地到去农业畜牧部门申请扶持,他忙个不停。第二年,公司出栏肉牛1000头,纯利近300万元,养殖户户均增收2万多元。这一年,双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8000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他这个人,时时刻刻都在操心、想事。”和他搭档工作16年的村委会主任徐伦姣说。
修路,一直是双桥村的“重点工程”。双桥村有10个村民小组,其中有7个组不靠公路。没有公路的苦,不少村民记忆犹新:“以前村里都是泥巴路,遇到下雨天,板车都拉不动。蔬菜堆在田里,运输的车开不进来,急得人跳脚。”
从石子路,到油渣路,到水泥路,10多年来,双桥村道路几经变迁。为这,潘阳贵不知道花了多少心血。建通村路,他没有向村民收一分钱。为争取建设资金,他跑天门、下武汉,有时一个星期要跑好几次。
公家的钱,他一分钱恨不能掰成两半用,水泥、石子、黄沙、钢材……需要的所有建筑材料,他都事先摸清楚价格,拿出工程预算,一公里通村水泥路,经过他精打细算,能省下5万元左右的开支。
“双桥村的工程,赚不到多少钱。”这是周边一些施工队的共识。但不少施工队还是愿意接双桥村的工程,“潘书记人正直,没私心,和他打交道,我们放心。”
在潘阳贵心里,总有做不完的事。这些年,村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修筑硬化灌溉渠5000米、田间路5000多米,建成大型泵站2座,做到了存水能排、有旱能灌。
《 人民日报 》( 2014年10月21日 17 版)
相关专题 |
· 党建周刊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