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老二姐”的治“家”之道

刘光信

2014年10月14日08:02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在社区这个大家庭里,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把社区的大事小情理得清清爽爽,把群众的事办得实实在在。社区里的长辈们叫她“小友凤”、干部称她“老二姐”、群众赞她“好支书”。她就是云南省会泽县迤车镇索桥社区党总支书记、社区主任,全国“巾帼科技致富女能人”、全国及云南省“妇女双学双比先进女能人”、云南省“优秀党务工作者”陈友凤。2005年12月,原任云南省会泽县迤车镇中河村党总支书记的陈友凤,被调整到索桥村任党总支书记。陈友凤是临危受命,前来破解索桥村征地拆迁工作滞后的难题。

2004年,因昭通至会泽待补高速公路经过迤车镇,索桥村启动了征地、拆房、迁坟、挪树工作。由于安置地点、补偿标准等方面谈不拢,有32户农民抵触情绪很大,有的多次上访,严重影响了高速公路建设进度。陈友凤一上任就带着班子成员挨家挨户了解情况,详细解释征地拆迁政策,认真听取各拆迁户的诉求,修改完善拆迁安置措施,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几个月后,大部分农户主动配合拆房让地,但仍有17户不愿拆房,与拆迁安置人员僵持着。17户拆迁户中有11户是陈友凤的娘家亲戚,陈友凤年纪虽大辈分却小,面对众多长辈,工作难以开展。有的村民甚至放出话来:“这回看她陈友凤咋个整。”

还没等陈友凤出面做工作,娘家人就找上门来。陈友凤赔着笑脸耐心听众长辈的意见,针对主要问题作出承诺:“如果你们房子拆了没有住处,我买帐篷来给你们住;如果被拆的房子丈量不合理,我找拆迁办再量;我小友凤是你们看着长大的,拆了安不下去、没地方盖房子,你们就把房子盖在我家的5亩地里去,我一分钱都不要。”娘家亲戚们吃下了“定心丸”,同意施工队进场拆房。陈友凤坐镇现场指挥,协调解决问题,半个月时间就完成了房屋拆迁工作。

2010年,索桥村委会改为社区居委会,辖区的25个村民小组改为居民小组,在4月的“两委”换届选举中,陈友凤被选举为索桥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身上的担子更重了。索桥社区的街头巷尾、田间地头,总能见到陈友凤忙碌的身影,总能听到居民们亲切地叫她。由于为人随和、好打交道,加之辈分小、排行第二,长辈们习惯叫她“小友凤”,平辈们则习惯叫她“老二姐”。

2013年,云南省加快推进文山州富宁县至昭通市水富县的“南北大通道”建设,索桥社区境内需要迁坟93座。国道213线启动柏油路改造工程,索桥社区境内又要迁坟78座。征地和房屋拆迁进展顺利,但迁坟却遇到了重重困难,重担又落到了陈友凤等社区干部的肩上。

地处索桥社区的余大坟堂是迤车镇3个村(社区)余姓群众的祖坟堂,余姓群众选了20多个代表到索桥社区商讨迁坟的事,要求政府出面帮他们购买新的坟地,社区干部推荐的坟地他们又不满意,连续吵闹了3天也没有解决问题。陈友凤与班子成员商量后认为,由政府购买坟地不妥当。最后,社区干部李开轩以个人名义出面,用政府补助的迁坟资金买了0.99亩土地集中迁葬,43座老坟得以很快迁走。

张家村居民小组境内有3座坟找不到后人,询问当地多名高龄老人,也只认得叫冯家坟。陈友凤和班子成员分头找遍了迤车镇27个村委会(社区)的冯姓人家,仍然没有找到坟主的后人。索桥居委会贴出认坟公告,一月后还是无人前来认坟,而迁坟修路又迫在眉睫。索桥社区干部多次开会商量办法,陈友凤坚持:“坟不迁不行,但要对得起死者。”最终由居委会组织人员,按照当地习俗迁坟改葬。3座新坟分别立了石碑,碑上刻“冯姓先辈之墓”,并在碑文中说明了迁坟原因。陈友凤说:“逝者为大。我们共产党员做事,做了要对得起死者,不要让后人指着我们的脊梁骨骂。”

在索桥社区工作的几年间,陈友凤共组织代办各类居民事务1500余件,调处化解矛盾140余件,个人捐资7000余元为当地群众解决困难,挽救了20余个濒临破裂的家庭。

索桥社区下街三居民小组的孤寡老人张顺富,在陈友凤的帮助下改变了人生,得以安度晚年。受家庭变故和债务沉重的影响,张顺富13岁就离家出走四处打工,后误入歧途染上了恶习,屡教不改并三次入狱。2009年,张顺富回到索桥时一无所有,吃和住都没有着落,乡亲们也躲着他。一天,张顺富在路上拦住陈友凤说:“大妹子,我没有出路了,只有靠着你。”他提出想进索桥的敬老院,陈友凤耐心地对张顺富说:“你还有劳动能力,就不要再去加重政府的负担了,自己劳动挣钱会过得更加舒坦。”“亲戚、朋友不待见你,是因为你前些年做了坏事,现在只要你痛改前非、不做坏事,乡亲们肯定会接受你。”在陈友凤的帮助下,张顺富坚定了重新做人、自谋生路的决心,在当地做些拉车、搬货、搞电焊、接电线等短工,依靠双手自食其力,慢慢赢得了村民们的信任。几个月后,张顺富又找到陈友凤,反映没有住房、居无定所的问题。陈友凤与班子成员开会研究后,决定帮助张顺富解决居住困难。她带头捐款,并动员当地14名党员捐款,申请民政救助资金,多方筹资3000元,组织党员义务劳动,帮助张顺富建了间20平方米的住房,并陆续配置了生产生活用品。有了固定住所,陈友凤又张罗着给张顺富找了个固定工作,由张顺富负责看管索桥社区5个居民小组的灌溉沟渠。5年来,张顺富工作认真负责,一个人承担以前两个人的活计,及时维修沟渠,按照要求放水,成了群众敬佩的人。

每当提起这件事,张顺富就由衷地感激陈友凤,他经常说:“她比我的亲人还好!”陈友凤却说:“只有群众的冷暖常存心间,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拉近与群众的感情和距离,群众才会相信和支持我们。”

《党课》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王金雪、秦华)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