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衰亡,病在康熙。史家称:由于康熙皇帝陶醉于“太平盛世”,以为“今天下太平无事,以不生事为贵。兴一利,即生一弊。古人云,多事不如少事”。吏治在“不生事”之中。懈怠吏治害甚,有些官吏敷衍政事,混天度日;卖官鬻爵,贪污受贿;结党营私,夤缘攀附;弄虚作假,粉饰浮夸……确如雍正皇帝所斥:“人心玩偈(贪图安逸)已久,百弊丛生。” 有封疆大吏评说:“大小官员,怠玩成习,徇庇尤甚。”旅日华人学者杨启樵说:“康熙宽大,乾隆疏阔,要不是雍正的整饬,清朝恐早衰亡。”因此,整饬吏治成为雍正皇帝不得不做的事情。
李换运所著的《雍正吏治录》(中国长安出版社2014年 8月出版),史料源自《清史稿》《雍正朝汉文朱批汇编》《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等书,正史正说。
《雍正吏治录》凡126篇,勾勒出一幅幅满清王朝的百官图,可谓今人眼中的清代官场现形记。一是展示了雍正王朝“吏治废弛”、官员腐败的乱相。二是活画出雍正百官的众生相。上到辅政大臣、总督巡抚,下到总兵守备、知府知县,乃至书吏衙役、八品“老农”,污吏赃官的各种嘴脸描绘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三是深入透视清廷百官的心灵世界,笔锋直指清代官场腐败的要害。比如在《禁不住的私盐》中,著者在描述盐场的小官吏们铤而走险、纵容盐枭们生产、贩运私盐的手段时,对他们的心理世界进行了准确传神的剖析:“官卑职小,惟知利欲熏心。”“若是他们的前途功名已经没有辉煌的指望了,十有八九产生‘贪’的念头,疯狂地捞取银子,以财富上的得意,弥补官场上的失意。”将笔锋指向所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层面,反映了封建社会官场的某些本质方面。
古为今用,借古鉴今,向来为治史之圭臬,读史之要义。《雍正吏治录》的最大价值也就在于,著者不是缘趣而读史,也不是就史而论史,而是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观照现实,用现代意识剖析古代官场,在古今政治生态的映照中生发深长的思考。在《贪吏的“小金库”》中,著者写道:“雍正年间,官吏没有条件办企业、进协会、给政策,或是在什么单位当个顾问,获取一些银子,但依靠土地肥私倒是好办法。”这里是在述说古代官员巧取豪夺、损公肥私的门道,更是在讽谕当代某些领导干部利用手中权力中饱私囊的歪风,字里行间透露着著者对官员贪欲之强、贪婪成风的忧思和激愤。《“肥缺”诱发的丑陋》说的是道员王士俊为让自己的人填补肇庆黄江税厂的“肥缺”,却上告了同样想把自己人安排到这个职位上的布政使官达。于是著者如此评说:“一个地级干部公开告省级干部,且只为自己的人争那么个肥缺,是有勇气,还是斗气呢?抑或因为太憋气而不服气呢?不管怎么说,打一架的姿势是拉开了。这一点或许与现在的官场潜规则差不多。”叙事中的深入思索,思索中的自然联想,联想中的古今贯通,让读者认识到什么是官场的潜规则,什么是吏治中的腐败。
《雍正吏治录》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著者在行文中没有沉湎到故纸堆中做八股文章,也没有板着面孔发老生常谈,相反,却让读者在阅读中时时感受到几多轻松,几多机敏,几多亲切,每篇两三千字的文章总是让你在欣赏、思考、感慨中一口气读完,从而感受到思想的质感,逻辑的力量,语言的魅力。
著者叙述中融入议论,间有描写与抒情,古今融通,对比鲜明,旁征博引,条分缕析,放得开收得拢,纵横捭阖而张弛有致,缜密清晰的思路中透露出作者的敏锐思考,深湛的分析论证中显示出作者丰博的学识。行文畅达自然,言词中透露着机敏,流泻着美感,蕴含着真情,情动于中,理蕴于情,幽默明快的语句让人轻松,合情合理的剖析让人感慨。特别是为那些赃官污吏画像时,善用白描手法,往往只是三五笔便作到穷形尽相、神态毕现,且在嬉笑怒骂中显示出作者的真知灼见,从而使读者透过现象看到了官场的本质和要害。李换运的《雍正吏治录》是一部好看、耐读,值得细细咀嚼的警世之作!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教授,石家庄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学评论家 赵秀忠)
(《党建文汇》 杂志 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