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系列党课(十五)

做厉行节约俭以养德的模范

侯方威

2014年09月24日14:5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本课提示:勤俭建国、勤俭持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需要,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党员干部必须严格落实中央有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要求,以实际行动带领全社会形成勤以修身、俭以养德的良好风气

201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华社《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材料上批示说:“广大干部群众对餐饮浪费等各种浪费行为特别是公款浪费行为反映强烈。联想到我国还有为数众多的困难群众,各种浪费现象的严重存在令人十分痛心。浪费之风务必狠刹!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十八大以来,中央除颁布八项规定外,又印发了《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等多项法规条令,对种种乱花公款、铺张浪费现象严厉加以禁止。2014年5月,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又专门召开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电视电话会议,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立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广泛开展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作为基层的党员干部,我们一定要响应中央号召,严格落实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勤以修身、俭以养德的要求,用实际行动向党中央和人民群众交出满意的答卷,带动全社会形成节约为荣、浪费可耻的风气。

坚持勤俭建国方针,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能否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小康社会能否全面建成,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否顺利实现。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主席就明确提出了勤俭建国的方针,指出:“勤俭办工厂,勤俭办商店,勤俭办一切国营事业和合作事业,什么事情都应当执行勤俭的原则。这就是节约的原则,节约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之一。”今天,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正是对勤俭建国方针的坚持和发展。

通常,我们总讲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似乎两者都是值得炫耀的优势。但是,如果从资源占有率上讲,用13亿人口去平分地大物博,那就成了“地少物薄”,情况就不那么乐观了。据资料统计,我国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水平的1/2或1/3。比如,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200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我国耕地人均约1.4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我国矿产资源虽然约占世界的12%,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量也没有什么优势,石油、天然气、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分别占世界人均水平的8.3%、4.1%、25.5%和9.7%。我国人均森林面积约为世界人均的1/5,人均森林蓄积量只有世界人均的1/8。有专家断言,同劳动力、资金等因素相比,资源约束正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一位约束。

资源紧缺、人均资源低于世界水平的国情令人忧虑,而更让人不安的是,今天我们的资源消耗却正在加速推进,资源能源的消耗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料显示,我国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是德国的4.97倍,日本的4.43倍 ,美国的2.1倍,印度的1.65倍 。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发电煤耗高22.5%,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高21%,水泥综合能耗高45%。我国水资源浪费严重,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为0.4,是国外先进水平的一半,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100立方米,是国外先进水平的一倍。由于经济增长属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我国自然资源的消耗增长快、浪费大、污染重,近年来的雾霾天气日益严重,各方面都反应强烈。长此以往,不仅我国的资源难以支持经济持续增长,而且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也难以得到保障,造成的社会后果不堪设想。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家底薄、东西少,又不能像霸权主义国家那样去抢夺别人的财富,剩下的出路只能有一条,就是靠精打细算,能省则省,尽量节约。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却忘记了老祖宗讲的“强本节用”的道理。在我们周围,随处可以看到大手大脚的浪费现象。办公室里的电灯、空调整天开着而无人关闭。集体食堂的泔水桶里经常有倒掉的馒头、包子,饭店里的餐桌上经常堆着没吃完的剩饭剩菜,甚至在马路边的垃圾箱里,也经常看到被扔掉的面包、油条。中央电视台一则公益广告说,我国每年的餐饮浪费达到2000多亿元,浪费的粮食等于2亿人1年的口粮。这是多么令人心惊的数字!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如果考虑“老少边穷”的连片贫困地区,还有不少群众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眼巴巴地盼着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人们给予救济支援,那这种浪费行为就真让人感到是一种“犯罪”了。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

处处节省还是挥霍无度,不仅关系到物质财富的多寡,而且反映着一个人精神境界的高下,关系到全社会道德水平的升降。大家都熟悉的唐诗《悯农》写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朱柏庐治家格言》也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一个馒头、一块面包摆上餐桌,都少不了从种到收,再到磨成面,发酵蒸熟的漫长过程,无不凝结着千百人的辛勤劳动。生活中看起来不起眼的寻常之物,也是不知多少人付出大量心血汗水创造出来的。珍惜它们,实际上就是对劳动的珍惜,对劳动者的尊重。“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奢则肆,肆则百恶俱纵”。这些代代相传的勤俭格言清楚地表明,俭省节约历来是中华民族提升道德品质修养的重要途径。

中国共产党,既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所以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继承发扬了中华民族克勤克俭、俭以养德的优良传统,并在长期奋斗实践中形成了闻名于世的洁白朴素、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之初,毛泽东主席就指出:“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他要求“政府中一切可以节省的开支,如客饭,办公费,油灯杂费,都须尽量减少,尤其纸张信套,更可以节省使用。这一切节省,虽在各部分为数甚少,但积少成多,并可以养成苏区中更加刻苦更加节省的苏维埃工作作风——这是万分必要的。”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是这样要求的,党的领袖更是带头这样去做的。1936年,美国记者斯诺到延安采访,在《西行漫记》中有这样的描述 :毛泽东住在简陋的窑洞,周恩来睡的是土炕,彭德怀穿着用缴获的降落伞改制的背心……这位美国的著名记者从这种俭朴生活中发现一种独特的力量。他把这种力量称作“东方魔力”,并断言这是中华民族的“兴国之光”。1940年,抗日战争正进行到最困难的时候,爱国华侨陈嘉庚来中国内地慰问参访。蒋介石在重庆备下8 万元经费隆重接待,请他吃800元一桌的大餐,他非常不安。然而当陈嘉庚一行抵达延安时,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毛泽东仅以白菜、炒饭相待,外配一味鸡汤。毛泽东抱歉地解释道:“这只鸡是邻居老大娘知道我有远客,特地送来的。”从这种鲜明的对比中,陈嘉庚得出结论:“中国希望在延安!”

有人说,战争年代环境险恶,条件艰苦,所以才强调俭省节约,那都是环境逼的,革命胜利后,节俭的作风似乎就可以改一改了。而实际情况怎么样呢?人们看到,正是在解放后掌了权,有条件享受胜利成果的时候,我们党更加强调了“两个务必”,强调勤俭建国。毛主席、周总理带头省吃俭用,睡衣上打着几十块补丁的故事,大家已经十分熟悉了,这里讲一段“五大书记”之一任弼时同志生活节俭的往事。任弼时被称为“革命的骆驼”,他恪守的人生训条是:“ 一怕工作少,二怕麻烦人,三怕多用钱。”建国后,任弼时在上世纪30 年代使用的一条毯子还在用着,这是组织上发给他的战利品;他爱人陈琮英用自己的毛围巾为他改织的毛衣,穿了10 多年,早破得“漏洞百出”,他照样穿着。党中央从西柏坡迁到北平时,有关部门建议给书记处的同志每人做一套新衣服,以穿着参加入城阅兵式,好显得威武。请示任弼时,他不同意,说:“我们是穿着这身衣服打天下的,也能穿着这身衣服进北平。”进城后,他制止了工作人员想将他的旧被子、旧衣服换掉的做法,并诚恳地对工作人员说:“你们不要以为现在进城了,应该阔气一些了,这样想就不对了,不能忘记目前我们国家和人民还有困难,什么东西也不准给我领,那些被褥和衣服补一补还可以用嘛。”直到逝世时,他依然用的是那些破旧的衣物。今天,建国已经60多年,从战争年代走出来的老一辈革命家都不在了,但他们留下的勤俭节约作风我们决不能丢掉。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四风”得到整治,“舌尖上的浪费”、“车轮上的腐败”明显收敛,好作风重新回来,表明了我们党完全有能力扶正祛邪,革弊除垢,保持本色不变。

越是文明进步,越要崇尚节俭

生活富裕了,手中有了钱,是当出手大方、挥金如土的“土豪”,还是富而不奢 、节俭成习,不仅考验着一个人的精神境界,也考验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在这方面,许多发达国家有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德国生产先进、物质富裕在世界上是出名的,但那里的人们却处处俭省,普遍拒绝使用价格高昂的奢侈品。人们到德国旅游,无论在学校食堂还是在餐厅,常看到许多人在吃饭结束时有一个习惯动作——用最后一块面包把盘底一擦,然后一口吃下去。沃尔玛是世界最大的零售业集团,曾多次位居世界财富500强之首,而它的创始人塞姆·瓦尔通,却是“美国一无所有的首富”。他生活俭朴,没有游艇,没有豪华别墅,也没有高档轿车,外出办事一向坐二等舱,下榻的则是便宜的旅馆,吃平常的饭菜,而且总是采取“光盘行动”,连掉在桌子上的面包屑也要捡起来吃掉。他常说:“越大越要想小。”他在临终前写的自传《美国造》一书中,曾这样警告他的后代:子孙当中要是有谁胆敢使用纨绔子弟的那类侈奢品,我到地狱里也要起诉他。足见他对铺张浪费、侈靡摆阔的厌恶之深。

“俭则智荣,奢则愚耻”。人类历史证明,走向现代化既要物质丰富,更要精神高尚,越是文明进步,越要节约成习。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工作中,党员干部无疑应当发挥好表率作用。现在我国资源短缺,已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即使将来资源紧张缓解了,生活更加富裕了,也应当以节约为荣,浪费为耻,保持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那种竞相奢侈的表现,从道德层面看,无论对国格还是个人的人格,都是一种损害。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多次引用这句话告诉人们,追求发展的需求和地球资源的有限供给是一对永恒的矛盾,解决的办法只能是控欲节用。我们要时刻牢记习总书记这些语重心长的教导:“勤俭是我们的传家宝,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掉。”

《党支部书记》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王金雪、秦华)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