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根植山野绿意浓

记庄河市光明山镇乔屯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孙长强

王立波

2014年09月24日14:0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8月的乡村满是浓浓的绿意,这收获前的色调总能让人身心愉悦舒畅。孙长强像之前许多次一样,走在庄河市光明山镇乔屯村这片密植着红松、落叶松树苗的山冈上,心中的感受却比以往复杂得多。自去年8月被选派到薄弱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至今,一年的时间飞快流逝,此时面对即将期满“离任”,心里难免有很多不舍和失落。但当他抬起头望向远处,一切又都变得释然:脱胎换骨的村路、充满生机的集体苗圃、即将开始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还有那显露在人们脸上的希望……“嗯,这一年没白过!”在他看来,百姓的富裕和幸福就跟这满山遍野的树苗一样,已牢牢地扎根在了乔屯村的土地上。

心贴心交流换来群众认可

2013年8月,庄河市委选派机关干部进薄弱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作为林业局种苗站副站长的孙长强,被选派到光明山镇乔屯村担任第一书记。虽然在上任之初,庄河市委对第一书记们进行了充分的动员和培训,但对于这种角色上的转变,孙长强一时间还是没有适应过来。刚进村时,孙长强一阵阵地发蒙,对于这个35岁的年轻人,村民们大多不以为意。大家的冷淡、怀疑的态度,让孙长强还没开始工作便有了一种挫败感。和村民们交流时,大家虽然都不直说,可话里话外表达了两个疑问:“你懂农村工作吗?你能行吗?”

“哪有刀枪都没舞弄几下,刚上阵就缩回来的?”如今回忆起来,从孙长强的话语里仍能听出他当时的倔强。对于一开始便遭遇的窘境,孙长强开始犯“倔”了:不管是田间地头,还是农家小院,他硬是在两个月的时间里,把村里的26个自然屯走了个遍。随着频繁的接触,孙长强有所领悟,只在行动上走近百姓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思想上融入百姓。而孙长强和村里百姓谈论的话题始终离不开两个字——“致富”,这个话题正谈到了村民的心坎上,村民也在谈话中感受到了他的一片真心,渐渐地,都不拿他当外人了。

在走访调研过程中,只要遇到生活困难的家庭,孙长强都会尽量地伸出援手,用他的话说就是“帮不上大忙帮小忙”。他还时常自掏腰包,给孤寡老人送些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看到一个老人家的小黑白电视机坏了,他第二天就把自家闲置的彩色电视机给老人送去。一位有语言障碍的老人说不出话,看着孙长强送来的生活用品,激动得眼含热泪,不停地用手拍打胸口表达谢意。临走时,街坊邻居们对那位老人说:“大爷,您可得多活几年,看看党多好啊!”听到这些话,孙长强感慨颇多,也对第一书记的工作充满了信心。同时,他深刻认识到,“自己送出的这点东西,只能让老人感受到温暖,不足以改变他们的生活,只有村子富裕了,老有所养,少有所依,才不是一句空话”。他暗暗地下定了决心。

身体力行奉献一份发展力量

在村中奔波的两个月里,脚下的泥水路让孙长强吃尽了苦头。当时,在整个乔屯村找不到一条像样的路,这些坑洼狭窄的村屯道路不仅让农民出行不便,也对村里的主要产业草莓种植和招商引资产生了很大影响。修路是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也是孙长强准备完成的第一项工作。而摆在孙长强眼前的事实是,乔屯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债务多,根本没有能力进行道路改造。虽然困难重重,但孙长强仍铁了心要干成这件事:“事情如果简单的话,根本就不需要自己,咱进村就是要为老百姓办点实事。”

于是,孙长强四处了解政策,终于从大连市有关部门了解到,上级对于乡村道路建设要出台新的政策,而且新政策还降低了地方配套资金,这对乡镇、村来说都是个大好事。孙长强马上向镇、村领导汇报,并一起研究,得到镇、村的支持。为了争取该项目,孙长强和村干部共同找到市交通部门,向他们具体反映乔屯村基础设施落后等方面情况。市交通部门经过详细考察后,将村里两条总长4.7公里的主干道建设项目列入2014年计划。

今年3月,在接到正式修路的通知后,孙长强和村干部们立即开展了前期准备工作。为保证工程顺利开工,组织召开了党员和村民代表动员大会,对全村党员进行设岗定责,分片包干。工作中,党员主动领任务、作承诺,村民们也用实际行动表示出对这项工作的响应。许多村民家的院墙、猪圈、防雨台需要拆除,大家都积极配合,前期道路周边清障工作顺利完成。眼下,油路铺设工作已基本结束。

路畅了,乔屯村顿时变得“活力四射”。

乔屯村地势平坦,土地连片,发展潜力很大。2013年,孙长强进村不久,得知镇、村正向上级申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就积极参与其中。由于当时全市对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实行统筹安排,指标有限,乔屯村项目没有列入当年计划。

“今年不行,明年再来!”为此,孙长强和村干部们一边细化着相关的准备工作,一边继续主动与土地部门沟通联系,结果没有让大家失望,乔屯村终于争取到了2014年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这个项目的意义,不仅限于平整部分土地,解决村屯间部分道路硬化问题,更重要的是打破了这个薄弱村持续多年的沉寂。

开发“绿色银行”播撒富裕种子

多年从事林业工作的经历,让孙长强在乔屯村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宝库”。乔屯村1万多亩的残次林和废弃柞蚕场,在他的眼里,就是这个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起点。但这个“宝库”并不是说开发就开发这么简单。这些林地和蚕场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分给了村里的各家各户。由于农村信息闭塞,经营理念落后,村民们对林业产业及其长远经济效益认识不足,使得这些大好的资源被白白浪费了,一些残次林多年来始终卖不上好价钱。而在废弃的柞蚕场里,只有些柞树横七竖八歪斜着,更谈不上什么经济价值。

孙长强心里清楚,要改造残次林和废弃柞蚕场,横在他眼前的最主要障碍,是村民们信任与否。虽然镇领导和村“两委”干部对孙长强提出的改造残次林和废弃柞蚕场,加快发展经济林和丰产林的建议很赞成,但改造计划必须通过民主议定,得村民们都同意才行。

50多岁的乔屯村林农徐成仁,至今仍清楚记得那次民主议定会的情景。当时,多数村民参加议定会都是抱着凑热闹的心态。一轮投票下来,投赞成票的人还不到六成。这让村干部们有些不知所措,但孙长强没有气馁,他推心置腹地告诉大家:“我从事林业工作也有些年头了,知道这里面的辛酸,也很体谅大家。过去,种植技术、市场信息跟不上,让大家伙吃过亏,但现在的技术和经济环境与当初是没法比的。咱们村要发展起来,还得指望这片山林,与其这样荒着,不如充分利用起来。发展经济林不单是为了咱们这一代,也是造福子孙后代……”随后,孙长强又向村民介绍了一批致富典型的做法,并把林业惠农政策、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内容详细地讲给村民们听。结果,当再次投票表决时,通过率竟然达到95%。今年春季,乔屯村首期1000亩残次林和废弃柞蚕场完成改造,新植落叶松17万株。

结合乔屯村残次林和废弃柞蚕场改造用苗的需求,孙长强和村党支部书记到上级部门汇报商量后,决定在乔屯村建一处集体苗圃,自产自用。村里在确定了苗圃的地块后,孙长强利用多年工作中积累的人脉,广泛同熟识的苗圃联系,赊购了红松、落叶松苗木共40万株,于今年4月份移栽完毕。经人保守估计,明年春天苗木出圃上山后,不仅可以还清赊欠的苗木款,集体还有盈余。而苗圃通过循环发展,仅本村用苗,就可不断增加集体收入。随着乔屯村林业的发展,也带动周边邻村加快了林地改造步伐。当前,全省正在实施“青山工程”,苗木市场需求量大,村里的苗圃还将走向市场,增加集体收入。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村民们对始终忘我工作的孙长强既佩服又心疼。而孙长强却说:“等到乔屯村的山绿了、百姓的钱袋子鼓了,我这个第一书记就算付出再多也值了!”

辽宁《共产党员》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王金雪、秦华)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