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一个个鲜活的面孔,一件件感人的事迹,让我们了解到了驻村工作的苦与乐

真情“驻”民心——记贵州省盘县同步小康驻村工作干部

选题策划 孙聚成 张向永 杨飚 王娴 文 本刊记者 陈晰 郝涛

2014年09月23日15:30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青春、激情、奉献、扎根基层、吃苦耐劳、风雨无阻……这一连串词语,因为一件事情被紧紧联系在了一起,那就是“同步小康驻村工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明确的到2020年我国必须实现的宏伟目标。为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贵州省委结合省情,提出“两加一推”主基调、“三化同步”总战略和同步小康“531”核心指标,并号召万民干部下基层开展同步小康驻村工作。

今年以来,盘县县委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努力将同步小康驻村工作打造成活动的前沿阵地,广大驻村干部成为活动的排头兵、先锋队。2014年,贵州六盘水市盘县共组建驻村工作组454个,选派省、市、县驻村干部2477名到全县各村寨开展同步小康驻村工作,实现每村至少5名驻村干部的全覆盖。广大驻村干部坚持在解决实际问题、改进工作作风、服务广大群众上下功夫,打响了全面小康的攻坚战。

串门子、走亲戚,变群众为亲人。“要开展好群众工作,就必须要让群众信任咱们。首先得和他们拉近距离,不能让他们觉得咱们是干部,要让他们觉得我们是朋友是亲人。”盘县县委副书记杨飚说,这是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的基础,要求广大驻村干部在工作中要“多去串串门,多去聊聊天,多去看看人”。

近日,本刊记者赴六盘水采访了朱强、何大文、杨应、唐建林、李辉、李妤、赵伟航等一批优秀的驻村干部,听他们讲述驻村工作以来的点点滴滴。一个个鲜活的面孔,一件件感人的事迹,让我们了解到了驻村工作的苦与乐、驻村干部的激情与奉献、老百姓的质朴与纯真、农村面貌翻天覆地的变化。

朱强 “驻”在群众心坎上

2013年春,原本在贵州省盘县农业局担任农艺师的朱强被选派到乐民镇麻玉岗村,参加同步小康驻村工作。

刚到麻玉岗村时,朱强也被浇过冷水。“驻村干部以前也有,都是象征性地来几天,吃几顿饭就走了,根本办不了实事!”朱强第一次去村民家了解情况时,村民不屑地对他说。

朱强暗下决心,“一定要在这里干出个名堂来,让村民改变对驻村干部的看法。”

从着手驻村工作的第一天起,他就在思考:同步小康驻村是为了什么?自己能为这里做什么?又该怎样做?带着这些问题,他和工作组的同志在麻玉岗村的大山中来回穿梭,与村支两委干部谈心,和群众摆龙门拉家常,详细了解村民的生产生活现状。渐渐地,他从群众口中的“县领导”变成了“老朱”。同时,一个科技致富、产业强村的发展路子渐渐清晰了起来。

在走访调研中,朱强了解到,多年来制约麻玉岗村发展的主要问题就是交通闭塞。因交通不便,3年前,麻玉岗村一位老支书要去镇里开会,竟然只得骑着骡子在清晨6点钟就出发。要致富,先修路,朱强与其他驻村干部一道,内部找、外部要,在相关部门之间来回奔走。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协调到县交通局通村公路硬化项目资金100万元,完成了14.6公里的通村公路建设,向县农业局争取到资金20万元,硬化进村公路1公里。如今,村子里跑起了汽车,麻玉岗村与外界连接的通道彻底打通。“以前,干活靠的是挑,外出靠的是腿,现在公路通了,汽车代替了手提肩挑。”村民们高兴地说。

对于驻村工作,朱强认识到,“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要富裕必须先从提升村民种植技术和转变传统观念开始。为此,他当起了老师,和工作组同志一起在村里办起“流动学堂”,哪里生产有困难就把“学堂”搬到哪里去。在火炉旁面对面传心得;在田间手把手教技术。目前,他们已经对600余名村民进行农业科学技术培训,大大提高了科学化种植水平。

麻玉岗村是一个纯农业村,过去村民大多沿袭传统的耕作方式,土地升值空间小,收入低。要彻底改变这种情况,就要为村里引进几个实实在在的项目。于是朱强利用自己是农业科技特派员的优势帮助村里跑项目,为麻玉岗村引进盘县红果泰祥园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起242亩茶叶基地,实现年用工15000人次,促进人均增收500元以上;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引进天刺力公司,让农户获得天刺力公司的4万株刺梨苗木支持,并提供技术指导,发展刺梨种植,现种植面积达363 亩,预计盛产期产值将达100万元以上;引进乐民献寿核桃育苗公司进驻,流转土地110亩,带动12户村民致富;组织农户建起200亩马铃薯扩繁基地,为麻玉岗村打通一条现代科技农业发展之路。

“现在村里有茶叶基地,我在家门口打工一个月就能挣到2000多,真的要感谢朱强,为我们村里引进的各种项目,为我们解决了就业、致富的问题!”村民李平仙心存感激地说。

对于朱强,村民陈开元也充满感激,“他看我一个人在家无人照顾,经常到家里来看望我,给我送钱、送物,还让邻居们多照看我。”今年近80岁的陈开元是麻玉岗村的老党员、老支书,也是村里的极贫户。子女不在身边,老伴去世了,他一人独居在一间年久失修的危房中。在一次入户走访中,朱强了解到陈开元的情况,他积极为老人申请危房改造资金,得知改造资金不够建房,朱强提出,不够的钱他自己出。在他的带动下,驻村工作组的其他同事,以及村支两委的成员也纷纷出钱、出力尽快帮助老人盖好房。

在麻玉岗村,说起朱强心存感激的群众还真不少。在村里采访时,记者感受到了朱强的“知名度”。不管是七八十岁的老人还是几岁的孩子,见到朱强总是亲热地打招呼,拉他去家里吃饭。一年多的坚守和奉献,让朱强收获了百姓的信任和爱戴。由于驻村工作成绩显著,今年朱强被评为全省同步小康优秀驻村干部。

“人心都是肉长的,你对百姓付出一颗真心,百姓也会还你一片赤诚。”朱强常这样说。他用饱含真情的一个个脚印,慢慢“驻”进了村民的心里。

何大文:驻村就是多干实事

盛夏的午后,烈日下的凉都六盘水也会显得有些炎热。位于盘县柏果镇柏果村一处空地上,不少村民正在大树下纳凉。不远处,一幢砖混结构的两层小楼即将封顶,旁边堆满了沙和石料。

“如果没有何书记,我们家的房子肯定盖不起来。”81岁的老人蒋老六激动地说,建房所用的沙和石料基本上都是何书记帮忙解决的。

蒋老汉所指的何书记就是六盘水市环保局驻盘县柏果镇柏果村第一书记、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组长何大文。

何大文自2013年初担任盘县柏果镇柏果村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组长以来,一年多时间里,用情走访,用心做事,争取爱心企业支持水泥500余吨、砂石料三千余方,争取68万元环保专项资金用于美丽乡村建设,修建通组路两千余米,惠及两千余村民。

眼前的何大文一脸黝黑,虎背熊腰,非常壮实。34岁的他是云南腾冲人,家里是普通农民。何大文在兄弟姐妹五人中排行老幺,他的上面有一个姐姐三个哥哥。虽然从小父母哥哥姐姐都对他爱护有加,但是他并没有娇生惯养,烧火做饭、放牛、锄草等农活样样在行。

1998年,何大文参军入伍,成为兰州武警部队的一名战士。两年的部队生活,既坚强了体魄,又锻炼了意志。业余时间,何大文也没有放弃文化学习,因为他心里一直都有大学梦。

2000年,何大文以优异成绩考上武警成都指挥学院。2004年毕业后,他继续回到原部队服务,训练新兵。2009年,29岁的何大文以副营职务转业到贵州省六盘水市环保局环境监察科。几年时间,他跟着同事跑遍了全市的大小企业。盘县柏果镇是重点工业乡镇,有多家大型电厂和化工企业,这个镇的经济比较富裕,但是环境方面需要进一步治理。为此,他一年多次往返柏果镇。

2013年1月12日,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以县为单位开展同步小康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向全省发出了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员令。

何大文所在的六盘水市环保局分到的对口扶植单位是柏果镇。“那天办公室正在征集人选,结果没有一个人回应,我就说我去。”何大文说。后来,他发现驻村的时间为两年,而他家孩子才九个月大,于是准备找领导汇报申请换人。单位领导经过再三考虑后对他说,“你是农村人,又当过兵,组织相信你一定能干好!”

2013年2月28日,何大文到达柏果村,挂任村委会第一支部书记和同步小康工作组组长。“一开始等待我的并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人们对我的满腹猜疑。”何大文说。最初,村民因为不了解,有种种怀疑和抵触:“这里条件苦,从城里来的人怎么可能在这里呆下去?”“他是犯了错误,被发配下来了。”“他是来柏果村镀金的,如果他搞劳民伤财那一套,我们就让他镀金不成,还镀一身泥巴回去!”

听到村民的这些话,何大文并不生气,而是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干出个样来!

何大文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深入村民家中和田间地头实地走访,与村民拉家常。一个多月时间,他走访村民389余户。柏果村地处柏果镇中心区南部,共有22个村民小组1357户4251人,住户较分散,村民经济来源主要以种植、养殖和外出打工为主,2012年人均收入约4600元。何大文发现柏果村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虽然地理位置和柏果镇中心区相连,但通组公路没有一条硬化,全部是土路,如果遇到雨季,偏远的村组车辆根本无法到达。“我感觉到身上的担子无比的沉重。”何大文回忆道。

何大文决定用自己的行动来改变村民对驻村干部的认识。“首先要让农民感到我是他们的朋友,我是真心来为他们做事的。”何大文说,一定要从心里看得起农民。他从驻村的第一天开始就把柏果村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把柏果村的乡亲当作自己的亲人。“柏果村的事就是我的事,柏果村民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我就有责任去帮助和解决。”

帮助群众脱贫,是驻村干部的重点工作之一,如何带领全村群众尽快走出贫困,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是何大文心头的一块石头。

结合柏果村的实际情况,何大文多次走访群众、多方认证。“要致富先修路”,只有每个组都通车了,农户们所种植的农作物才能尽早时间到达市场销售,这样群众的腰包才能鼓起来。

接下来在干好村里常规工作的同时,何大文和村干部一起把通组路一条一条丈量,共作项目预算七份,并成立柏果村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由何大文任小组长。领导小组的任务是向周边企业及上级部门跑资金要项目,把跑到的资金项目落到实处。

根据“千企千村、万户结对”相关文件精神,何大文跑遍了坐落在柏果镇的所有企业。

“有的企业因为我无数次登门拜访,后来企业领导听说我又来了,就闭门不见。于是我就等,一直等,等到领导出现,向领导说明来意,在我执着的争取下,终于取得了爱心企业的支持。”何大文说,像发耳电厂资助了200吨水泥,黔桂公司资助了3000方建设用沙石等。

2013年6月,何大文将柏果村的情况向六盘水市环保局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作了汇报,并向领导提出申请环保专项资金支持的建议。六盘水市环保局领导对“同步小康”工作高度重视,亲自来到柏果村深入村组进行实地调查。一个月后,六盘水市环境保护局批准拨发环保专项资金68万元,用于建设柏果村环境工程。目前,柏果村亮化工程已经完工。

2013年12月,贵州的气温陡降,天气寒冷。何大文在走访中了解到,76岁的村民敖引娣是柏果村的一名孤寡老人,降温后没有棉被可用。得知这一情况后,何大文回到宿舍,将自己的棉被抱到老太太家中。今年春节,何大文再次来到老太太的家中,送来了大米、油等年货。“对待老百姓,一定要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何大文颇有感触地说。

柏果村有位81岁的老汉蒋老六,儿子蒋少峰几年前因为受伤下身瘫痪,只能靠轮椅行走。家中仅靠蒋少峰的妻子打零工度日,而且还要供两个孩子上学。这个困难家庭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是,原来的土坯房陈旧危险,需要改造或重修。

何大文得知这个情况后,主动到蒋老六的家中了解情况。原来,蒋老六一家人迫切想重修房子,但是水泥和砂石是个大难题。何大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先后找了柏果镇的多家企业协商,终于一家企业被何大文的精神感动,愿意先期支助10吨水泥和140方砂石,并承诺如若不够,继续供应。如今,蒋老六家的新房子已经封顶。

到今年年底,何大文的驻村期限将满。他正抓紧时间引进产业项目,已与多个厂家达成初步的投资意向,在柏果村发展林下经济养殖,并配套农家乐。“修路是第一步,引进项目既能扩大村民就业,还能增加村民收入。”何大文说。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何大文的故事,看似平凡,实属不易。

杨应 以村民“小康梦”为已任

山连着山,一直到天边。汽车在蜿蜒山路上曲折前行。8月6日上午,本刊记者在盘县团县委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前往西冲镇爬山村。

爬山村,四面环山,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爬山村村委会第一书记、同步小康工作组成员杨应已在村委会办公室等候,眼前的他一头短发,皮肤黝黑,身材魁梧,这一年多来的农村历练全部写在脸上。1988年出生的杨应父母是盘县乐民镇的普通农民,他是家里的长子,下面有两个妹妹一个弟弟。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从小他就养成了吃苦耐劳的性格。2012年从遵义师范学院毕业后,杨应报考公务员,后被分到盘县档案局。

2013年初,贵州省出台《关于以县为单位开展同步小康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后,开启了4000万贵州儿女激情奋斗实现贵州全面小康的新征程。

作为刚刚参加工作的大学毕业生,2013年 3月,杨应被单位选派到盘县西冲镇爬山村开展为期两年的驻村工作。

爬山村以种植业为主,以畜牧业为辅,农产品种类有土豆、包谷等,据不完全统计,爬山村每年的土豆收成在30万公斤以上,但因受到交通等多种因素制约,爬山村的经济并未因此而提快发展速度。

“我没有工作经验,也没有社会资源,怎么开展扶贫帮困工作呢?怎么担负得起这次使命,我能为当地百姓做些什么呢?”他曾想过要放弃,也曾怀疑自己的能力,但他一直默默鼓励自己,一定能做好本职工作,只要努力,没有什么能抵挡住一个热血青年的激情!

杨应第一天到村,就与村干部们开了一个简短会议,向村干部们了解村情,寻找适合爬山村经济发展的路子,改变落后的现状。

村干部们说:目前爬山村最需解决的是“行路难、饮水难、看病难”等问题,只有这样爬山村的经济才能有所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提高。

带着这些问题,杨应走访了很多村民。其中,有一位叫李应全的老人,是一个退伍老兵,对杨应说:“每年我们都要种上200公斤的土豆,甚至有的村民还种上500多公斤,但受交通制约,土豆需要人背马驮到城里去销售,太累了。如果把通村公路修好了,外面的车能开进来,土豆有了销售路子,我们的日子就好过了。”杨应问他如何理解“小康梦”,他说:“我们希望政府帮助我们把路修好,把水接通,把卫生室建好。”

通过走门串户,杨应共走访了80余户村民,发现大部分人与李应全老人的看法是一致的,“要想富,先修路”。

杨应想,他们的小康梦不就是自己的方向吗?我们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到村工作的目标是什么?不就是要和村民一起努力实现同步小康吗?

他查阅资料,拟写报告,向政府反映了修路问题,争取到位资金260万元。2013年8月爬山村通村公路动工了。路铺平了,村民们出行方便了,返乡创业的知识青年也越来越多。

“虽然不能为村民做多大的事,但我会利用好自己的优势,与勤劳善良的村民们一道为村经济的发展同甘苦、共奋斗。”杨应说。

2013年4月,为缓解大爬山村“饮水难”的问题,村文书蒋先厚开着自己的车为大爬山村民送水,途经背水箐时出现了交通事故。幸运的是他及时跳车,安然无恙,可车子跌入深谷,最后报废。他没有向政府申请要一分钱,而是自己承受着一切。他这种“舍小家救大家”的精神感动了爬山村的村干部和驻村工作组。

2013年8月,村支书、主任、驻村队长和杨应带着村民的意见一起到镇政府,向政府领导递交了《关于在大爬山修建蓄水池的报告》。2014年3月,新建蓄水池的项目得到上级相关部门和政府的支持并迅速落实,共争取了近73万元的资金,新修蓄水池23口,解决了大爬山村民们饮水难的问题。

2014年5月,就“看病难”的问题,杨应走访了爬山村42户村民,多数村民认为看病路程较远,需政府协调更换村医务室的地址,统筹兼顾,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后来他将村民的意见反馈到镇政府,目前这项工作仍在协调之中,相信不久便会有回音。

“作为驻村干部,虽然不能为人人解决他们实际困难,但每当为村民做了一些他们关心的事情时,我心里无比的喜悦,那时我能感受到我就是爬山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杨应说,他没有基层工作经验,需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充分利用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争取资金大力开发爬山村旅游资源,进百姓屋,坐百姓凳;做到人对人、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

杨应的小康梦,其实就蕴藏在这些日常生活、平凡小事当中,“我将用我绵薄的力量与爬山村一起,实现大家的小康梦”。

唐建林 为顺居屯村同步小康添砖加瓦

在六盘水市的驻村干部中,唐建林是有些特殊的一个。12年的军营生涯,他随着部队到过昆明、西双版纳、哈尔滨、北京,还会说一口略带东北口音的普通话。2009年,唐建林退伍后到六盘水市委离退局工作。

2013年3月,唐建林来到板桥镇顺居屯村,担任村第一支书。就在驻村工作一星期前,他正好被市委组织部抽调到盘县考核上一队驻村干部,这次考核,让他对驻村工作更加了解,也认识到驻村干部的光荣和责任。

在坪地乡,市环保局的驻村干部争取到垃圾处理站项目;在滑石乡市工作的国资委驻村干部为建设村活动室申请到220吨水泥;在淤泥乡岩博村驻村的市检察院驻村干部为村里建公共厕所、购买垃圾箱;他也亲眼见到淤泥乡麻郎垤村,驻村干部在建村活动室时与大家一起干活,手都磨破了……唐建林深刻地感受到,驻村干部不一定要为帮扶村带去多少资金、多少项目,只要是真心为群众着想,与老百姓打成一片,办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哪怕是添粒沙、加块瓦,就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或许是命运跟他开了一个小玩笑吧,考核工作结束后,唐建林自己也成为了一名驻村干部。

顺居屯村的面积有10.05平方公里,村有1568户人家,4437人,属于大村了。驻村工作之初他就挨家挨户地走访,了解村民们的需求和想法,主动帮助解决村民实际困难。

来到农村后,唐建林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到晚上7、8点就家家入户,村民们晚上不敢出门走夜路,要是到了雷雨天停电更是漆黑一片。让夜晚的村子亮起来,这是唐建林最初的想法。

通过多日奔波,反复协调,在水城军分区的大力支持下,他们向市文明办争取到60余万元资金,修建了214盏路灯。“夜里亮起来了,真正亮的是民心啊,还是党的政策好!”当听到村里老法官杨朝文这样说时,唐建林感到,之前再多的辛苦奔波也是值得的。

驻村工作一年来,唐建林协助村支两委解决“四在农家”(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建设中的各种问题,使322户建设民居项目能够顺利完成;为了实行智力扶贫,他通过从市关工委争取各种培训机会,培训青年致富带头人和科技二传手;向县残联争取一万余元资金帮扶村里困难残疾人唐宗太一家;还向县文体广电局申请了健身器材,丰富村民们的生活。

唐建林说,在城市长大的他刚刚开始到农村生活有些不适应,但是现在他已经爱上了村里的青山绿水。“都不想走了。”他笑着说,自己会按照驻村工作要求扎实做好每一项工作,为顺居屯村同步小康添砖加瓦,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顺居屯村而努力。

李辉 农村需要国学经典文化引领

盘县普田乡,是六盘水市唯一的回族乡,有刚修建完成的旅游和朝拜圣地——清真寺。说起普田,当地人最熟悉的就是“普田清真牛肉馆”,在盘县境内有近200家。普田乡的小毕舍村,有2520人,是个农业大村,主要收入来源有烤烟、生姜等。2013年,在盘县职业技术学校担任教师的李辉来到小毕舍村驻村工作。

初来乍到,在生活上并没有什么不适应,李辉家里祖辈都是农民,对于农村生活已经很熟悉了。但自己能为乡亲们做些什么呢?这让李辉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工作从哪入手,是挨家挨户走访,了解老百姓的疾苦?还是监督工程的完成情况?

李辉找到了驻村队长和乡镇党政领导,跟他们取经,大家也纷纷给他意见,有人说从牛上做文章,有人建议他做好技能培训和人力资源输出,有人说要好好研究国家政策,做好对接……

而李辉也有着自己的思考,经过和村民们的交流,他意识到贫困户思想上的贫困远远重于物质上的匮乏——要么是一味“等靠要”;要么是固步自封,面对新事物,宁可穷点,也不敢尝试,不敢冒险;要么是相信命运安排,认为自己无力改变现状。

“水流经管道的时候,它的形状是管道的形状;生命的泉水流经你的时候,它的形状就是你的思想的形状。我该怎么样从思想上影响和改变他们呢?”李辉想到了在村里建图书馆,设立和谐社会道德讲堂,宣传国学,通过优秀国学文化来影响大家。

第一堂国学课就开在村活动室里,讲课的内容为“弟子规”。虽然只稀稀拉拉来了几个人,还基本都是村干部,但是李辉没有气馁,还是一堂接一堂地办了下去。有为村民们讲的,也有为孩子们讲的,还免费为学生发放书包等学习用品。至今,大大小小的讲座已经开办了十余次,讲道德经,讲儒家经典……村民们对国学讲堂也从排斥到接受,从不了解到很喜欢,来听讲座的人越来越多了。

李辉说,国学讲座对大家的影响和改变是潜移默化的,学会孝敬父母,懂得感恩,懂得谦让,学会负起自己对家庭、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村民的素质提升了,发展的欲望也强烈了起来。

一场又一场的国学宣讲,让李辉感到忙碌却充实。他说,每当听到村民一句亲切的问候,一个亲切的笑脸,一句感谢的话,都是他最开心的时候。

李妤 心在哪里,收获就在哪里

36岁的李妤是我们在采访盘县驻村干部中年龄稍大的一位,而且还是女性。

她抛下11岁的孩子和家庭,来到穷山僻壤的山村当驻村干部,一年多来为革纳铺村的村民解决了不少难题,办了不少实事。

位于革纳铺村的村委会办公室,眼前的李妤个子不高、长发及肩、身着黑色上衣,显得非常干练。可能由于驻村工作的劳碌,她清秀的脸庞已不再有往日的白皙。

1977年,李妤出生于盘县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高中毕业考入贵州省财政学院,学的是财务专业,毕业后她被分到盘县教育局。工作16年来,从乡镇教辅站到县教育局,一直从事财务审计工作。2013年初,贵州省出台《关于以县为单位开展同步小康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后,考虑到李妤曾经在乡镇工作的经历,教育局领导找她谈话,希望她能到革纳铺村当驻村干部,兼任同步小康工作组组长。“组织找到我是对我的信任,我当然不能推脱。”李妤说,虽然她没有在农村工作过,但是干哪行就要爱哪行,她只希望在平凡岗位上尽最大的努力,把事情做得最好。

2013年3月底,她抛下11岁正在上小学的孩子,踏上盘县英武乡革纳铺村的土地,开始了长达两年的驻村工作,担任革纳铺村同步小康工作组组长。

李妤刚到革纳铺村的第二天,她从包村工作队那里了解到村民急于春耕,但全县玉米种子供不应求,一直没能买到种子。“我知道错过农时,对农民意味着什么。”李妤说。她多次到盘县专门出售种子的宏财公司协调,托人找关系,终于为村民购买玉米种子1000斤,解了村民们的燃眉之急。这不过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有一天在发冬春救助粮时,村民无意中知道了这事,大家一下子围拢过来,没有什么华丽的语言,仅是拉着李妤的手一个劲地摇,“谢谢、谢谢!”

“那一瞬间我有些恍惚。”李妤想不到她一个小小的举动,就换来如此热情的回报。“不知道是他们温暖了我,还是我温暖了他们,总之与村民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驻村的苦值了。”

有一次,李妤到一户农民家宣传党的政策,恰逢他的孩子放学回家,便问及他学习情况。当她得知学生宿舍很拥挤,便去学校调研,看到正在长身体的孩子们两人挤一张床,心里很不是滋味,她立即向盘县教育局的领导汇报。

在盘县教育局领导的支持下,李妤多次自掏腰包垫付交通费,前往贵州省教育厅反映情况,争取项目建设资金。“那段时间确实很辛苦,一到省教育厅一泡就是一天,嘴皮都快磨破了。”李妤说。

李妤的真诚和执着终于打动了省教育厅的工作人员。2014年5月,英武乡中学学生宿舍项目终于尘埃落定,争取到中央资金100万元。

在选址中,需要征用到农户的部分土地,当他和支书讲明来意,村民们没有丝毫犹豫,纷纷表示愿意贡献土地支持学校建设。

“这与我想象的征地拆迁完全是不同的版本。”李妤说,“人与人之间,心凉了,距离隔阂便产生了,心暖了,便抱团和谐了。而冷暖之间的分界点就在于是否端正了工作作风,是否真正把老百姓当做了贴心人。”在半年的述职测评中,李妤的驻村工作得到认可与肯定。这是对她最大的鼓舞,她决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驻村工作干出点成绩。

在走访过程中,李妤发现革纳铺村的幼儿园,园内设施设备很陈旧,很多教学设备已经不能再用。在李妤的帮助下,幼儿园很快补充了一批玩具、书柜。

去年底,李妤给困难户送去了大米、油及慰问金,在严寒的冬天,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尽可能送去最大的光和热。

但李妤知道,仅靠慰问帮扶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如何带动农民集体致富?这才是她驻村的初衷。她与村干部一起,走村串户,用眼发现问题所在,用耳听取群众呼声,用心感受群众困难,用脑思索致富的路子。

除了尽量争取上级资金,李妤还带领大家种树,对房前屋后的水沟进行彻底治理,完善农民文化广场,真正让革纳铺村有了美在乡村的感觉。结合村地势平整,带领农户集中大棚种植蔬菜,实现产、销一体化运作。利用该村的虎跳河、桃园景观及交通便利的条件,着力打造旅游业。鼓励农户在桃园修建农家乐、农家饭庄,发展第三产业,待虎跳河的基础设施打造好以后在景区内开设吃住休闲娱乐一条龙服务,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工作组还在筹划发展二个加工产业,一个是玉仁米、苦荞饭等杂粮加工,另一个是利用农户大量种植桃、梨等水果产业进行干果加工。虽然由于招商引资难度大,这两块产业的发展还举步维艰。

“但我坚信,心在哪里,收获就在哪里。只要心中装着百姓,时常想着,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就会放低身段,俯下身子,在这个平凡而伟大的岗位上贡献自己的力量。”李妤说。

赵伟航:驻村工作让我成长

法土村位于珠东镇东南部,地处珠东镇、玛依镇和老厂镇的交界,面积15平方公里,辖21个村民组。

赵伟航是法土村的驻村志愿者。法土村基层村委由7人组成,1988年出生的赵伟航是其中最年轻的一员。

赵伟航本科学的是英语专业,2012年毕业后找了一份工作,在贵阳一家英语培训学校当老师。2013年,得知自己通过了六盘水市委选拔,赵伟航放弃了学校的工作,以志愿者的身份来到了法土村。

“像我这样的志愿者在盘县有370多名,志愿服务期为2年。”赵伟航对记者说,他主要负责一些宣传工作和文字、电脑资料的汇总等。这些工作自然难不倒他。

但刚到村里时,他也曾遇到不少困难。自小没有在农村生活过,又刚刚走出校门,对驻村工作难免陌生。最开始,性格腼腆的他都不好意思和村民们交流。

分管法土驻村工作的叶乡长对他很有耐心,和他谈心时语重心长地说,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干工作最重要就是脚踏实地。大家在一起工作的时候,工作队的其他同志还经常给他分享多年的工作经验。不仅如此,村里还对他委以重任,在去年的村级换届选举中,赵伟航当选了村党支部副支书。

赵伟航跟记者讲述着他在村里工作的一件件小事。

有一次,驻村工作队在村里进行人口信息核对时,发现一位独居老人的身份证上的姓名有一个错别字,他向这位老人提出要拿走她的户口本和身份证修改信息时,年过古稀的老人二话没说就答应了。他继续向她说明修改信息可能有些复杂,要过段时间才能归还,老人爽快地说:“小伙子,没事的,你拿去吧,我相信你们!”

还有一次,赵伟航与驻村工作队的同事们在村里宣传2014年度农村合作医疗,正好遇到了17组的赵双虎、赵双龙两家一共五口人准备外出务工。在了解清楚合作医疗的相关政策后,赵双虎直接拿出了350元钱给赵伟航,让他帮忙缴纳。赵伟航拿出笔和纸,准备写个收条,赵双虎却直接把钱塞进了他的手里,紧握着他的手他说:“小赵,你们就是我们的亲人,你们就是我们最信任的人,这钱就麻烦你帮我们交一下吧!”

就是这样一件一件的小事,一点一滴的信任在鼓舞着他,支持着他。

在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中,让赵伟航记忆犹新的是2014年4月份在听取意见时,群众代表反映村里13到20组人畜用水不方便,经常停水,希望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于是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成员一起对用水问题进行了实地的调查研究,发现是由于村里老的蓄水池年久失修,蓄水量已经满足不了现在的需求。于是大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新的方案,以群众集资镇政府补贴的方式重新修建一个蓄水池。方案制定后,村里便安排13到20组的村民召开村民会议,对方案进行表决。会上经表决,村民一致通过了本方案。会后赵伟航和村民聊天时,大家纷纷举起大拇指,赞不绝口地说,这才是真正为民办实事啊!

与村主任聊天时,他还告诉记者一个好消息,由于本次工程规模不大,加上有相关民生政策的帮扶,这个工程将由政府全额出资,不需要花村民一分钱。

回想这一年的工作,赵伟航学到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他已经可以独立地去面对纷繁复杂的日常工作,可以独自承担起一名村官的责任与义务。

《中华儿女》杂志 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王金雪、秦华)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