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借水行船”的“乡土学院”

——依兰县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活动侧记

见习记者 王宇萌

2014年09月16日15:0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依兰县团山子乡副乡长张利前段时间格外忙,除了日常工作要处理,全乡17个村前来报名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人员络绎不绝。张利既要根据报名农民的所需安排课程,还要组织学员去哈尔滨参加培训。

“村民的学习热情非常高,因为真能学到有用的东西,甚至能改变人生方向。”负责组织农业技术培训工作这两年,让张利感触颇深。而团山子乡农民这种高涨的学习热情,只是依兰县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活动的一个缩影。

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本土人才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如何在缺乏优质教育资源的地区进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着实是一个难题。2012年3月,几经调查研究,依兰县委组织部决定利用现有条件,在“借水行船”上下功夫。

听说依兰这两年“借水行船”的成效显著,近日,记者走进这个三山聚首、四水交汇的热土一探究竟。

在产业园区办“学院”

两年前,随着产业项目转移的不断加速和产业园区经济的迅猛发展,依兰县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方面,企业对熟练掌握操作技术的工人需求量很大,却总是招不足名额;另一方面,因为没有一技之长,许多富余劳动力找不到工作,整天在村里闲逛。

在这个背景下,依兰县委组织部整合产业园区的培训资源,集中力量,定期与企业沟通情况,及时掌握用工信息,通过免费岗前技术培训,吸引农民参加。他们试图让每个乡土人才掌握一两项就业技能和致富本领,并使已从业人员的技能得到提升,从而实现“培养一人、就业一人”的目标。通过“订单培训、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产学互动”等方式,一批批脱离土地的农民“华丽转身”为新型产业工人。

依兰县宏克力镇珠山村村民葛伟,原来只是一个以土地为营生的农民。去年3月,他参加了依兰县在产业园区举办的“企业乡土学院”维修电工培训班后,被中煤龙化公司聘为电工。如今,他已成为电工班班长,月薪2600元。

来自依兰镇朝阳村的丛庆,原来是华润雪花啤酒(依兰)有限公司的一名普通工人,当时月薪只有1500元左右。去年,他参加“企业乡土学院”酒类酿造技能培训后成为一名技工。由于刻苦钻研、技术精进,他现在月薪已经涨到3500多元。“技工和普工相比,差别还真挺大的。”丛庆笑着说。

据依兰县委组织部干部人才科科长高占葵介绍,两年来,通过“企业乡土学院”举办技术培训班六期,培训技术工人328人次,全都成了用工单位争抢的“香饽饽”。“我们厂有20多名员工参加了培训,现在都是生产线上的主力。” 润实红菇娘公司经理梁忠义赞不绝口。

在高等院校办“学院”

对于许多农民来说,大学是个令人神往的地方。与高考中胜出的大学生不同,农民到大学校园接受实用人才培训,不仅是为了圆梦,更多的是为了解决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他们对求知解惑有着强烈的渴求。

道台桥镇一心村村民解本伟家有八亩地。多年来,这些地的年收入也就两万元左右,仅能维持温饱。他虽然致富心切,却苦于不懂得农业新知识、掌握不到农业新技术。去年,听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班招生的消息后,他兴奋地对家人说:“可以到大学参加免费技术培训,真是天上掉馅饼了。别说不收钱,就是收钱我都得去!”

解本伟所说的“天上掉馅饼”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自2012年5月起,东北农业大学两名干部相继到依兰县挂职副县长。依兰县委组织部经过与挂职领导沟通,决定以高校为依托,以农民需求为导向,选拔农村优秀人才到大学参加非学历培训,通过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情况熟、干得好的新型农民,让他们在发展壮大自己的同时,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从而蹚出一条县里出资、高校培训、农民受益的乡土实用人才培训新路子。

学员参加一次培训,800多元的学费、住宿费全部由“学院”支付。同时,依兰县委组织部还从专项培训资金中拨出一部分奖励学员,提高学员的学习热情。

三道岗镇宝山村党支部副书记田伟成刚刚参加完今年3月在东北农业大学举办的培训班,对培训的内容记忆犹新。他告诉记者,培训内容包括畜禽养殖,玉米、蔬菜种植,经营与管理等。其中,仅蔬菜种植就包括辣椒、西红柿、黄瓜、豇豆、西兰花五种;培训形式则包括专家讲座、现场指导、农业示范园观摩等等。

如此丰富的培训内容,是根据村民填写的900多份调查问卷设置的。“我们以前也组织过很多培训,但如何搞好培训却是个难题。”高占葵说,从去年开始,借助问卷调查推出“菜单式”培训,“把‘菜单’送到每个村屯和全县九个乡镇的大学生村官手中,让他们把农民的需求反馈上来,我们再通过统计问卷结果调整培训内容”。

依兰县委组织部和东北农业大学开展的“菜单式”培训效果如何呢?

“两年来,已经组织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班45期,累计培训乡土人才22 500余人次,培养农民技术人员2200多人次。”依兰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钟兆斌给出了答案。他说:“通过农村实用人才在主导产业开发及农产品经营中发挥的作用,全县已经创办了江湾有机谷子种植合作社等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0家,带动5000个农户入社,全县‘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农业产业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在田间地头办“学院”

在团山子乡百兴村,一片由300多栋水稻育秧大棚构成的园区格外引人注目。这片育秧大棚的主人是该村村民郭君。

郭君初中毕业后就去外地打工,有了一定的原始积累后回到家乡跑运输,近几年又种起了水稻。回想起自己的奋斗经历,郭君一直感谢依兰县委组织部、哈尔滨技师学院联合举办的“新农村、新青年”送职教下乡暨青年致富带头人培训班。他说:“当时培训班就设在村上,上课方便。所以,我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加了。”第一天课程结束后,当时还在跑运输的郭君就被激起了新的创业冲动,开始琢磨着如何在土地上实现自己的致富理想。

“培训班的课程并不是想象中的‘老师照本宣科,学生一脸茫然’,而是更直接、更能结合实际的现场手把手、面对面教学。有时,老师还会请来当地的村干部讲做法、谈体会,我们不仅听得懂,也爱听。”郭君说,每次上课他都会问这样那样的问题,回家后认真整理笔记。

这样的培训班结束后,“郭君”们到底学到了什么?

“这么说吧,没上培训班之前,我觉得种水稻没啥难的,不就是种吗,根本没什么科学种植的概念。经过培训我才知道,如何利用大棚培育秧苗,才能既缩短稻苗生长期,又提高成活率。这样,育秧成本就能降下来,还能出售秧苗,可以说‘钱’途无量。”郭君一脸兴奋地说。

据高占葵介绍,依兰县和东北农业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后,借着这股“东风”,他们又和省、哈尔滨市的一些农业技术专家牵上了线。依兰县委组织部自2012年3月开展送职教下乡培训活动以来,在全县设置了9个教学工作站、36个授课点、78个学制班,邀请省内知名专家学者到设在村上的课堂授课,共开设种植业、养殖业、农村经济管理和农业机械化等四门课程。两年来,为5000多名农民进行了免费培训。

除了请来的老师,课堂上还经常活跃着“土专家”的身影,刘玉财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是山东大润发牧业依兰分公司经理,也是一位养牛高手,每年的肉牛出栏量都在5000头以上。刘玉财告诉记者:“县委组织部邀请我给农户们讲课。我想,咱富裕了,也不能忘了乡亲们。但让我没想到的是,上课还给我带来了意外的收获。”刘玉财高兴地说,“给大家讲完课,乡亲们非常信任我。肉牛出栏后都寄存在我这里统一销售。这下,养殖户的牛不愁卖了,我也能和商家谈个好价钱,真是互惠互利。”

“随着形势的变化,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活动还会遇到新问题,还会出现很多需要不断改进的地方。但只要群众满意、百姓受益,无论有多少困难也要坚持下去。毕竟,有人才的地方才会有希望,有人才的地方才会有明天。”依兰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钟兆斌满怀信心地说。 

(黑龙江《党的生活》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王金雪、秦华)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