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方 敏
2014年09月16日08:1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常亚琼(右一)没事就爱跟村民聊天,掌握民情。 |
临近中午,在陕西咸阳市秦都区消渡村的街道上,记者见到45岁的村党支部书记常亚琼,她正在查看工人们修路的情况。
闲不住的常亚琼常年奔波,皮肤也变得和黄土一般颜色。为图方便,她剪了一头短发,有点“女汉子”。事实上,常亚琼做起事来,绝对不输那些素以勤劳闻名的关中男人们。
乡亲们都说,常亚琼是个有想法的人。早在1992年,常亚琼还是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当时村里拖拉机还很少,她动员丈夫东挪西借买了一辆拖拉机,农闲时用来拉麦草搞运输,农忙时用来种地,一年下来一家收入2万多元。
那时候,消渡村一组有一片200多亩的土地,由于没水渠灌溉,庄稼连年歉收。1999年夏收时,好多村民连买种子的钱都无法收回。聊天中,村民们焦急的眼神、无奈的言语,让常亚琼有点坐不住了。然而要想丰收,必须得修渠。这事可不简单,谁也没勇气管。年纪轻又没啥资历的常亚琼,却暗暗记在了心上。
当时,常亚琼家是万元户,村民们羡慕不已,也都希望她来带着大家致富。赶上2000年村一组重选组长,常亚琼以绝对优势当选消渡村一组组长。当选时常亚琼给村民郑重表态:任期内,一定要把村北头那1.2公里的主干渠修好。
于是,她东奔西跑筹集资金,要来了区里1万元的支持。但这远远不够,她又号召村民义务投工投劳,并让丈夫开着自家拖拉机在工地上义务拉土。村男劳力几乎都在外打工,她硬是组织全组70多名妇女、老人完成了4000多立方米的土方量。一个月后,水渠修成,村民看着渠水流进干涸的麦田时,热泪盈眶。
2005年,村委会换届选举,常亚琼当选村委会主任,她成了秦都区唯一一位女性主任。如何发展新农村经济,提高全村人民生活水平又成为她新的难题。
“路不通,特别影响发展。村里常年受此影响。看到破路,我心里就不舒服。”修了渠,常亚琼又惦记上修路。
但要修村里3.5公里的路,即使是最低等级的砂石路也得6万元,钱从哪里来?思来想去,常亚琼又打起了自家的主意,试探着问丈夫:“拿咱家的钱先垫上怎么样?”知道常亚琼脾气的丈夫,又拿出了2万元垫资。
“人家都这么慷慨了,我们还有啥说的?”在常亚琼带动下,村里人纷纷捐款,政府也给了2万元的支持。于是,一场多年不见的修路“大战”在消渡村展开了,常亚琼和乡亲们没日没夜地扑在工地上。没过多久,全村8条街道总长3.5公里的泥路全部铺成了砂石路面。竣工那天,全村300多名父老乡亲自发地敲锣打鼓,将一面锦旗送给常亚琼。
成立果品种植专业合作社,建成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化村卫生室;建文化广场2000平方米,修生产路10公里,建沼气池135口……在常亚琼的带动下,消渡村成为省级文明村,村民收入由原来的3000元增加到1万多元。
眼下,村里的路又要埋新的管线,要不及时埋好,一下大雨就容易积水。她又忍不住在一旁盯着工程进度,“我就是想把这些难事解决好,这就是我的性格!”
《 人民日报 》( 2014年09月16日 17 版)
相关专题 |
· 党建周刊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