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点燃百姓心中的希望——记北镇市正安镇正二村党支部书记王桂兰(上)

2014年09月10日17:09   来源:辽宁日报

原标题:点燃百姓心中的希望

人物档案:王桂兰,1975年高中毕业,回村先后担任村团支部书记、妇代会主任、村主任,1995年当选北镇市正安镇正三村党支部书记。 2003年,正二、正三两村合并后,任新的正二村党支部书记至今。2011年被授予“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2年6月被授予“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3年10月被评选为全国十大“最美村官”。

1∶10,这是王桂兰与常人血小板的比值。

医生说,这样的病人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对此,王桂兰却满不在乎。为了让村民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的幸福生活,在生与死的夹缝中,她争分夺秒、呕心沥血,硬是把一个负债累累的 “老大难”村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走近王桂兰,你会发现:其香如桂,其质若兰。

“群众遇到难事,我当书记咋能不管啊”

酷暑盛夏,中午。

一身泥土的村民李洪明急三火四地来到村部。一见到王桂兰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大姐呀,这房子正盖一半就没钱了,实在没招了,真张罗不上啊! ”

“还差多少? ”

“1万多。 ”

“这不是小数,你先回去,我尽量帮你张罗。 ”王桂兰答应了,李洪明也就放心了。

正二村村民都知道,只要王桂兰应下的事就没有不给办的。

5天后,由王桂兰作担保,李洪明拿到了1万元贷款。

没承想,贷款还未还上,李洪明又得了脑瘤,亲戚朋友都借遍了,动手术的钱还是不够。李洪明再次来到王桂兰家。

“当时不知道书记是贷的还是借的,第二天就送来了1万元,那可是救命钱啊。 ”如今已经完全康复的李洪明回忆起当年借钱的事,五尺高的汉子热泪盈眶,“我这一生最感谢的就是王书记,作揖磕头也报答不了。 ”

李洪明的话也道出了村民郑玉伟的心声。

2003年,郑玉伟在外做生意赔个精光,身无分文回到村里。当时他的大孩子正在上初中,小的才4岁,眼看着买米都吃紧了,便和媳妇一起找王桂兰借钱。

“你要用钱,只能是大姐自己拿。不过,给你钱花完了还是没钱,村长和我都在养猪,挺赚钱的,你家老宅子还有猪圈,不如试试看。 ”王桂兰从家里拿出5000元交给了郑玉伟夫妇。

“拿到钱我就流泪了,去之前还合计能借个百八十的就不错了,可没想到王书记借了这么多,2000元买猪仔、3000元买饲料,还把出路都替我们想好了。 ”从这5000元起步,如今已是养猪合作社理事长、年纯收入超过40万元的郑玉伟说,“书记待我就像亲人一样。 ”

有这样感受的人,岂止郑玉伟。

刘恩全老两口身患多种疾病,无力医治,王桂兰多次上门送钱送药。

孤寡老人赵荣福房子漏雨,王桂兰买来材料帮着修葺一新。

宋世海的女儿交不起学费面临辍学,王桂兰不仅帮着交了学费,还一直资助她读完初中。

低保户赵桂祥无力供孩子赵丹上学,王桂兰整整帮了5年。

困难户老肖父子先后离世,王桂兰自己出钱为他们料理后事。

残疾人贾树海光棍一人,没有房子住,王桂兰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帮他建了两间新房。

郑玉文两个孩子上大学交不上学费,王桂兰东挪西借把钱送上门。

外村的徐春哲无钱供孩子上学,偶遇王桂兰也得到了她的资助。

这些年,王桂兰资助的人有多少,连她自己也记不清了。

“其实,王桂兰也不富,家里收入就靠养猪和种地,自己经常吃药打针,还要供两个孩子上学。 ”正二村妇女主任刘玉侠对王桂兰家的情况最了解。

起初,往外借钱王桂兰都瞒着丈夫,后来丈夫知道了就跟她生气:“咱家钱也不多,孩子上学也需要钱,你病犯了住院哪一次不得三四万,你把钱借给别人了,我向谁借去? ”

冷战后,王桂兰主动向丈夫认错,并耐心地做丈夫的工作:“父一辈、子一辈在这,千丝万缕的感情,他们遇到难事,我当书记的咋能不管啊! ”

刘玉侠告诉记者:“别看桂兰对别人总是慷慨解囊,可对自己却很抠门,家里除去电脑、电视,就没有像样的家什了,吃饭也经常是简简单单糊弄一口。秋收时,为了把花生秧里没收干净的花生拣出来,她王桂兰能蹲在地上扒拉半天。 ”

“你们要是借光了,我这干部还当不当了”

正二村搞养殖的多,可村中央的一条主路两头都是死胡同,外边来收猪、收鸡的车开进来容易,想开出去就难了,不少商贩因此打了退堂鼓。

把这条道打通,村民盼了很多年。而通路就要扒房子、推大墙、刨树,当时村里还欠着外债,无力补偿。

困难重重,两任村干部都望而却步。

“千难万难难不过一个决心,既然是对村民都有好处的事,再难也要干! ”王桂兰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决心要把这件事办成。

要扒的路有300多米,涉及东西两头10户人家。

恰巧,王桂兰的母亲、大爷和四叔的家就在村西头。

你王家不扒,我们为啥要扒?其余7户人家都在观望。

王桂兰一连几天做工作,可是母亲、大爷和四叔就是不同意。

已经70多岁的大爷生气了:“为啥总拿老王家开刀,这可是祖辈留下的院子呀! ”

四叔也发火了:“这是我的院子,谁也不许动!

没办法,王桂兰又动员兄弟姐妹做工作,但仍然不见效果。

到后来,王桂兰也来了劲:“要是开不了这个道,我这村干部就不当了! ”

工程如期开工,一辆链轨拖拉机首先开到最西头的四叔家,要扒掉他家的3间门房。

四叔、四婶急忙冲到车前,阻止扒房。

王桂兰上前竭力劝阻,四叔、四婶依然不让步。

双方僵持不下,围观的村民越聚越多,而雇来的拖拉机是按小时算账的。

王桂兰真急了,袖子一撸,直接跳上一人高的拖拉机,手拽着车门招呼司机:“开!开!往前开! ”

机声轰鸣。

四叔、四婶见桂兰六亲不认要动真格的,只好无奈地含泪躲开。

见此情形,母亲、大爷也不敢上前阻拦了。

不到半天工夫,四叔家的门房、大爷和妈妈家的院子都扒开了。

好端端的院子被扒得乱七八糟,四叔、四婶躲在屋里抹眼泪,大爷气得白胡子直颤:“扒吧,扒吧,随便扒吧,我还能活几天! ”说完,卷起行李去了女儿家。

母亲气得直跺脚,指着王桂兰说:“看你干的破事,把家拆了,也把亲戚得罪光了。 ”

眼看着王桂兰把自家亲人都摆平了,其他几户村民也都无话可说了。

拆迁过后,由于过度劳累和身心折磨,王桂兰的病情再次发作,住进了医院。

可在医院呆了没几天,放心不下的王桂兰就又回到村里,出现在修路现场。

丈夫责怪她:“你这是干啥呢,不要命啊? ”

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努力,几代人梦寐以求的东西村路终于修成了,宽阔的柏油路直通每家每户,村民出行方便了,进村收猪、收鸡的商贩也多了。

拆迁这件事过去了很久,四叔、四婶仍不能原谅王桂兰。而同样对王桂兰耿耿于怀的,还有她的大弟弟王国贵。

“我和我姐没啥话,她家我总也不去。 ”王国贵说。

2002年,根据政策,村里决定把集体所有的撂荒地按每亩每年70元承包出去。

当时,种地利润微薄,许多村民都选择外出打工。

招标通知贴出去好几天,没人响应。

王桂兰就劝王国贵:“你家有大牲畜,10亩是种、20亩也是种,你就包点吧。 ”

王国贵觉得大姐说得在理,就承包了18亩撂荒地。

不过没过多久,王国贵就发现有人承包撂荒地一亩地才50元。

王国贵质问王桂兰:“为啥我包的地比别人家的贵? ”

王桂兰解释:“后期处理不出去,就降价了。 ”

王国贵随即要求自己承包的地也要减价。

“你是在当时那个期限承包的,合同都签了,押金也交了,不能变。 ”王桂兰一口回绝了弟弟的要求。

“那我不包了,爱谁包谁包。 ”王国贵急了。

“你不包,钱也不给你退,另外还要承担违约金。 ”王桂兰不为所动。

“自打你当村干部,兄弟们光借不着,只借着骂了。 ”王国贵埋怨这个不近人情的大姐。

“老弟,你想想,你们要是都借着光了,我这干部还当不当?说话还好不好使? ”王桂兰耐心地劝弟弟。可是弟弟直到今天也无法理解姐姐的做法。

其实不只王国贵没借上王桂兰的光,她的大妈也没借上。

王桂兰的大爷去世后,大妈就和儿子一起过,2008年儿子去世了,90多岁的大妈就和儿媳、孙子一起过,日子很是艰难。

因此,大妈就白天晚上盯着王桂兰,希望给自己办个低保。

可每次找到王桂兰,她就自己掏腰包一百二百地给大妈拿。至于大妈的低保问题,她始终都没有拿到村委会上讨论。

原正二村党支部书记程雨文说,“桂兰书记办事公道,不徇私情。 ”

前不久,正二村整治大操大办,王桂兰的一个亲戚准备结婚,菜都买好了,硬是让她带人给搅黄了。

王桂兰的四弟王国忠说:“姐姐经常对我说,无论办啥事都要一碗水端平,宁肯自己吃亏也不要占任何人一点儿便宜。 ”

一位村民自知条件不够,但还想办低保,就去找王桂兰。临走时把户口本“落”下了,王桂兰打开一看里面夹着1000元,就急忙追了出去:“够不够低保,由村民代表大会来定,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你条件只要够,不拿钱也给办。 ”

虽然最后没评上低保,但这位村民心服口服。

“为了村里的事,宁可豁出去,也不能让人吓着”

又是一年盛夏,暴雨如注。

正二村村南河道,河水暴涨。

10多户村民反映,上游石场的废料堆积在河道,致使河床变窄,洪水漫过河堤,把庄稼淹了。

一年的收成就靠这点地,村民们拍照收集好证据,去找石场负责人讨说法。

可是,石场负责人对村民的诉求不予理睬。

无奈,王桂兰只好拿着证据去找镇政府。

然而,即便镇领导出面协商,石场的负责人仍仗着其主管部门的权势,态度蛮横、强词夺理。

王桂兰禁不住火冒三丈,拍着桌子怒斥道:“你有权又咋地,不讲公道就是不行。我给百姓伸张正义,此事摆不平,我这村书记不当了! ”

王桂兰随即离开镇政府,直奔北镇市,找到那个权力部门的一把手,摆事实、讲道理。

结果,事情出乎意料的顺利。

一把手听完王桂兰的申诉后当即开会研究解决方案,没多久就为受损农户进行了合理补偿,还把河道进行了清理。

老书记程雨文说:“桂兰虽是个女人,却是男人性格,不拘小节、不畏强暴,敢作敢为。 ”

上世纪80年代,计划生育抓得紧。当时王桂兰还在村里当妇女主任,一名妇女前两胎都是女孩,就盼望着再生一男孩,怀孕后东躲西藏,怕人发现。

有人向王桂兰举报,她就找到那名妇女,好言好语劝她引产。

不料,那名妇女并不买账,还放出风声,要在当晚纠集家族势力去教训教训王桂兰和另一名村干部。

消息传到王桂兰家,爱人急忙收拾东西,劝她先到亲戚家里躲一躲。

谁知,王桂兰就像没事人似的,“没事,让他们来吧! ”

等到晚上,王桂兰打开大门,坐在家里等“客”上门。

然而,一宿过去,连个人影也没见着。

后来有村民说,那名妇女家的人只是到村部闹腾闹腾就走了。

事后有人说,另一名村干部在村外的草垛子里躲了一宿。

第二天,王桂兰仍然上门找那个妇女做工作,并最终劝其做了引产。

王桂兰常说:“理在正气在,为了村里的事,宁可豁出去,也不能让人吓着! ”

一天上午,4名上级工作人员来村里收葡萄特产税。当收到一名男青年跟前时,他仗着在社会上混了几年,就想拔尖儿装横。

“我没钱,这税我不交。 ”

“这是国家政策,只要你种了就得交。 ”

“你们爱咋地咋地,我就没钱交。 ”

“你这是抗法! ”

“就抗了,咋地? ”

说着说着,这名男青年就和其中一名工作人员争吵起来。大家都知道他在当地是个有名的混混,谁也不敢吱声。

争吵越来越激烈,有人告诉了王桂兰。

王桂兰急忙赶到现场,看到那名男青年正要动手,也不知道哪来的劲,不由分说咣咣两巴掌扇上去。男青年随即蹲在地上,嘴里嘟囔着:“大姑,就你敢打我。 ”

过了一会儿,看到男青年冷静些了,王桂兰才把他叫到一旁耐心地劝说。

一场风波平息了。

当天下午,男青年来到村部交了税款,临走时对王桂兰说:“大姑,幸亏你上午打了我两巴掌,要不我就惹祸了。 ”

也许是敬畏于王桂兰的凛然正气,村里的一些社会闲散人员从此销声匿迹。几个“混混”也都不再兴风作浪了。(记者/姜义双)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程宏毅、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