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大操大办之风为何难以遏制?

邢丹

2014年08月12日14:36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禁令之下,不断有违纪者被查处、通报,为什么有些党员干部依然熟视无睹?其社会土壤存在哪些积弊?日前,记者在QQ群发起互动话题,请知情网友各抒己见,一起探讨大操大办“红白事”现象的成因。虽然网友们的观点未必深刻、全面,甚至未必正确,但从某个角度可以窥见社会上“红白事”大操大办之风的根源所在。

陈规陋俗影响

网友“云中飞”:其实许多新人渴望办个朴素、简单的婚礼,个性一点儿、随意一点儿,但往往身不由己。我认识一对新婚夫妇,在参加完移风易俗的集体婚礼后,迫于双方家长的压力,又不得不再办一场传统婚宴。家长强调,不办婚宴,会让亲朋好友觉得抠门儿、死性。

网友“国有股”: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有一些糟粕,许多人都意识到了却又不自觉地顺水推舟,于是陷入一种“集体无意识”状态。谁都不想当打破这种局面的“出头鸟”,不敢面对恶俗大声说“不”,不想因“反潮流”而做出利益上的牺牲,于是,传统习俗演变成陈规陋俗,本该珍惜的人情也都变了味儿。

网友“一米阳光”:在很多人看来,“红白事”宴请是不该限制的私事,这就给大操大办提供了一个“风俗”的借口,使得淳朴民风迷失了方向。就更多的普通人而言,只有陋习得以整治,才能轻松、文明地生活。

虚荣心理作崇

网友“无名小卒”:原本打算婚礼从简,但看到朋友们的婚礼都办得挺风光,便觉得自己也不能“跌份儿”。用我妈的话说:“不是为了和左亲右邻看齐,而是要让他们看了眼馋。”

网友“只吹西风”:大操大办“红白事”,在很多人那里已变成一种炫耀性消费,为了在亲友面前显示经济实力、身份地位和生活质量。

网友“草根N代”:我的一个邻居,经济状况不是很好,老人去世时本想从简办丧事,但三亲六眷听说后都劝他一定要好好办。理由是,平时你孝不孝,外人不一定知道,但丧事办得好不好,大家都能看到。

恶性循环所驱

网友“平淡是我”:“一天五六百,三天一千八。家底要随空,春播要抓瞎。”这是我们当地关于办席随礼成风的顺口溜。因为你办我也办,有办酒机会的要办,没有机会的创造机会也要办,于是陷入“为了送礼而收礼,为了做客而请客”的恶性循环。

网友“山民”:我陷入“人情债”的恶性循环,纯粹是因为“被跟风”。现在个别领导干部借子女升学、乔迁新居、老人生日等机会乱发请柬,是因为他们手握实权。而我要是不参加,怕日后被穿小鞋、找麻烦,迫不得已去送“红包”。这股不良风气,真到了非治理不可的时候了。

敛财心理作怪

网友“围城内外”:一些领导干部认为,自己帮别人办了一些事情,落下的人情该还;还有一些领导干部存在“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心理,因此借婚丧嫁娶之机大肆敛财。

网友“隔壁吴老二”:打着顺应风俗的幌子,是一些刻意敛财的基层干部最能说出口的理由。《乡村爱情》中那个刘能,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典型形象,就像在我们身边——女儿怀孕也好意思张罗办事,不就是为了敛财吗?

缺少制衡所致

网友“南北极”:现在不少有钱人认为,怎么操办“红白事”,是个人自由,“我有的是钱,我乐意这么办,只要不犯法,你政府管不着”。

网友“一片土”:与城市相比,基层和农村干部的特权意识更浓,而群众的权利意识、监督能力更弱。一些人认为“天高皇帝远”,所以不把禁令当回事。个别农村干部“坐地生财”都习惯了,这不是“令行”就能“禁止”、“立竿”就能“见影”的。

网友“一枝独秀”:我们村的红白理事会就是个摆设,只是在墙上贴出个组织机构名单,从来也没发挥过作用。我看像我们村这种情况,肯定不是个别现象,城里也好不到哪去。

(黑龙江《党的生活》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王金雪、秦华)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