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宇翔
当天没卖完的面包,能不能不浪费掉,让它再发挥作用?
起早摸黑干活的环卫工人,是不是可以有一顿好一点的早餐?
逐利的商家,可不可以再多奉献出一些社会价值?
这些问题,正在温岭市火速商业协会党支部的活动中得到答案。他们成立志愿者队伍,设计出一系列别出心裁的项目,不仅让党组织活动变得更“有意思”,也在城市里营造出一股“暖流”。
“超时面包”到哪里去
22时30分,客流逐渐减少,位于温岭市星光路的托斯卡纳面包店开始清点“超时面包”。店员们在报损单上填写数字后,开始进行打包。
“我们的面包只卖8个小时。”面包店负责人柯先生说。在烘焙行业,为了保证口感,大多数面包店都会“限时”出售面包。在以往,这些超过时限的面包尽管还在保质期内,仍会被商家扔掉。
但如今,面包们每天都会经历一段特殊的“爱心旅程”。
22时36分,党员志愿者蒋群力在交接单上签名,接过了面包。10分钟后,他来到位于宝塔南路的温岭市儿童之家。等待已久的护工挑走了甜食较多的两袋面包。“甜食有利于智力发育,这些蛋挞给孩子们吃比较好。”这两袋面包将成为儿童之家里42名孤儿第二天的早餐。
23时40分,志愿者来到温岭市环卫之家,这是当晚的最后一站。门卫陈青花接过食品袋,随即走进集体厨房,把面包逐个摆在灶台边上。“有些工人凌晨两三点钟就得起床,这时候哪里来的早饭?爱心面包能让大家及时吃上早饭。”
“爱心面包”是温岭市火速商业协会党支部发起的一项活动。去年4月开始,志愿者每天到联系好的面包店收取“超时面包”,再送往福利院、农民工子弟学校、环卫之家等地,为需要的人提供第二天的早餐。“这项活动,从开始到现在,没有停过一天。”蒋群力算了一下,迄今为止,已经送出了9万多个面包,价值超过50万元。
让党组织活动“有意思”起来
“以前总觉得党组织生活就是开会、讨论、学习,没想到还可以过得这么有意思。”7月11日晚上,在送完最后一袋“爱心面包”后,一名党员志愿者这样说道。
“有意思”的活动,除了“爱心面包”,还有“爱心早餐”和“爱心商家”等项目,“爱心早餐”每星期为200多名一线环卫工人提供2天的早餐券。“爱心商家”活动是由火速志愿队牵线几家“爱心”店铺,由店铺常备避暑药、常用药、开水和休息椅,长年为环卫工人补充开水,提供遮风挡雨之地。
温岭市火速商业协会成立于2003年,并于2006年成立党支部。2012年底成立火速党员志愿者工作室。经过近10年发展,他们已不满足于零打碎敲的志愿服务,创新志愿服务方式和组织生活模式,“爱心”系列微公益活动由此催生。
“我们总结了党组织活动的‘四化’原则,即党员志愿服务社会化、项目化、常态化、品牌化。”协会党支部负责人王祥云告诉记者。
“爱心”系列活动通过项目的形式,整合了零打碎敲的志愿服务,摒弃了用行政化手段调动党员开展志愿活动的习惯做法,坚持“自愿参加、自我管理、自主运行”原则,把活动的主动权交还给党员志愿者自己。
更难能可贵的是,活动不是一天两天,而是成了常态,并打响了品牌。“我们已经做了‘十年火速’,以后还要带动更多的党员加入志愿服务行列,影响更多的市民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来。”王祥云说。
社会效益最大化
“看到这些党员们奔走在爱心面包店、农民工子弟学校、环卫大院等地方,传递文明新风尚、用爱心奉献服务社会,心里都会不时涌起阵阵暖流。”温岭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柯军曾亲身参与到“爱心”系列活动中来,对此感受颇深,“这种模式的活动,不仅能有效提升党员的爱心和服务群众意识,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更能让整个社会‘暖’起来。”
党员带领群众参与社会公益的热情被进一步激发,越来越多的优秀青年被活动吸引,并顺理成章地加入了党组织。以“爱心面包”为例,活动刚开始时,成员仅有10余人,如今已发展到62人。为了不让面包变质,志愿者们还自发筹集了4000多元买来冰柜和保鲜箱。
“爱心”系列微公益活动开展以来,已有众多的爱心商家和爱心人士加入,更多的党员成为公益活动的实践者,更多的市民成为公益理念的倡导者,也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对于商家来说,参与活动,在体现社会价值的同时,也收获了更多的东西。“一方面,让我们学到了不浪费;另一方面,这也是向消费者证明,我们的面包都是最新鲜的。”“爱心面包”参与商家之一,台州麦屿香烘焙工坊的一名经理说,“这样的活动,我们很欢迎。”
“暖流”还涌进了被服务对象的心中。“天这么黑了,叔叔阿姨们还坚持把面包送过来,让我们能吃上早餐,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辜负他们。”这是温岭市晨阳小学四年级学生徐欢写的一段日记,她说,要感恩,将来还要做像叔叔阿姨一样的志愿者。
(浙江《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 |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