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办民俗户,游客来了先尽着村民;险村搬迁,带头拆自家新房;发展新业,自己先试为村民探路 ——

草帽书记

于丽爽

2014年08月11日09:58   来源:北京日报

原标题:草帽书记

“草帽书记”彭兴利和村民聊天了解民意。邢静摄

周六,怀柔区喇叭沟门满族乡中榆树店村人来车往。午饭点上,一拨游客停下来,准备找家民俗户吃饭。临街路边有家小院,门口干净敞亮,往院里一望,菜地里又是黄瓜又是西红柿,很是诱人。游客们正要进去,门里一位大叔迎出来。

“您先去别家看看,条件都比我这儿好!”笑容很诚恳。

别处都恨不得把客人往家里拽,这家怎么往外赶?游客们一头雾水。等到了别家坐下一打听,主人笑了:“您说那家,是我们书记家。赶您那人,是我们村支书!”

这位村支书名叫彭兴利,今年52岁。

让 客

喇叭沟门满族乡,是北京最北的乡镇,有北京的“北极村”之称,乡政府距离怀柔城区有90公里。中榆树店村还在乡政府西边4公里,全村100来户256口人,是乡里的中等村。过去产业一直以种养殖业为主。

近些年,去坝上草原和白桦谷的游客越来越多。中榆树店村守在去往白桦谷的必经之路上,每到周末,看着穿村而过的游客,彭兴利就琢磨:“这些客人,只要留下三分之一,咱村就能挣钱!”

说干就干。2011年,中榆树店村开始整治环境:清理柴火堆杂物堆,腾出地方种花种草;主街两侧统一粉刷,建成文化墙;道路两侧栽植白桦树、馒头柳、国槐、油松等,还修上了健身公园、文化广场、环河木栈道。

2012年6月22日,喇叭沟门满族风情节开幕,中榆树店村借势迎客。

彭兴利家和其他33户村民一起,成为首批民俗户。

彭兴利家就在主街上,门口收拾得干净敞亮,院里窗明几净,尤其院当间那块菜地,应季蔬菜青翠欲滴,很多游客看见了就不想走。可只要彭兴利在家,一有客人来,他先往外推:“您先去别人家看看,条件都比我这儿好!”

一回两回,次数多了,媳妇不乐意了:“咱家也是有执照的民俗户,装修没少花钱,你老把人往别人家送,咱家这生意还做不做了!咱这投资不就打水漂了?”

“我是书记,不能跟大伙儿抢,有钱得先尽着大伙儿挣。”彭兴利跟妻子解释,“等将来村里越做越好,人越来越多,咱家照样有钱挣!”

凭借喇叭沟门优良的生态环境和满乡特色,中榆树店村的民俗旅游果然生意红火。当年,全村民俗旅游收入90万元;2013年,130万元,全村人均年收入一下提高到1.75万元。

“第一年挣了一万六,第二年纯收入五万八,今年10万元也打不住!”民俗户、今年62岁的彭明兰笑得合不拢嘴,“过去种地,干这干那,也没挣着这些钱。前半辈子的钱,都让这两年挣了。”

同是民俗户,别人家收入翻番长,可彭兴利家一年才收入两三万元。

“兴利不容易。”彭明兰说,彭兴利兼着村里旅游合作社理事长,一有咨询电话先打到他那儿,每次他都把客人介绍到别人家。

如今的中榆树店村越来越名声在外,今年又有十五六个在外打工的年轻人返村,装修房子捯饬小院,开民俗户。

拆 房

走进中榆树店村,但见新民居整齐划一,家家灰墙红瓦小门楼,喜庆气派。2011年之前可不是这样。

地处深山区,中榆树店村的老宅大多是老石头垛的,很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梁檩子椽子有些都烂了,修都没法儿修,漏雨很常见。一到汛期,村干部的心就提到了嗓子眼儿。尤其下雨,彭兴利第一个往孤寡老人家跑,生怕房子塌了伤着人。光靠村民自己,很多家都盖不起新房。

2009年,险村搬迁的政策东风吹进了喇叭沟门。列入计划的村,政府一人补贴1.8万元,拆旧建新。彭兴利也想抓住这次机会,可到乡里一问,中榆树店村暂时不在计划之内。错过这次不知还得等多久,彭兴利不想等,一趟一趟往乡里跑。知道他的倔劲儿,乡里带他找区里。

“拆迁可是个大事儿,工作难干着呢,你干得了吗?”区主管领导不放心。

“他干得了,这么多年了,乡里什么事儿放他们村,没有干不好的!”乡领导拍胸脯。

当年10月,中榆树店村整建制建新村的项目批下来了。没想到,竟然有不少村民反对。

“我拆他不拆,最后新房盖不起来怎么办?”

“我们家房子才盖了几年,按人头补贴,太吃亏!”

“孤寡户一家一口人,补的钱根本盖不起房!”

好赖话都冲着彭兴利来了。要解除大家的顾虑,先得制定出一碗水端平的拆迁政策。党员会、代表会、户主会,头一个月,彭兴利天天组织开会,大家说问题,提建议,彭兴利带着两委班子一条一条研究解决。

家里一口人的,一户补贴3.2万元;非农户国家不补,村里一间房补一万元;两年内盖的新房,一次补贴5万元;塑钢门窗的、全砖房的,视情况补贴……最终,村集体出资500万元,保证每一户村民都能盖新房。

拆迁政策一确定,全村89套院子,只用了两个月全部签订拆迁协议。

可到了真要拆的时候,全村人又开始观望,不肯先拆。

彭兴利带头,先把自己家的房子拆了。

彭兴利家的房子可是当时全村最好的,一套红砖砌起来的四合院,正房四间,南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两间,用的水泥钢筋都是最好的,门窗都是塑钢的,而且,才刚住了两年。为盖这处新房,彭兴利养牛攒下的20万元都花了。

书记家的房子都拆了,村民也不再观望了。短短一个多月,全村基本拆平。2010年2月18日,正月初五,中榆树店村新村建设正式启动。2010年11月15日,中榆树店全村喜迁新居,创造了当年拆迁、当年建设、当年入住的奇迹。全村不分贫富,都住上了安全敞亮的新房,从此远离泥石流。

彭兴利家现如今的房子,却成了村里最普通的。

探 路

作为农村干部,最大的压力就是发展产业,带领群众致富。

2000年前后,怀柔区出台政策鼓励区域养牛。乡山区办主任跟彭兴利关系不错,送给他一本小书《中国养牛大县蒙城》,书里说,蒙城县发展秸秆养牛走上了致富路。彭兴利眼前一亮:咱村一直种棒子,秸秆有的是!

这之前,中榆树店村的产业是玉米制种。玉米抽穗的季节,天不亮就得起来掐穗,不然太阳出来花粉散了,种子就不纯了。辛苦不说,而且看天吃饭,收成没保障。彭兴利早就惦记着找别的出路。

可一听说要发展肉牛养殖,很多村民还是犯怵:咱没养过牛,万一赔了怎么办!

彭兴利决定自己先试试。2000年,他怀揣包地挣的5万块钱,到河北丰宁拉回来19头牛犊。“村里人都看着我呢,这回要是把牛养成了,咱村就能蹚出一条致富的道儿。”他给心里忐忑的媳妇儿打气。

那年运气真不错,牛犊半年就出栏了,一算,净赚7万元。当年,就有12户村民也开始养牛。

可牛犊育肥一次性投入太高,一般家庭承受不起。彭兴利在村里建起两个养殖小区,发展集体养殖,母牛、牛犊一起养。高峰时,存栏400多头,能安置20多个村民就业。人送彭兴利一个雅号:牛书记。

2002年,村集体贷款60万元扩大养殖规模。听说山东菏泽的鲁西黄牛好,一下子进了200头。

没想到这次搞砸了。菏泽地区潮湿,喇叭沟门干冷,鲁西黄牛来了不适应,养了一年零两个月,一天五六斤料喂着,不但一点儿膘没上,还死了30多头。

彭兴利急了。原本自己家养了70多头牛,他一下卖掉50多头,腾出精力来,专盯养殖小区。一有空,坐上公交车,河北大厂、坝上、三河,养殖场、牛市,到处打听到处看。一趟、两趟、三趟……终于,大厂一家养殖场同意收购鲁西黄牛,同时送来牛犊,由他们育肥。几茬儿牛犊出栏,养殖小区总算缓了过来。

中榆树店村的肉牛养殖到2003年达到高峰,因为养牛,当年全村人均收入8000元,排在全乡15个行政村的前列。

2006年以后,因为利润下降风险又大,中榆树店村退出了肉牛养殖。随后几年,彭兴利又带着村民尝试种植京白梨、太平果、树莓等发展特色果品产业,直到2012年民俗旅游成为村里的主导产业。

本 色

彭兴利当中榆树店村的村支书24年了。

母亲双目失明、父亲有残疾,作为家中长子,彭兴利14岁就辍学进生产队干活,挑起家中大梁。他的童年记忆里最深刻的就是饥饿和贫穷。挨饿时,乡亲们接长补短的送吃的用的,他铭记在心,希望有朝一日能回报这份恩情。

18岁当副队长,21岁任村主任,28岁书记主任一肩挑。“大伙儿选我,就是盼着我能找条致富的路,让全村人都不再受穷。”彭兴利说。这么多年,他做什么都基于这样一个信念:要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新农村建设以来,道路硬化、上下水改造、修登山步道,村里的工程项目不少,只要是村民能干的活儿,彭兴利都跟施工队说好,必须留给村里人干。

“哪个施工队不爱用自己的人?可到我们村不行,书记说了,想干我们村的活儿,就得用我们村的人。”村民彭明福说。以前外出打工,离家远,开支还大。这几年好了,在村里就有活儿干。男的干工程一天100多块钱,女的在家搞民俗,都有钱赚。“这两年,家家户户门房噌噌都起来了,连卖东西的都爱来我们村,不愁卖!”

村干部就像泔水桶,酸甜苦辣都得往里装。这些年,吃苦受累、被误解、被埋怨,彭兴利也有心生退意的时候。“村里这点事儿,想干好忒难了。”一次,听说兴利这小子想撂挑子,村里的老人一起找到他:“都指着你吃饭呢,不干也得干!”这份信任,激励着彭兴利走到今天。

而他,也始终保持着农民本色。

“快瞅瞅,兴利又开着‘大奔’来了!”每逢乡里开会,彭兴利和他的“专车”都是一道风景。

这辆乡亲们嘴里的“大奔”,其实是辆四轮农用车,还是2000年时,彭兴利花4500元买的二手车。10多年来,它成了村里的公务用车,彭兴利外出开会、办事,经常开着它。遇到村民家农忙、急用,彭兴利只要在村里,随叫随到。可油费、维修费,他从来没用村里报销过一分钱。

如今,农村人富了,穿着打扮也越来越讲究,西装领带、皮鞋铮亮的不在少数。可彭兴利永远是一顶草帽,一身染了草渍的旧衣服,一双不怕踩泥蹚水的鞋子,忙碌在田间地头、大街小巷。

“书记,你都上报纸、上电视了,也穿得好点儿!尤其你那草帽,趁早摘了它!”村民看不过眼,时不时说他。

“咱就是个农民,下地干活儿,穿成这样方便。”彭兴利笑了,“我打扮得再好也不如咱村干净漂亮来得重要。”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常雪梅、杨丽娜)
相关专题
· 地方要闻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