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武
基层是个“大课堂”,也是干部熟悉基层,了解群众的主平台;基层是个“大熔炉”,也是干部磨练意志、成长成才的主战场。作为基层干部,只有把更多的心思、精力放在与群众培养深厚感情上,做群众工作才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因此,基层干部要反躬自省,每日三问,一问“时间都去哪儿了”、二问“成效都在哪儿了”、三问“问题都出哪儿了”。
一问“时间都去哪儿了”。基层政府的工作任务繁重,人手有限、分工也不是很明确,因而,如何规划和管理好自己的时间是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比如,作为最基层一级的乡镇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对于计划生育、新农村建设、信访维稳等工作,几乎每一名干部都要参与进来,有时一名干部还要担任好几个职务,经常是忙得不可开交,工作效率却不高。
因此,作为一名基层干部,要统筹安排好工作与生活时间、白天与晚上时间、上班与加班时间、工作日和节假日时间等等,要站在方便群众办事、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水平的立场制定每一天、每一周,乃至每一月、每一年的工作计划,列出工作任务清单,内容包括事项、时限、任务目标、责任人等等。对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一定要主动谋划,决不推诿扯皮、敷衍塞责;对于上级的决策部署,一定要想方设法落实到位,决不搞变通打折扣,决不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能做一天基层干部就“撞一天钟”,而应集中精力把工夫放到抓落实上,把心思放在干事业上。
二问“成效都在哪儿了”。基层工作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起到上传下达、承上启下的桥梁、纽带作用。基层干部选择了基层,意味着就选择了奉献与清贫,选择了经常与普通老百姓打交道,选择了做一些关系百姓切身利益的“琐碎小事”。
有时推进工作落实,面对基层百姓的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基层干部有可能受苦受累还要受气,“吃力不讨好”。因此,要多想一想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哪里,“成效都在哪儿了”。面对群众的牢骚和抱怨,要通过角色转换和换位思考,再难听的话也要认真听下去,不是遇到困难“绕道走”、优惠政策“等靠要”、民生问题“睁眼瞎”,要一件一件想办法、一项一项抓好落实,围绕群众关心的办学条件、安全饮水、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新农村建设等问题,尽自己最大的可能使工作顺应民情民意,积极谋划并解决好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产生活问题。
三问“问题都出哪儿了”。基层公务员的生活并非想象中的那么优越。对于基层干部而言,有可能患上“身体”或“精神”的疾病。在“身体”方面,有时要利用休息时间加班,在办公室的电脑前坐久了,又缺乏锻炼,很有可能患上“腰椎间盘突出”、“脂肪肝”等疾病。因此,要通过跑步、打篮球等锻炼方式强身健体,不能因为工作把身体“弄垮了”。在“精神”方面,部分干部也存在只要不出事、宁愿少做事的不良行为。他们的所作所为,体现了部分基层干部不敢作为,不愿担当的畸形心态,却在骨子里缺乏共产党员精神上的“钙”,会得“软骨病”。因此,作为基层干部,在其位,就要尽其责,谋其事,绝不能当得过且过的太平官、逃避责任的圆滑官、因循守旧的平庸官、为官不廉的贪腐官。
面对基层工作的繁杂化、百姓诉求的多样化、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基层干部要严格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始终坚持群众工作路线,多干有利发展的实事,多办惠及百姓的好事,用实干实绩赢得群众的信任与支持。
相关专题 |
· “我看基层干部”征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