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建

温州开展“红色细胞工程”建设活动

基层的问题矛盾化解在基层

叶素清 蔡庆珍 黄雪意

2014年08月01日08:2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浙江省平阳县万全镇周垟村,70多岁的老人许文钱日前被诊断出了胃癌。首先发现他病情的是村里的结对党员、老书记许上汉。在周垟村,许多类似的情况都是通过市县的32名党员结对联系、频密走访发现的。“这两年,村里好像突然‘冒出’了很多踏实干事的党员干部。”许文钱感慨地说。

  走亲连心,越走越亲

  这样的变化,源于去年10月起,温州在全市范围开展的“红色细胞工程”建设活动。

  据介绍,近两年温州开展区划调整,镇大村多,干部下乡少了,面对面的沟通少了,甚至政府针对企业、村居的一些优惠政策也到不了终端。为此,温州市通过机关联系基层、干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的“三联系”;通过“走亲连心解忧”“万名干部进万企”“结对到户”等活动,激活了机关干部、基层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这些“红色细胞”,输送了更多“氧气”和“养料”到基层,使基层治理更具活力。

  走亲连心,越走越亲。瓯海区丽岙街道杨宅村有轻微老年痴呆症的徐阿花老人一年丢了五次医疗卡。每次丢卡,不找家人,而是敲开党员张爱英的门。在她看来,这个每次二话不说、坐公交来回一整天去帮她办卡的人和“女儿一样”的贴心。平阳县昆阳镇组织委员徐继程形容道:“现在,我们有些驻村干部走熟了,村里的狗见他都不叫唤了。”

  平阳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李明峰认为,“红色细胞工程”没有做什么感天动地的事,解决的都是比较细微琐碎的事情,却能真正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递到千家万户。

  碰到问题时,党员干部不能“绕着走”

  尽管现在都是各自联系村的“名人”了,但一开始,昆阳镇80后大学生村官孙敏洁和年过五十的党员周功见,这一老一少走访群众时,都碰到过“凳子都不给坐”的尴尬。

  小孙通过细致观察,在农村生活习惯、走访的时间点、话题设置上找到了窍门。老周则转悠在村子热闹的小店、村民劳作的田间、困难户家中,从拉家常开始,渐渐地融入村民当中。

  碰到问题找方法、寻路径,而不是拐着弯、绕着走——要真正打开村民的心匣子,考验的是能力水平。组织部门还以党员干部对村情民意的“知民度”、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的“知名度”这两个度考核来助推这种能力提升。

  在文成县培头村,“红色细胞工程”建设激发了村党员队伍。过去是琐事杂事村两委负责人为主干,现在,这个畲族民族村被分为了15个服务区块,由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等组成党群服务组,每个组联系20—40户群众。

  因地制宜建立新平台,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永嘉县三江街道组织委员郑晓天拿出手机,打开“民情微圈系统”。平台上显示出所有录入的问题、处理问题的责任人、事态进展情况。

  只要有手机、电脑或其他网络终端设备,干部就可以把看到的问题,用文字或图片方式随手上传。通过网络E通这样一个公众平台,集纳并消化基层的各种小问题。

  这是以往网格化管理的一种升级模式。工作人员举例说,原来是一个村一个网格员,这个人一旦出差、生病、工作不到位,就会产生问题。这种建立在个体尽职基础上的管理模式,有了信息技术支撑后,任何一个问题上传,都可以直接面对所有党员及组织,矛盾就能妥善解决。

  温州“红色细胞工程”建设最直观的成果,就是从村级层面到市级层面,都要求因地制宜地创新基层工作的机制和平台。龙湾朱宅村“微讲堂”,通俗易懂的形式来解读政策法规,不识字的村民听得入迷;洞头县霓屿街道办事处“红十号”服务渔民;永嘉县大若岩镇“五农工作法”,说农话、拉农常、学农事、化农情、懂农经,镇会开在村里的田间地头;平阳推出“四联四到”、五步流程、六项举措,成为“红色细胞工程”建设的一个模板……

  “无论技术创新还是载体创新,目的只有一个——通过组织搭建平台构建机制,来倒逼、促使这些党员更好地发挥作用、更好地履职,发挥更大的社会影响力,从而把党委政府跟群众的距离拉近,让基层的问题矛盾真正化解在基层。”温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诸葛承志认为。

  《 人民日报 》( 2014年08月01日 14 版)

(责编:权娟、秦华)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