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玉芳
17年如一日,一心一意带领百姓走上致富路,硬是让一个贫困落后的穷山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用心血和汗水描绘出了一幅又一幅美丽画卷。她,就是北京市平谷区镇罗营镇桃园村党支部书记刘淑环。17年来,她先后荣获“北京市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城镇妇女“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称号,桃园村连续多年被评为“首都文明村”,村党支部连续多年荣获“北京市优秀党支部”荣誉称号。
大家富了才是最大的幸福
过去桃园村条件极差,全村92户村民333口人,人均只有3分水浇地和半亩山坡旱地,村民以种地、种果树为生。而桃园村百姓得以脱贫致富,要从刘淑环搞果品运销说起。今年51岁的刘淑环回忆起当年带领乡亲们搞果品运销的情景时无限感慨:“一人独富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我最大的幸福!”
1987年春,刘淑环利用一辆沈阳到北京送货的回程车,连夜将村里窖藏的1.5万斤红肖梨运到辽宁沈阳市南五马路批发市场,只用5天时间就销售一空,纯挣了800元钱,成功迈出了果品销售的第一步,从此开始带领乡亲们走上了果品运销致富路。提起往事,村民唐起才深有感触:“淑环把自己的经营渠道、商业合作伙伴和成功经验都毫无保留地告诉大家,乡亲们都打心眼儿里感谢她。”
桃园村地处深山区,种核桃历史由来已久,村里最老的核桃树已有200余年,全村年产优质核桃3万斤,却一直困于山里。依靠这一资源优势,刘淑环将村里核桃全部销到了沈阳,但远远满足不了东北市场需求,她就带领村民一年四季远赴全国各地运销核桃。1996年,桃园村果品销售队伍从最初的一两户迅速发展到60余户,且大部分村民还在东北买了楼房,租了超市,在大型商场里建立起固定代卖点,户均年收入30余万元,走上了果品运销致富路。
一心一意为百姓服务
1997年换届选举,带领百姓做了10年果品运销生意、干得风生水起的刘淑环被推举为村党支部书记,可家里人都不愿她放弃一年几十万元的好收益,去接这个穷得叮当响的烂摊子。然而刘淑环却勇敢地挑起这个重担,她说:“感谢大家的信任。既然当村书记,我就一定牢记肩上的重任,一心一意为百姓服务!”
要想富,先修路。以前,桃园村的路是坑坑洼洼、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刘淑环走马上任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实现村民“家家通汽车、户户搞销售”的目标。她四处奔走,筹措了30万元资金,白天和乡亲们一起和水泥、推砂石料,晚上拿着马灯为赶路的师傅照明,夜里11点多才回家。短短一个月时间,1万多平方米的水泥路让整个村庄焕然一新。“从没想到会有这一天,以后再也不用赶着毛驴驮东西了,真是太好了!”看着通到家门口的水泥路,乡亲们禁不住喜笑颜开。
翻开刘淑环一本本厚厚的实事工程民情日记,上面清清楚楚详细记载着从1999年修建5座漫水桥,到2013年整治河道这10年来一件件数不清的实事、好事,而这些也都深深地记在乡亲们的心中。
要干就干出样儿来
“要么不干,要干就一定干出个样儿来!”这是刘淑环常说的一句口头禅。
针对本村实际情况,刘淑环实施“做大做强果品运销产业,打造全国核桃产业集散地”的发展战略。1999年,筹资建大中型果窖6个、冷藏保鲜库10座、核桃晾晒场9000平方米;成立了“桃园村果品产销合作社”,130余名村民入社,200余名村民参与;2000年成立了“北京仙谷桃园果品经销有限公司”;2001年,为30余户村民接通了互联网,成为“京郊网络第一村”。
近几年,桃园村的桃子、红肖梨、核桃、栗子等干鲜果品运销产业链初步形成,与全国各地30余个大中城市的各大市场经销商建立了供销关系,直接从事或间接从事核桃收购、加工和销售的村民70余户,年收入40万元以上的有10余户,年人均收入2万元,辐射带动周边300余户农民增收致富。
2013年,桃园村销售干鲜果品2000吨,青皮核桃收购量达400万斤,干核桃销量达700万斤,核桃运销收入500万元,果品销售占领东北地区80%以上的市场份额,成为京郊第一个果品运销专业村和全国最大的核桃运销集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