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照一照这面镜子

——重温毛泽东对《看,大泉山变了样子!》一文的按语和修改

卫洪平

2014年07月18日10:00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3月12日,大同市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织市委常委、市人大、市政协的主要负责同志,赴阳高县大泉山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我这是第二次去大泉山了。重温毛泽东同志对大泉山经验材料所作的按语和修改,一代伟人那种亲力亲为、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再次使我深受感染。

一、大泉山的故事

大泉山位于阳高县城南12公里处,属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解放前,当地流传着一个顺口溜:“山山和尚头,处处裂嘴沟,旱天渴死牛,雨天水土流,满野黄土坡,十年九不收。”自然条件极其恶劣。常年在山上奶奶庙栖身的张凤林、高进才二人为保持水土不受风沙侵蚀,不被雨水冲刷,用打沟头埂、修土谷坊、挖鱼鳞坑的办法,分散山坡上的雨水,用压条植树的办法保持水土,减弱风沙对作物的侵害。新中国成立之初,张、高二人和西岭村(1955年改名为大泉山村)搞起互助组,用这个方法治理大泉山周围的凤凰山等5座荒山。1952年,阳高县十区区委负责同志发现了这一做法后,将情况报告县委。时任县委副书记王进经过深入调查,将大泉山的经验总结为“土蓄水,水养树,树保土”。王进担任县委书记后,在全县推广大泉山水土保持经验。后来又撰写了介绍大泉山经验的调查报告——《大泉山怎样由荒凉的土山成为绿树成荫、花果满山》,上报省委。1955年9月和12月,毛泽东亲自主持编辑《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时,收入山西省委推荐的这篇调研报告,并亲自修改,加了按语。毛泽东的按语,极大地鼓舞了阳高县委和大泉山人。他们进一步控制水土流失,两年后基本上做到了土不下山、水不出沟。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大泉山成为全国治理水土流失的一面红旗。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群众的智慧和创造,看到了与群众打成一片的区县干部发现、挖掘、提升和推广群众经验的身影,看到了省委书记的推荐和最高领袖的称赞。我们看到,从普通群众到最高领袖之间,有一个链条把他们紧紧地连在了一起,这是一条同呼吸、共命运的生命线。我们还看到,从最高领袖到基层干部,他们的立场、观点、方法无不体现“群众”这两个字,他们始终坚持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二、毛泽东的按语和修改:从一篇文章到一部书

毛泽东对大泉山经验材料的按语,连同标点符号共有153个字。从手稿看,一气呵成后又作了四五处修改。全文是这样的:“很高兴地看完了这篇好文章。有了这样一个典型例子,整个华北、西北以及一切有水土流失问题的地方,都可以照样去解决自己的问题了。并且不要很多的时间,三年,五年,七年或者更多一点时间,也就够了。问题是要全面规划,要加强领导。我们要求每个县委书记都学阳高县委书记那样,用心寻找当地群众中的先进经验,加以总结,使之推广”。现在看这段按语,我觉得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毛泽东对该文作了多少处修改,不得而知。阳高县从中央档案馆复制回来的手稿仅有3页,这3页上文字、标点符号的修改,多得让人不可思议。光是标题就修改了好几遍,最后才定为《看,大泉山变了样子!》,很生动,让读者一看就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对页码的错误也作了改正。

大泉山经验材料是《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中的一篇。毛泽东主持编辑这部书,分上、中、下三册,而且于1955年9月和12月分别编了两次。毛泽东在序言中写道:“这是一本材料书,供在农村工作的人们看的。本来在九月间就给这本书写好了一篇序言。到现在,过了三个月,那篇序言已经过时了,只好重新写一篇”。

第一次编辑,毛泽东用了11天功夫(9月15日至25日),书名叫《怎样办农业生产合作社》,收集了121篇材料。按照毛泽东的要求,中央办公厅将这些材料印成样本,请参加七届六中全会(扩大)的各省委、市委、自治区党委和地委的负责同志提出意见。会后,各省、市和自治区都报来了补充材料,大泉山的经验材料就是11月初报上去的。毛泽东认为需要重新编一次,于是从原有的121篇材料中选择保留了91篇,又从新收材料中选出85篇,篇篇都要亲自修改,加上按语。全书共收录27个省市区的176篇材料(其中山西16篇),共94.3万字,1360个页码。其中,毛泽东为104篇材料加了按语,包括对9月编入的19篇材料所加按语的修改。按语中最长的1570字,最短的仅8个字,全部收录在《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册中,有3万余字。104篇中改题或拟题76篇。协助毛泽东编辑这部书的,只有田家英和逄先知两个年轻人。

“毛泽东对编这部书非常重视。”逄先知在《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中写道:“在那段时间里,(毛泽东)几乎把主要精力倾注到这部书的编辑工作上”。“我们亲眼看到,毛泽东编《高潮》时,是那样认真地精选材料,认真地修改文字。有的材料文字太差,毛泽东改得密密麻麻,像老师改作文一样。毛泽东对大部分材料重新拟定了题目。把一些冗长、累赘、使人看了头痛的标题,改得鲜明、生动、有力,而又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思想,引人注目”。逄先知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天津市东郊区詹庄子乡民生、民强农业生产合作社如何发动妇女参加田间生产》,毛泽东改为《妇女走上了劳动战线》。再一个就是《大泉山怎样由荒凉的土山成为绿树成荫、花果满山》,毛泽东几经斟酌,改为《看,大泉山变了样子!》。

毛泽东所写的104篇按语,称得上是一篇“大文章”。在他眼里,这些按语跟《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一样,是他解放后写的为数不多的几篇“大文章”之一。1951年到1964年底,毛泽东给田家英写过25封信,在编辑《高潮》一书期间,竟连续写了6封。如1955年9月24日的信中写道:“最后部分付上,请付排。八月下旬的《人民日报》上载有邢台地委书记写的一篇关于邢台地区合作化的文章,请清出加印到河北省部分中去。此外,请商廖鲁言同志翻阅一下今年一月至九月的《人民日报》看有无好的(要是很好的)材料可用的”。此前,毛泽东为编辑这本书还有一个批示:“(一)依地区排列,制一个目录(照每篇文章上的题目,不照原件每一省市的总目)。(二)有几篇,要鲁言查明材料来源,注明在每一篇的题目之下。(三)校对一遍,文字上加以修改,使更加通俗化。(四)几天内先印几份清样,至少毛、田、乔木、伯达各一份,可能时再送刘、周、小平各一份。(五)争取月底或下月初印出四百本(样本)。(六)用人民出版社印,告知尚昆”。

我们不难想象:176篇90多万字,篇篇都要认真修改,包括标点符号;每一个标题都要反复斟酌,对104篇加了3万多字的按语;一部书相隔3个月编了两次,序言写了两次,都亲自动手。如此庞杂的工作,要耗费他多少宝贵的精力呢?依现在的惯例,编这样一部书,总得有一个规模不小、规格不低的班子来做,挂名的干活的名单一长串,至少需要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而毛泽东只有两个年轻人协助,集中两个月内就编辑完成了。作为日理万机的最高领袖,这两月里他还处理了多少国家大事呢?

据《毛泽东年谱》记述,1955年9月和12月,编辑《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只是毛泽东工作的一小部分,同期他还处理了许多国家大事,如9月,为筹备七届六中全会,从起草会议通知到讨论修改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草案),都亲力亲为;分别起草了中央为转发浙江、甘肃、云南、河北等省关于农业合作化规划和农业增产规划报告的批语;讨论为十大元帅授衔和出席授衔仪式;讨论肃反问题;外交工作研究日本撤侨问题的对策,等等。12月,先后三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分别研究治理长江、农业、交通运输、财经、工业、西藏等问题;会见印度驻华大使、民主德国政府代表团;乘专列分赴郑州、武汉、长沙、杭州等地征询对“农业十七条”的意见,等等。此外,9月10日毛泽东还给因病修养的广西省委书记张云逸写信,关心他的健康。12月12日,给延安时期曾担任警卫班长的翟作军写信,希望他从太原再到北京的时候,“早日通知(用电话和我的卫士长李银桥联系),可来一见。”

此期间,毛泽东于10月4日给湖南第一师范的同学和好友周世钊回信,信中附了一首《七律·和周世钊同志》。诗的前两句是:“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联系时代背景,这两句诗与作者编辑《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兴奋喜悦心情是一致的。可以说诗句的欢快豪迈,很大程度来自编书的感受。9月份书名还是《怎样办农业生产合作社》,到12月就改成《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了。就是因为该年7月底,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是1690万户,9月份编书时增加到3800多万户,到12月中旬重新编书时已达7500多万户,占到全国农户总数的63.3%。对此毛泽东感到非常高兴,他在序言中写道:“中国的情况起了一个根本的变化”。这个“根本的变化”不就是从局部的合作化发展成为全国的“高潮”吗?不就是诗中所说的刚刚流连徘徊于浩浩荡荡的春江,又踏上层层高峰放眼远望而境界大开吗?这就是一代伟人毛泽东!

三、留给我们的思考

今年是毛泽东对大泉山经验材料的按语发表59周年。我们回顾这段历史,主要是想通过翔实的史料,感受一代伟人的风范,从领袖和那个时代的干部、群众身上,学得一些弥足珍贵的教益,以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主要体会有三点:

不论职务高低,我们都应养成亲力亲为的良好习惯,切不能以领导机关或领导干部自居,凡事要做到勤于动脑动手、事必躬亲,这样才能情况明、数字准、工作实。

不论职务高低,我们都应培养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凡所从事的工作都要极端负责任,精严细实,高标准严要求,切忌马马虎虎、得过且过。

不论职务高低,我们都应发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优良作风,任何时候都要同广大群众打成一片,带着对人民的感情做好工作,向党和人民、向时代和人生交出一份圆满的答卷!

(作者系中共大同市委常委、纪委书记)

山西《前进》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王金雪、秦华)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