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合肥蜀山区西园街道:创“两委两站”治理模式 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

2014年07月17日16:1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近年来,西园街道紧紧围绕“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通过架构设立、平台搭建、人才培养及项目设计等要素,优化设置社区党委、社居委、社区工作站和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站,逐步形成了“两委两站”社区治理模式。建立起既能各司其职,又可协调配合的社区管理服务新格局。夯实了基层党组织总揽社区、协调各方的领导基础,提高了党组织服务社区的能力和水平,使社区服务更加贴近群众。

一、背景

西园街道党工委辖6个社区党委,社区党员2317名,辖区面积3.4平方公里,服务人口近8万人。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社区成为各类人群的聚集点、各种社会矛盾的交汇点,成为社会治理的最前沿。面对千家万户、千差万别的公共需求,基层党组织再用传统的以行政手段为主导的思维模式和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基层社会服务管理表现出“四个不足”。

一是能力不足。表现为基层组织的工作人员现有的知识水平偏低,大多没有经过系统培训,没有社区工作专业背景,服务意识、服务观念、服务手段等与实际需求相距甚远。开展工作多采取自上而下命令式的、单向度完成任务式的方法,效果往往不好。

二是精力不足。表现在基层组织对社区的管理缺乏有效的资源,随着社区规模不断增大,往往是一个社区十来个聘用人员,面对的服务对象少则一万多人,多则两三万人,整天忙于事务,疲于应付,导致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服务。

三是活力不足。表现在政府在职能转化过程中,一些职能部门片面强调重心下移,把基层组织当成是政府的延伸,使其承担太多的行政职能,导致角色错位,出现社区组织行政化、社区活动形式化倾向。社区服务的范围和领域狭窄,多为强迫式、推销式的开展,剃头挑子一头热,居民参与的热情不高。

四是定力不足。居民、社区单位缺乏参与社区事务的平台和载体。常常是社区想到了才召集,政府部门要求了才组织。社会服务的开展无计划、没规律,组织一次是一次,有了上次没下次,给人一种运动式的、应景式的形式主义的感觉,居民对社区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

这种状况导致了“三个不满意”,即人民群众不满意,老百姓需要的优质服务难以及时获取;上级部门不满意,各项工作任务完成质量不高;基层工作者不满意,工作繁重辛苦且不被认可,两头吃力不讨好。

二、做法

面对“四个不足”、“三个不满意”,街道党工委以改进社区治理方式为突破口,紧紧抓住社区党委这个核心,调整组织设置,以“支部建在小区、党员落户网格”为原则,以小区为单位组建基层支部,将社区党员划入小区中具体的网格内。让群众能随时看到党员,让党员能随时找到组织。积极搭建社区公共服务平台,使社区党员逐渐成为推动小区社会服务的重要力量。

一是明确职责,建立“两委两站”模式,完善社区治理架构。为了弥补社区服务的缺失,街道在全区“两委一站”的基础上,调整社区组织架构。增设“一站”即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站,形成“两委两站”的社区治理模式,即社区党委——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社区的顺利贯彻落实;社居委--承担“议”的职责,履行自治职能;社区工作站——承担“行”的职责,专门承接向社区延伸的行政事务;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站——职责是引入社会工作的方法面向居民开展社区服务,孵化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形成了以社区党委领导为核心、社居委民主自治、社区工作站依法行政、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站开展服务的社区治理架构。

二是优化组合,形成“三社联动”平台,理顺服务运行机制。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站作为一个服务平台,它的日常运行由社工、社区、社团共同完成。设计为“1+2+X”结构,即由1名专业社工岗位、2名社居委成员、若干社区社会组织会员有机参与,形成社工引领、社居委支撑、社会组织补充的“三社联动”的基层公共服务运行机制。社工岗位由街道向专业的社工机构购买,牵头用专业方法设计服务项目并组织实施;社居委发挥组织协调优势,为服务项目落地创造环境;社团即社区社会组织,负责组织各类义工、志愿者,参与具体服务项目的开展。为更好地培育社区社会组织,街道于2012年6月成立安徽省首家街道“社会工作协会”,引入专业机构和专业社工人才,积极培育孵化各类从事居民服务的社区社会组织,并对社区社会组织进行规范管理。目前,协会已培育孵化居民自治、公益服务、文体康乐等各类社区社会组织65家,备案1400余人。

三是引入社工,以专业化打造队伍,培养社区服务人才。街道一方面通过购买4名职业社工岗位,开展社区服务;另一方面立足自身培养社工人才。结合国家有关社工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要求,街道制定出具体培养计划,鼓励引导符合条件的街居工作人员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要求持证上岗,打造一支专业的社区服务队伍。对获得职称的工作人员每月给予定额岗位补贴。经过2年的集中培养,在职职工已有31人通过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其中助理社工师18人,社会工作师13人,党员24人。绝对数全省最高。

四是设计载体,以项目化管理服务,实现社会协同参与。坚持“用需求定服务,用购买选服务,用项目管服务,用服务促自治。”由专业社工设计服务项目、编制项目书、提出项目建议,社居委牵头项目开展,社会组织参与项目运行,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过程评估,通过社会服务项目化管理,开展了一批符合居民需求的特色服务项目。已经组织实施了六大服务项目。其中,“阳光四季”服务项目,为36个计生特殊家庭提供帮扶;社区矫正和心理辅助服务项目,为26名社区矫正人员提供心理辅助;“情暖夕阳”项目,为辖区6000名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老少活动家园项目中的“小树苗学堂”每周开课4次,拥有学员100多人;志愿广场服务项目,下设6个社区志愿服务队,注册志愿者325人,服务内容涵盖帮扶、助残等八项内容;“蜀苑之声”艺术团文化服务项目,下辖13支表演队,注册会员300多人,覆盖所有社区。

三、成效

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西园街道走出了一条开展基层公共服务的新路子,有效推进了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服务民生,推动发展,促进和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获得了广泛认可。

一是围绕服务导向,加强统筹协调,使党的核心得以凸显。“两委两站”的治理模式,突出了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以“服务”为核心的管理理念,完善了社区管理服务体系,使社区服务有了平台和抓手。明确社区工作站站长由社区党委副书记兼任,社居委主任是党员的任命为社区党委副书记,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站站长由社居委主任兼任,使党组织的设置与社区服务的提供相匹配。巩固了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回归了社居委的自治职能,明确了社区工作站的职能,确定了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站的职责。建立了“职责明确、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协调联动”的长效治理模式。

二是调动社区力量,整合辖区资源,让社会协同成为现实。社区服务的项目化运作和社会力量的介入,实现了“社会进半步”的有效转移。一方面引导社会资金跟着服务走,改变了过去由政府包打天下的资源配置格局,为激活各类社会要素提供了空间。另一方面在服务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引入社会力量的参与,使沉积的社会资源能够向社区流动。通过大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使社区汇聚了专业社工、义工、居家养老服务员等各类服务人员,为社区服务提供了人力支持。2012年7月,街道创办安徽省首家社区生活报《西园人》,由街道和辖区单位共同出资,发行一年后与《合肥晚报》联办,内容由辖区居民参与提供,投送由网格员完成,很好地体现出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

三是挖掘自身潜力,提升人员素质,使专业服务成为可能。通过持续开展“建学习型街道,育思考型职工”活动,积极建立自己的社工人才培训基地,采取请进来集中培养的方式,组织街居职工集中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将素质提升指标化。成立社区教育学院,确定五个教育培训项目,面向党员、社工、社会组织负责人、居民等常年开展培训。街道也被确定为安徽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建设试点单位。提前达到安徽省“十二五”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4+1”的标准,即在每个社区的“两委两站”中,各配备1名社会工作师,使社区人员职业化、社区服务专业化。

四是尝试购买服务,转变政府职能,让政府归位迈开步伐。“政府退半步”是解决行政手段不能管、不该管、管不好问题的有益尝试。杜绝政府资金在投入上撒胡椒面的现象,资金跟着项目走,有项目就有资金支持,确保政府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以2013年为例,街道直接补贴项目和购买岗位所用经费为近100万元。在资源配置上,也控制了行政成本,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站依托社居委而建,不增加编制人员,主要是突出社居委的服务功能。街道在保证优质行政服务的同时,积极统筹协调,引入社会力量开展社会服务,开始了从“运动员”向“裁判员”的转变。

五是明确事务流程,搭建服务平台,使自治功能充分发挥。通过引导居民依法有序参与社区事务,搭建广泛多层面的协商平台,确保各方合理利益诉求得到满足,培养了居民用法治思维和法治途径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公民意识。在小区事务管理中,充分发挥业委会作用,创造了小区业委会自治样本。由业委会牵头,业主自己管理自己,小区事务经业主民主协商,不断激发居民的管理热情和奉献精神。天柱园小区等已实现了业主完全自治。在共同利益维护中,充分发挥居民代表作用,创造了群众自治搬迁模式。2013年,通过元件五厂生活区及动力东村一、二期改造等三个项目的实践,将自治精神引入项目建设,探索出一条“政府倡导、街居引导、居民主导、合力疏导”的“群众自治搬迁”模式,均用极短的时间完成全部搬迁任务,没有出现一个“钉子户”,有效破解了拆迁难题。做法被人民日报内参、人民日报刊载,得到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的高度重视,批示要求在全省推广。在矛盾纠纷化解中,引导利益相关方民主协商,搭建了平等沟通平台。建立矛盾调处应急机制,视问题涉及面组织司法、公安、律师、社区、各利益相关方参加。一旦出现矛盾纠纷,第一时间介入,提供一个合理表达诉求的平台,对于矛盾和问题进行理性协商,将矛盾解决在始发阶段,基本做到稳控在社区、化解在街道。

四、启示

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党的十八大后中央对强化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提出的新的要求。西园街道“两委两站”社区治理模式的建立,进一步坚实了党的核心领导作用,找准了开展服务、发挥作用的着力点,强化了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健全了社区组织体系,创新了服务载体,为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开展服务提供了现实的借鉴。

一是“两委两站”社区治理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是对现有体制机制的完善和提升。蜀山区从2007年开始先后进行了两次街居体制改革,2012年又进行了培育社区社会组织试点,西园街道两次作为改革的试点单位,率先参与了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这一探索是在近年来合肥市、蜀山区不断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宏观背景下一个具体实践。能够坚持从实际出发,立足现有体制框架,没有推倒重来,但却理顺了社区各类组织之间的关系,更新了服务理念,解决了人才问题,又稳定了社会发展。

二是“两委两站”社区治理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把握了抓住基层、打牢基础的关键。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突出“以社区为本”。随着管理体制机制的转型,大量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社会人如何回归到社区,转变为“社区人”,这是街道考虑的主要问题。工作中,紧紧围绕建立完善基层公共服务体系目标,立足系统思考,统筹谋划,从多个维度发力,力求从不同侧面都能够有所突破,以期尽快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基层公共服务体系,打造起基层公共服务的理想平台。

三是“两委两站”社区治理模式的探索和实践秉承了以服务为宗旨、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服务理念。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先,通过服务平台的搭建引导各类社会组织自我管理与服务;通过服务项目化的实施,引导政府职能的转变;通过服务内容的筛选,引导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同时,正视社区各种矛盾和问题,树立问题导向,引导各个利益相关方树立 “理性博弈”的理念,给大家搭建一个能说话、可沟通交流的平台,按照“有序参与”的原则,倡导以“协商民主”的方式,更好地解决各种利益相关方合理的利益诉求,从而培养居民自治精神和公民意识,最终推动整个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发展。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秦华、乔业琼)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