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洁 査一琦
2014年07月15日08:1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淇石线是一条县道二级公路,由于年久失修,沿线群众出行十分不便。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伊始,河南淇县的党员干部就走村入户,梳理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对群众最期盼的16项事件立行立改。淇石线升级改造就是立行立改事项之一,从征求意见到开工建设,前后仅用了12天时间。
“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着眼用适合基层的办法,办好基层群众关心的事,让每个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都清楚做什么、怎么做。”在淇县县委书记王永青看来,让活动出实效,就得立足基层实际,“用基层办法办好基层事”。
用基层办法,谁都不能落下
土办法也是好办法。针对基层组织多、文化程度低的党员多、流动党员多这一特点,淇县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确保不让一个党员脱学、不让一个步骤落下、不让一个党员掉队。
对年老体弱的党员,大学生村官上门送学;对文化程度低的党员,党支部成员结对帮学;对外出务工党员,寄送口袋书远程指导学……淇县还把殷商兴衰等发生在淇县的历史故事作为乡土教材,讲述“四风”之害。这些发生在自己生活土地上的历史故事,引起基层党员的共鸣。
外出务工流动党员怎么学?地处北京市朝阳区豆各庄乡的淇县外出务工党员驻京党工委探索了一个好办法:雷打不动的集中学习,每周日都会如期在党工委会议室举行。为确保活动效果,驻京党工委建立党员管理“12分制”,即每个党员每年总分12分,开展活动不到者每次扣1至3分,使外出务工流动党员也能高标准开展活动,做到“流动”不“流失”、“务工”不“误学”、“离乡”不“离心”。
结合县域小、人口少的实际,淇县调动县、乡两级所有力量,深入开展以基层问怨、群众问声、领导问症、督导问效,察实情、察民怨、察病症、察良方为主要内容的“四问四察”活动,向每个家庭都发放了《致全县人民群众的一封信》,填好一个听取意见调查表,记好一本《群众工作日志》,梳理一个问题清单,做到了基层单位全走访,家家户户全走到,征求意见全覆盖。
此外,直观式观摩、全过程督导、递进式整改……一系列来自基层的“土办法”把基层单位的积极性真正调动了起来。
办好基层事,变化就在身边
杨小贵是黄洞乡西掌村的五保户,前不久他家的3间房屋因年久失修,其中一间发生坍塌。村委会主任杨红旗获悉,自掏腰包帮他修好了房屋,解了燃眉之急。这是深山区贫困乡黄洞乡开展“牵手连心”活动的一个缩影。所谓“牵手连心”,即每位乡机关干部、村“两委”主要干部都有联系户,每周至少到联系户家中走一次,在解民忧中推动干部作风转变。
群众说好才是真的好。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立行立改,淇县以机关效能、文风会风、“三公”经费等为重点,力推集中整治;以城乡低收入群体应保尽保、信访积案化解等为内容,力推利民行动,切实推动一批“四风”问题的整治,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针对当前农村和农民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八类问题,淇县开展“涉农便民八改变”行动,切实解决了村卫生室建设、农村灌溉用电、文化活动场所建设等问题,着力解决好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服务群众“最后一步路”的问题。
在乡镇,淇县则实行以工作建制下设、工作职能下放、工作力量下沉,村组干部进户解民忧、乡镇干部进村办实事、乡镇主要领导进站破难题为内容的“三下三进”工作机制。每个乡镇按照打造“30分钟便民服务圈”的要求,实行网格化管理,设立服务站,乡镇干部全部驻站办公,乡镇党委赋予服务站一定权限,构建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新模式。
城区主要街道一体化公厕和垃圾中转站已经完成规划选址;路灯升级换代也在积极推进当中……一大批反映强烈的问题得到解决,群众真切感受到了身边的变化。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全县机关干部走访群众6.8万余户,化解不稳定因素680起,为群众办实事3830余件,帮助农村引进致富项目1350余个,化解矛盾纠纷1260余起。
《 人民日报 》( 2014年07月15日 18 版)
相关专题 |
· 党建周刊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