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诸暨:“群众档案”——新时期拓展群众工作机制的新举措

2014年06月27日15:00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一、相关背景

从党中央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诸暨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紧紧扣住民生这一主题,在基层工作实践的经验基础上创立了“群众档案”工作方法。“群众档案”改变了以前的“群众找干部”为“干部找群众”,是新形势下乡镇干部转变作风、改进方法、解决问题、联系群众、科学发展的好方法、好途径,值得各地学习和借鉴。“群众档案”的基层群众路线工作方法最初是2008年诸暨市安华镇党委在对驻村干部实行菜单式管理的基础上,结合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机制的新举措。“群众档案”是以全面推行以察民情、解民忧、连民心为主要内容的探索建立富民惠民服务的新机制,主要是以档案创建为龙头,以完善配套制度为保障,延伸基层工作面,拓宽群众诉求渠道,创新工作流程,促使镇村两级干部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下移工作重心,提升工作效能,切实破解民忧民困,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二、主要做法

(一)“群众档案”坚持以五项内容察民情

所谓“群众档案”就是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建册存档,每册包括村级信息表(如村基本情况、村级班子、党员、村民代表信息等)和每户具体信息表。户表具体包括五项内容:

一是家庭基本情况,包括家庭每名成员的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政治面貌、健康状况等详细资料;二是家庭主要经济来源,包括家庭承包土地情况、种植或者养殖情况、经商办企业情况以及外出打工收入和其他经济收入的情况;三是帮扶记录,记录政府和其他社会机构政策性帮扶情况;四是家庭诉求,包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信访问题及矛盾纠纷等内容;五是家庭诉求的解决情况,包括解决问题的时间、措施、办法和结果等。并根据家庭的经济情况分类为加工户、种植户、打工户、低保户等,重点关注矛盾多、意见大的问题户、五保户、特困户、低保户等。

(二)“群众档案”严把五个环节解民忧

一是摸排建档环节。根据“群众档案”内容,逐村逐户进行走访,了解每户农户的基本情况及各方面的诉求;同时,广泛收集村重大事项、组织建设、村级建设、计划生育、综治信访、安全生产等方面信息,全部建立档案。为防止信息失真、失实以及重大事件瞒报、漏报、迟报现象的出现,实行周报、月报制度,并列入镇村干部动态考核内容。

二是梳理上报环节。各驻村干部负责对“群众档案”中记载的问题进行梳理汇总,按内容分共性问题、个性问题、立即可以解决的问题、近期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等进行分类,根据“群众档案”创建进度,实行周报、月报制度,在规定时间内将分类汇总情况报各驻村分中心。

三是落实解决环节。对一些具体需村协调解决的诉求及需驻村干部协调解决的诉求及时落实到责任人;对一些涉及镇域单位需要党委政府协调的诉求,统一上报党政办,党委政府每月召开专题会议,根据诉求的性质、内容,研究确定责任单位、责任人,并明确办结时限;对一些需要市级部门和镇乡党委联动解决的难点问题,建立挂牌督办制度和领导包案制度,实行跟踪管理,一抓到底。

四是情况反馈环节。根据相关责任单位、责任人办结情况,由责任人会同驻村干部、村干部向当事人进行反馈并由当事人填写情况反馈意见单,评估村情信息处理效果;不能解决的则要作出合理合法的解释,从而促使镇村干部自我加压、改进服务质量。

五是动态维护环节。由于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以及相应的诉求随时可能变化,因此,按照边创建边梳理信息边及时解决问题的原则,安华镇要求各驻村干部及时掌握每个农户的变化情况,做好“群众档案”的动态维护。“群众档案”初建完成后,要求各驻村干部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大走访,并把走访了解到的信息及时更新。

(三)“群众档案”坚持“三式”服务连民心

为有效解决“群众档案”反映的各类诉求,安华镇研究出台三项配套服务措施,力争做到问题在一线发现,矛盾在一线化解,任务在一线落实,关系在一线融洽,能力在一线提高。

一是开展领导班子“驻点式”服务。建立乡镇党政班子成员联系群众制度,每位班子成员在自己分管网格内联系1个村、1家企业、1户困难家庭,每月安排1个工作日到指定单位蹲点下访,每年为联系村、企业兴办1-2件实事,帮助联系困难户解决1个以上实际困难。乡镇党政班子成员通过深入走访、召开座谈会,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加强对具体责任人的督促指导,确保“群众档案”上记录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二是开展机关干部“结对式”服务。引导乡镇机关党员干部深入村、企业,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要求每位干部分别联系1个村、1家企业及1户低收入农户开展服务,并对机关干部定期走访联系的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列入机关工作人员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是开展村干部“管线联片式”服务。按照“集体领导、管线联片、分工负责”的原则,建立村党支部委员联系服务全村党员,村委会成员联系服务村民代表制度。每位村干部在负责线上工作的同时,结合自身工作和居住区域实际,对应联系若干个党小组或村民小组作为责任区,负责组织、指导、协调和监督责任区内的党务或村务工作。在推进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出台村里重大决策前,及时开展责任区党员或者村民代表走访活动,做好政策宣传,听取群众意见,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三、新时期“群众档案”发挥的成效

创建“群众档案”是一项基层干部转变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方式,化被动为主动,深入基层察民意、解民忧、连民心的惠民工程。截至目前,全县干部共走访群众43537户,收集民情信息50000余条,建立“服务群众档案”300多本。

一是将党和国家的“宏观大政策”变成具体民生中的“小实事”。“群众档案”要求基层干部,通过贴近群众思维的方式挨家挨户宣传解释各项政策法规,解释答疑基础上,让群众知道政策优惠在哪、实惠在哪。“群众档案”把党的惠农宏观大政策变成具体民生中的小实事,就是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真切体会,真实享受。

二是将社会生活中群众遭遇的一些“大难事”变成容易化解的“小问题”,目的是让群众安心、放心和省心。“群众档案”工作机制就是将事关群众生产、发展、致富等一些“大难事”通过“档案”台账方式转变成基层部门、干部职责范围内能够顺利解决的一些具体“小问题”。“档案”为各级政府调解纠纷、结对帮扶、服务群众提供详实的信息,提高了服务群众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方便了各级党委准确掌握了解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倾向性的问题。

三是发挥了反映社情民意的“预警器”和提高执政能力的“助推器”作用。“群众档案”作为一条独特民情舆论渠道,使党和政府能更好地倾听群众利益诉求和合理化建议,让政府掌握了第一手来自基层的鲜活资料,变工作被动为主动,为政府进行决策提供了最好参考,提高了政府决策质量,成为党委政府立足基层实际作决策的“参考消息”,发挥了反映社情民情的“预警器”作用。实施“群众档案”后,精简了工作流程,镇村干部从日常性协调中摆脱出来,同时保证了领导的快速知情权,便于领导及时谋划决策、指导工作,尤其对于同一类型的问题,利于领导协调相关干部,形成工作合力。“群众档案”发挥了提高执政能力的“助推器”作用。

四、案例评析

实践证明,“群众档案”的创建有效预防和及时化解了各类农村矛盾纠纷,是一种创新社会管理、寓社会管理于服务之中的新手段,是一项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新举措。通过“群众档案”一个个党组织转变管理理念,一名名党员竞相为民服务,社会和谐因素不断增加;一项项工作体系建立健全,一条条长效举措惠民生得民心,社会活力不断激发,一支支社会力量得到整合,一起起矛盾纠纷得到排解,社会不和谐因素不断减少。“群众档案”已经成为新形势下表达群众利益诉求的创新之举。“群众档案”创建工作最大的特点在于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镇村干部服务民生的态度变被动为主动,这就进一步畅通和拓宽了民情反映渠道,更有利于新农村发展的和谐稳定。从另一层面来看,“群众档案”也是新形势下丰富群众工作方法的创新之举。比如,把传统有效的走访形式与现代科技手段结合起来,把面对面地做群众工作与依托信息网络键对键地沟通交流结合起来。“群众档案”使广大干部在工作中力戒简单、粗暴,学会运用说服教育的方法、示范引导的方法和提供服务的方法,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不断提高群众工作水平,追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群众档案的创建拉近了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使干部更多地了解到了群众的所需、所求和所想,搭起了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连心桥”。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秦华、乔业琼)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