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和谐回村顶梁柱──记武定县狮山镇西和村党总支书记聂开

2014年06月12日14:08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每当夜幕降临,在武定县城通往西和村1.5公里平坦整洁的水泥路上,5O多盏明亮的路灯灯火辉煌,亮丽而壮观,成为武定郊区一道亮丽的夜景,吸引着城里的居民到这里散步、聊天、观赏夜景。这时,人们会不约而同地提到西和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聂开,都说:“聂开上任十年来,西和村的变化太大了!”武定县委在总结西和村党总支创建“彝州先锋走廊”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时,把西和村几年来快速发展的原因归纳为三句话:“开拓型书记带领出创业型支部,创业型支部谋划出跨越式发展思路,跨越式发展思路加快和谐回村建设速度。”提起西和村的巨变,还得从聂开担任村党总支书记(主任)时说起。

民族团结“一面旗”

西和村属武定县狮山镇的坝区村委会,全村共有17个村民小组,1070户4527人。居住着回、汉、苗、彝、傣、傈僳等民族。其中,回族同胞占全县回族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几年前,回汉民族因山林、土地纠纷引发为两个民族之间的矛盾,两族群众多次集体斗殴及上访,成为影响全县安定团结的最大热点问题。在山林、土地纠纷解决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两族群众互不往来,对立情绪十分严重。1997年,34岁的回族共产党员聂开被群众推选为村委会主任后,聂开深知,没有一个安定和谐的环境,要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只会是一句空话。他反复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向大家说明只有民族团结才能共同发展的道理。清真寺有100多户回族,三分之一的回族同胞在外开馆子做生意,不少人从经商中赚了钱,致了富。聂开用发展的眼光反复向回族同胞宣传一个观点:“我们回族只是少数,如果我们和汉族搞不好关系,我们的牛肉卖给谁。离开了汉族,我们要发展是不可能的。”大家从亲身经历中说:“聂开站得高,看得远,他说的话句句在理,一点没错”。

九年来,聂开在促进回汉两族同胞的团结和谐上,注重从一些细小的事抓起,通过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使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思想在两族人民中扎了根。2006年8月,大西村汉族女学生张建琼考上昆明医学院,由于家庭贫困,即将辍学。聂开得知后,发动回族同胞捐款6000多元,由村党支部派人亲自送她到昆明医学院就读,张建琼一家人喜出望外,对聂开心装群众冷暖的真情赞不绝口。聂开上任以来,全村没有再出现民族纠纷和上访事件,回汉两族群众和睦相处,相互通婚,互相帮助。聂开把两族群众团结和谐的热情引导到建设家乡的实践中来,多方筹措资金,加强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资10多万元组织群众兴修了两条全长1200米的机耕路。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发动群众投工投劳,把大西村、杨柳箐、清真寺、小西村四个村的1000米村间道路全部建成水泥路。2004年,村党支部多方筹资60多万元,发动群众投工6000多个,把县城至西村的1500米弹石路改造成为平坦的水泥路,并在沿途安装了50盏路灯。在乡村城镇化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2005年,西和村党支部被楚雄州委、州政府授予全州民族团结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聂开也连续四年被楚雄州委、州政府评为优秀村官,受到了表彰奖励。

基层党建“一团火”

西和村的跨越式发展引起了县委的高度重视。2007年8月,西和村党支部被县委列为全县30个“彝州先锋走廊”试点之一。聂开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连续四年优秀“村官”的成功实践,使他养成了勇挑工作重担,争创一流业绩的勇气和胆识。多年的农村工作实践,使聂开深切体会到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对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聂开认为,作为一名基层党支部书记,不抓党的建设就是失职;抓不好党的建设就是不称职。只有持之以恒地抓好党的基层建设,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持。他用抓经济工作的热情和决心,抓好党的建设,带领支部一班人,大胆实施“四大工程”,切实加强新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一是实施“强基工程”。建立老党员培养教育新党员制度、定期看望老党员制度、老党员生病住院慰问制度、病逝老党员家属抚恤帮扶制度等一系列创新制度,充分发挥老党员在维护农村稳定、调解民间纠纷以及新农村建设中的特殊作用。构建新农村建设的坚强堡垒,打牢基层组织建设的工作基础。二是实施“引领工程”。创新“三培养”机制,注重在村组干部、返乡优秀青年、致富带头人和优秀回族青年中发展党员,培育新农村建设带头人队伍。建立健全村党总支、村委会干部关爱制度,充分发挥支委班子成员、村民小组长和广大党员在农村“三个文明”建设中的引导和模范作用。三是实施“活力工程”。建立和落实党组织和党员“双向承诺制度”。党员向党支部承诺:自觉履行党员义务,带头学理论,学科技,参加公益事业,做到不参赌,小事讲风格,大事讲原则;党支部向村民代表承诺:勤于学习,依法办事,公道正派,清正廉洁,维护稳定,维护团结,深入群众,带领致富,共奔小康。在党员中广泛开展“三争四做十带头”实践活动。“三争”就是争当改革先锋,争做“双带”致富模范,争树文明新风;“四做”就是做科学技术的传播人、经济活动的中介人、困难村民的贴心人、民主法制的明白人;“十带头”就是党的政策带头执行,党员家属带头致富,市场体系带头培育,剩余劳力带头转移,年轻党员带头创业,贫困村民带头帮扶,邻里纠纷带头排解,科学技术带头推广,村组事务带头监督,文明新风带头树立。四是实施“凝聚工程”。着眼于提高党支部的凝聚力、创新力、执行力,加强对党员的培养教育管理和监督,为党员发挥作用提供条件创造平台,增强党员的光荣感和责任感,把广大党员、群众的智慧力量凝聚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来,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动力。做到了支部说话有人听,党员做事有人帮。目前共有18人向各村民小组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17个村民小组长绝大部分都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其中7个村民小组长由党员担任。

新农村建设显特色

2007年10月,西和村委会被县人民政府列为全县的扶贫整村推进试点村后,聂开不负上级的期望和群众的重托,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依靠全村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多方向上级争取项目和资金,使全村新农村建设步伐大大加快。2007年,投资90万元,把西和村至县城的水泥路由原来的5米扩宽到10米,路两旁种植了绿化带,修建了5个休息平台和两个公厕,成为全县第一条高标准的乡村公路。2008年,投资40万元修建了两个占地3000平方米的村级停车场,并在停车场内创办了清真烧烤城,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4万多元。投资10万元在村委会前修建了一座具有伊斯兰风格的迎宾门,并在村中修建了伊斯兰农贸市场,兴办伊斯兰夜市,积极发展独具伊斯兰风格的旅游业。今年,为加快回族新农村建设步伐,聂开在州县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开创性的实施“1233566”工程,即“1”是建好一个库容120万立方米的分洲小(二)型水库;“2”是扩建后山2公里的乡村果园观光路;两个“3”一是完善三个服务平台:即西和老年协会、西和小学奖学基金会和清真寺管委会,二是硬化3公里的乡村公路;“5”是实施50户具有伊斯兰风格的民居改造工程,进一步彰显武定回乡的伊斯兰风格,打造武定回乡旅游品牌;两个“6”,一是兴办六个农家乐,拓宽群众增收的渠道,二是争取实施六个村民小组的扶贫整村推进工程,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由于聂开的不懈努力,近几年来西和村呈现出民族团结、生产发展、社会和谐的良好态势。去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200元,三分之一的农民通过发展种植、养殖业或外出经商走上了致富路,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全村有200多户600多人在外经商,1000多人在外打工,固定资产上百万元的农户已达80多户,存款上10万元的农民已达250多户,60多户农民有了家庭轿车,全村有大型汽车20多辆、拖拉机20多辆和农用运输车70多辆,400多户农民住上了砖混结构的房屋,占总农户的三分之一。目前还有80多户农民准备建盖砖房。800多户农民安装了固定电话,全村拥有1800多部手机,1070户4527人全部吃上了清洁的自来水,250多户用上了沼气。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民风纯朴、伊斯兰文化浓郁的武定回村以其独特的风韵和魅力展示在人们面前。

聂开,以其为群众无私奉献的精神和突出的工作业绩,被全村群众公认为和谐回村的顶梁柱。(中共武定县委组织部 供稿)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乔业琼、秦华)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