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
    在江苏镇江茅山老区,人们这样说:“要致富,找亚夫,找到亚夫准能富。”他们说的是江苏省镇江市农科所原所长赵亚夫,在当地农民眼中,赵亚夫是诚心诚意帮助他们致富的好老师。
 

赵亚夫: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视频新闻】赵亚夫:七旬“农夫”的中国梦 

  农民的需要,就是研究方向

  1983年,赵亚夫与同事来到茅山老区句容白兔镇解塘村,推广现代农业。“这在当时要承担一定风险,很多人不理解、不支持。”镇江市农科院研究员糜林说。但对赵亚夫来说,“农民的需要,就是农业科技人员的研究方向。”【详情】

  让农民理解,先要了解农民

  30年来,从句容到丹阳,再到四川绵竹……赵亚夫的技术和理念“万山红遍”。“我知道农民要什么,知道站在他们的角度看问题、想事情,会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引着他们前进,因此,我获得了他们的信任。” 赵亚夫说。【详情】
  短评:赵亚夫既平凡又不平凡,既可敬又可学。我们每个人都有理想目标,但只有那些对理想和目标坚持付出的人,才能获得成功,实现人生价值。就像赵亚夫说的那样,“人既然下了这个决心,就一定要做出点事情来,不可虚度了生命。【详情】

 

“让我离农民近一点”

  赵亚夫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农村,情系农业,服务农民。他淡泊名利,勤廉奉献,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让我离农民近一点”。
  1993年,赵亚夫被选为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他提出不驻会的要求,因为他要经常到农村去帮助农民。1999年,因为舍不得离开农民、离开农村,他婉拒了江苏省农科院院长的职务。
  赵亚夫帮助百万农民脱贫致富,却从没收过农民一分钱,而他推广项目,还经常是自掏腰包。有人说,赵亚夫是农业财富的创造者,凭他的技术、项目和管理“入股”,就可以轻松赚大钱,但是直到现在,他没有接受一家企业聘用。【详情】

在泥土中叩问生命的意义

  1982年,是赵亚夫人生的转折点。这一年,他来到日本进修。 第一次看到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景象,他被深深震撼了:“人家山上、塘里都是清清的泉水,我们却是黄泥水;他们森林茂密,我们却是荒山秃岭……” “泥土是我的本色,我要扎根田地,让农民收获满屋财富!”赵亚夫说这就是他当时的愿望。 为了完成这个愿望,已经41岁的赵亚夫,捧起日语教程从头学起;原本学稻麦的他,学起了草莓、无花果、葡萄等水果栽培技术,他不舍昼夜地在果蔬花田间流连,在温室大棚中探究……【详情】

科技兴农引路人

  草莓推广的成功让赵亚夫看到丘陵地山区农民致富的希望。“靠农业能不能实现小康,奔向现代化?”一年365天,有200多天与农民“泡”在一起的赵亚夫每天都在思考、实践、总结着,他不断把党的政策、老区的实际、农民的需求创造性地结合起来,探索尝试。
  他和镇江农科所的科技人员通过调研,提出“水田增粮,岗坡致富”发展高效农业的新思路。他先后18次去日本,引进葡萄、砂梨、水蜜桃、无花果等新品种,在茅山地区成功推广。【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