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3年,1000余天,翁板村的佤族、拉祜族群众用“姑爹、阿叔、姐夫、大爹、大黑老李……”称谓,认下了李学强这位汉族干部作亲戚,李学强则用生命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李学强与翁板村的情缘

2014年05月10日13:17   来源:云南日报

每年4月,是下翁板村民小组砍收甘蔗的时节,十分忙碌。每当上千亩甘蔗收完了以后,村里的佤族群众就聚在一起,“吃团结饭,庆祝丰收”,当地称之为丰收节。今年4月23日至26日,丰收节如期而至,而村民们在崭新宽敞的活动场地上,举行篮球赛、打陀螺、打歌、跳舞庆丰收的同时,更在悼念着一位亲人。

为下翁板村民小组修一个文化活动场所,是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上允镇党委副书记、新农村工作队队长李学强的一个心愿。

“姑爹突然离去,我们大伙决定努力完成他未了的心愿,让村民们有个像样的场地打歌、跳舞。”翁板村委会主任、30余岁的佤族汉子鲍海明说这话时眼眶湿润。

时间回溯4个多月,2013年12月12日的傍晚,这个场地还只是刚刚推平的空地,90多名佤族群众正等待着一个人,他们相约一起商量为篮球场、陀螺场铺水泥的事。此时,在村委会的卫生室里,长期患有高血压的李学强突然倒地,他被紧急送往镇上的医院。翁板村300多名村民闻讯赶到医院,守候了整整一夜。奇迹终究没有出现,村民的期盼最终成了生死送别。

“大黑老李”,从县里镇里的干部到村里的佤族、拉祜族群众,大家都喜欢这样称呼皮肤黝黑的李学强。作为新农村建设指导员,3年来,李学强就是凭着多为群众做些实事的信念一直扎根翁板村,为这个佤族、拉祜族为主的村寨操劳奔波,他成了当地许多村民的“亲戚”,村民们也将他看作自己的家里人。

佤族拉祜族群众的好亲戚

中翁板村村民鲍良看着自家即将落成的新房,鼻子一酸,忍不住落下泪来。

“再过几天就能搬进新房了,姐夫看到一定会高兴的。”鲍良是村里的贫困户,过去一直住在破旧的土坯房里。“姐夫来家里看过10多次,去年底,他送来了盖新房需用的半数砖块,新房就要建好了,他却再也看不到了。”

鲍良口里念叨的姐夫,正是李学强。事实上,他们之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亲戚。

翁板村,居住着1800余人,16个村民小组,全是佤族和拉祜族。

2010年12月,李学强得知他将作为新农村指导员挂钩翁板村后,提前到村里走访。

“他到村里,得知我姓鲍,说他媳妇也姓鲍,以后就是亲戚了,让我叫他姑爹更亲切。”鲍海明还清晰地记得,当时李学强戴着草帽,穿着胶鞋,扛着锄头,拿着镰刀来到村里。乍眼看去,就像个地道的农民。

到了翁板村后,李学强第一件事就是到田间地头,走访群众。一天一个组,半个来月他就走遍了全部16个村民小组。在他的民情日记本上,清晰地记着每个小组的人口数量、人均收入、产业状况、村里存在的突出问题等村情民情。

“在村上,姑爹喜欢和村民攀亲戚,他不准村干部叫他领导,也不让村民叫他李指导。”鲍海明说,作为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李学强刚到翁板村时,村民都称呼他“李指导”。但走访群众过程中,李学强认了许多亲戚。没过多久,村民都不用这么正式的称呼了,而是亲切地叫他姑爹、阿叔、姐夫、大爹……

“他不是仅仅在称呼上套套近乎,他真的把我们当亲人一样看待。”翁板村许多群众去过李学强位于普洱市区的家里做客。下翁板村民小组的罗小保患了精神疾病,治疗药物不能间断,药费又比较贵,而且要去普洱市区才能买到,跑一趟十分不易。李学强就帮着买药送到他家里。而如果有村民生病去普洱市区住院看病,李学强总是会让自己的妻子去医院看望、帮忙。

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李学强,和农民有着特殊的感情。到翁板村以后,他每天早上6点多就起床,扫地、喂鸡,还为村干部煮早点,挖菜地、撒豌豆,带头为村民做示范。他帮村主任家打过谷子,帮村民栽冬玉米、挖菠萝地。村民有什么需要,他总是能记在心里,每次外出开会或过节回家,回到村里都是大包小包,带回食品、衣物、药品等群众需要的东西,第二天又挨家挨户送到村民家里。

扎根基层的好书记

2012年9月的一天,李学强来到了村民魏岩泰的家中,虽然天空下起了小雨,但他坚持要一起来到山坡地里,帮着种下了两亩冬玉米。为鼓励村民尝试种植新的作物,李学强不仅自己动手种菜,还到村民家中、地里进行指导,发展新的产业。

翁板村的传统产业有甘蔗和水稻,李学强走访后决定引导村民发展新产业。每到一个组,他都会在民情日记本写下对村组的发展建议。“果闷、老马棵杂木林地多,可大力发展种植思茅松、西南桦林产业,10年后就可成为绿色银行。”“铁里、大南信海拔在1000米左右,可种植咖啡。” “要制定相应的村规民约,保护翁板村的特色产品,比如黄鳝、酸蚂蚁等。”……

李学强的思路说得大伙心里热乎乎的,他先在村委会旁挖了一亩多地,带头种起了蔬菜、冬玉米、澳洲坚果、冬洋芋,还养了鸡。先自己试种看效果,然后再向村民推广,带动村里的产业调整。现在全村种植澳洲坚果的面积已经有100多亩了,卷心菜、冬玉米、冬洋芋等几乎家家都种植起来。“3年前,翁板村的人均收入仅1000多元,我觉得农村发展不起来,也不想做村干部了,准备出去打工。现在,村民人均收入翻了番。是姑爹改变了我的想法,看到了农村致富的希望,我决定留下来好好干。”鲍海明说着自己都笑了。

3年间,李学强除了过年回家和外出开会外,几乎没有离开过翁板村。作为上允镇挂职的党委副书记,镇上为他安排了宿舍,但他一次也没有住过。“要扎在挂钩点,和村民住在一起,才能更好地服务群众。”有时到镇上开会办事,他也不在镇上住,开完会,已是饭点,镇上的领导说请他一起吃个便饭,可他总是推辞,到外面的集市上打盒饭吃,然后搭村民的摩托车回到村上住。

除两排图书外,一张书桌,一张约1米宽的床,这就是李学强的卧室。李学强喜欢看书学习,他干脆住进了村委会二楼的图书室。在村干部眼里,李学强不在村里走访群众,就在办公室里写材料,帮群众出主意,为村组反映情况,争取项目。

“作为一名新农村指导员,能产生这么大的正能量,实在令人钦佩。”上允镇党委书记张常富这样评价。

建设新农村的好队长

经过一段崎岖的山路,老马棵小组鳞次栉比的房屋映入眼帘。漫步在这个拉祜族村寨,文化活动场所整洁宽敞,村内公共厕所、垃圾池布置合理,一条3.5公里的水泥路面贯通全村。

“过去道路没有硬化的时候,路很窄,雨天就变成了烂泥路,村民串门都难走,现在车辆不仅能开进村,还能开到家门口,既干净又方便。”老马棵村民小组长李扎体说,2012年,李学强主动帮助协调水泥、砂石运到村里,他不请施工队,带领村民自己动手,村民投工投劳,前后花了8个月的时间完成村内道路硬化。

“这两年,好几个村民小组都有了像样的活动场所,群众的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翁板村总支书记李小昌告诉记者,3年来,依托拉祜族聚居区、边境村落整村推进等建设项目,果闷、大南信、小南信、铁里等村民小组的活动广场全部水泥硬化,公共厕所建设齐全,自来水接进了家里,村容村貌得到改观,群众生产生活也越来越方便。“先从村委会周边的小组做起,一个一个地完善村庄基础设施。”李学强常常和村干部一起讨论如何把翁板村建成真正的美丽乡村。

人畜饮水、农田灌溉等水利设施建设是李学强最关心的事。“农村要是水都没有,路都不好,还怎么发展致富。”这是他常与村干部说的话。

因水源点干枯,小芒来、老马棵、下翁板村小组被缺水困扰多年。缺水时,有的要去河边背水来喝,有的要到8公里外去找水。寻找新的水源点,李学强一次都不落下。找到水源,他又去争取资金,为村民新建蓄水池,架设自来水管,亲自为每家每户量水管,埋管线,将水引到了村民的家里。几年下来,人畜饮水比较困难的小组全都得到了解决。他还把2万多株保水蓄水能力明显的西南桦、水冬瓜等树种到了各个村组的水源点上。

李学强对其他村的新农村指导员要求也很严格,哪个村的指导员有两天不在村上,他就会打电话去问情况。上允镇的新农村指导员每个月都会开一次会,汇报讨论各个村出现的问题。

“如果我退休后,这里的事情还没做完,我还要申请继续来。”一次翁板村两委班子会上,今年59岁的李学强曾这样说。(记者 沈浩 李汉勇)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乔业琼、秦华)
相关专题
· 致敬基层好干部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