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鲁周公世家》讲述了周公旦对他儿子伯禽代他去鲁国履职时的一番告诫,周公说:“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周公告诉他的儿子伯禽自己如何礼贤下士,洗头发和吃饭时多次停下来接待贤人,以他这样的地位,只有无骄,才能和下面的人平等;只有平等,才可得人才;只有得人才,事业才会兴旺发达。周公这段讲话反映了做人的工作的一个基本原理——“凸凹”原理。
“凸凹”原理反映了做好群众工作的深刻智慧,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中的矛盾理论。假设以“凸”表示高傲或有个性或坚持原则,“凹”表示谦虚或不敢做事或不敢坚持原则,在单位和社会的不同区域中,党员干部的“凸凹”态度影响结果完全不一样。
在单位中,党员干部应更多体现为“凹”的一面,即谦和的一面,以利于下级或普通员工表现其个性、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凸凹”结合会形成单位和谐的局面。在社会中,党员干部的形象应更多体现为“凸”的一面,即敢于坚持原则,敢于担当,群众情绪好、怨气小,则整个社会处于“凹”的和谐状态。两者“凸凹”结合,干群形成无缝对接状态;相反,如果党员干部不坚持原则,没有担当,群众情绪差、怨气大,则整个社会就会处于“凸”的冲突状态。“凸凹”原理的精髓即在于此。
如果将多个“凸凹”图形连在一起就变成了一种“城墙”的模型。士兵在守卫城墙时,凸起来的部分是用来“挡箭”的,既可以起到保护士兵的作用,也容易遭到“攻击”;凹的部分是用来“发箭”的,往往可以变成进攻的工具,但也容易被射进来的乱箭射伤。所以,中国古代的城墙充分地体现了凸凹结构正、负两种作用相互转换的效果。因而,“凸凹”原理还表现为另外一个特点,即党员干部的“凸”与“凹”与党的“凹”与“凸”的相互转化。比如,党员干部“凹谦虚”并接近群众会使党的形象“凸高大”;相反,党员干部“凸骄傲”则会使党的形象变成“凹低下”。胡锦涛指出的“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这句话背后就蕴藏了“凸凹”原理的基本道理。
“凸凹”结构还能反映学习型组织发展的基本趋势:扁平式学习。与传统学习的立体式垂直灌输不同,扁平式学习并不重视某一个权威,而是在团队成员中倡导彼此互动与启发,共同提高知识水平和心智能力。20世纪50年代,英国伦敦大学附属医院的阿伯克龙比教授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实:当一批医科学生跟着医生查房并一起对病人的病情进行诊断时,他们得出的结果要比单个学生陪着医生去查房得出的结果准确。这是由于团队的互动使得学生有机会质疑对方的假设,发表个人看法,借鉴别人的观察,最后对病人的病情达成共识。这个实验表明,在任何部门或团队中,上级的权威将随着扁平式学习的兴起而逐渐下降,只有把自己融入团队中,给下级更多的表现空间,与下级一起学习,组织的生命力才会更持久。
当然,坚持“凸凹”原理也要破除一种认识上的误区,以为在群众面前越谦虚、越当“好人”就越能得到群众的欢迎和好评,这对普通人可以,对党员干部并不一定适当。恰恰相反,党员干部在为群众做事的时候,要敢于坚持原则,敢于担当,少留虚名。正如印度尼西亚矿物与能源部前部长、石油输出国组织前秘书长苏布罗多在评价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时指出:要把国家治理好,并不代表要受欢迎;要受欢迎反而容易把治理国家的工作搞砸。
(《刊授党校》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