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追记海南白沙黎族自治县元门乡南训村党支部书记王文胜

杜颖 杨勇 陈志强

2014年04月22日16:53   来源:海南日报

原标题:大山深处好支书

脊梁 海南优秀村官礼赞

高山可以仰止,平凡也有价值。 ———题记

开栏的话:

他们是小小的村官,却是老百姓心中最大的主心骨;他们是基层干部中最不起眼的官,却是老百姓心中最美的风景。他们像种子,扎根于人民群众的沃土,千方百计为建设美丽乡村、幸福田园办实事办好事;他们如脊梁,在困难和危险关头挺身而出,冲在最前,成为广大农民的主心骨和保护神;他们是旗帜,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征途上,用坚守和担当昭示方向,用亲民和实干传递能量。

青山回荡满满的信任,绿野飘溢酽酽的幸福。本报今起推出系列报道“脊梁———海南优秀村官礼赞”,拉开“寻找海南最美村官”大型评选活动的序幕。报道将带领读者触摸海南最基层的时代先锋、社会楷模,聆听海南美丽乡村建设的壮美旋律,为激励广大基层干部争当新农村建设的典范,奏响炫彩的乐章。

依山而建的公路崎岖蜿蜒,车子在山缝里穿行。224国道一过托我岭,大转弯一个接一个,好不容易到了白沙黎族自治县牙叉镇,当地的干部告诉我们,离王文胜的家,还有10公里。

王文胜是南训村支部书记,上世纪80年代是村里的富裕户,可他硬挑起了一副“苦担子”,带着农民开山铺路,改稻种胶、兴修水利,当20多年间黎家乡亲住上新房子、点着红票子,美丽乡村在南训遍地开花时,他自家的日子却越过越穷,拖了村里的“后腿”。

没有乡亲肯接受老支书突然离去的消息。一位快80岁的老党员对我们说:“王书记是村里过得最苦的人,他把一辈子都交给了这里!”

28年的光景中,老支书守着在这穷沟沟的幸福,究竟是什么呢?

他有一颗共产党员的赤胆忠心

见到王文胜,他的笑容,定格在一次次下乡的照片里,57岁的他,眼神透着山里黎家人的质朴硬朗。

3月31日,元门乡开人代会,王文胜清早出了门,8时40分,会还没开,他胸口发闷,把头埋在双臂里,结果,再没醒来。

王文胜是1986年乡党委和群众齐心推选出来的村支书,乡亲们说“这小伙子有胆”。

1981年的正月初六,邻村向民大队100多亩甘蔗林突起山火,听到呼喊,正备着年饭的王文胜拿起镢头就跑了去。大火里,他疯了一样地砍林子,硬是劈出了一条隔离带,一多半甘蔗林保住了。

文胜当上村支书那天,乡亲们高兴,可他半晌无语,走出门去,年迈的老支书王亚刚跟了出来。王文胜对王亚刚说,“叔,我干不了。”他想着家里买小货车拉货要供弟弟读书,还要照顾没了劳动能力的老母亲、3个不到5岁的孩子。

“农民的甘蔗你都舍得拿命去救,为啥就不能为乡亲当这官儿?”王亚刚问。大伙围过来,一位老农民拉过文胜的手说:“我们没选第二个人,这些年就看中你做事公道,为人有良心。老百姓是把心投给了你,你不干就是把百姓的心亏了!”老农民流了泪,王文胜心里烧成了一团火,“我干!”

南训下辖10个自然村,王文胜爬坡越岭踏进了一户户农家,更加感受到了农民日子的艰辛。

水稻收成太少,木薯成了主粮;最穷人家的孩子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穿脏了脱到河边洗,光着屁股等在太阳底下晾干了再穿回身上;村里小学开学,家长交上来的学费全是稻谷;因为穷,孩子念书都断断续续,王文胜亲眼见过20岁才初中毕业的乡亲。

王文胜曾对最要好的小兄弟王国海说,“山外头都改革开放那么多年了,南训还守着牛埂路、漏瓦房,我们这些做党员的对得起谁?”

为乡亲过好日子舍上自己

“山路九曲八弯,走来更像下田。”这句“顺口溜”在南训流传了几十年。

“没有路,老百姓要走出这山沟沟都难。”王文胜上任第一件大事:修路,通向那吉和福才的2.5公里山路是“第一仗”。

路要跨过南溪河,他带着干部先开一条水渠分流溪水,再一担担挑来石头垫到河底,砍下山竹子捆成桥板搭起跨河通道;山上修路,得把石头刨出来搬走,王文胜白天测地块、刨石头,夜里点着煤油灯还在铺砂土,那些日子,他两眼熬得像桃子,有人劝他,“活是一天干完的?”王文胜说:“路是乡亲的念想,就是夜夜靠手刨,也要尽快修好!”

心诚石开,全村男女老少看到王文胜这样子,家家挑着担子上了修路的战场,大山沟的夜晚多了星星点点的“萤火虫”,山沟沟里也终于开出了一条条连接家家户户、直通山外的路。

28年后,王国海开摩托车带着我们行驶在王文胜参与修建的11条、近23公里进村山路时,在距印妹四队村口还有一公里的地方停下了,王国海说,“他一辈子惦记农民的路,这最后一公里还没修完,他说对不住印妹的农民。”

贫困山村要发展,千头万线靠支书。2000年那吉美丽乡村改造,王文胜做群众工作让大家开了眼。

一辈子没跟山外头打过交道的黎家乡亲,第一次听说有老板要给农民盖房子,但每家要让出一些地搞旅游开发,农民不同意。

傍晚,王文胜在那吉村北边空地上,拉起马头灯,请来农民坐在一起。会开得热气腾腾,有不赞成的人说:“地是用来种的,没地农民靠什么活?”老党员符德荣说:“光守几亩甘蔗地,那吉人种20年地也盖不起一栋房子,得变通!”每个人都争着讲自己的看法,深夜,全体乡亲最后一致通过:要建新农村!

乡亲们把土坯房拆了让出地,看着住在塑胶袋搭的棚子过日子的农民,王文胜承着巨大压力。他干脆搬到了那吉,一边监督投资方,一边帮农民解决难题。2012年国庆,54栋联排别墅建成,同期建好的还有文化室、篮球场……喜疯了的山里人一路放鞭炮,摆了一天一夜的流水席。可这一年,王文胜一头黑发脱了大把,嘴唇起了大水泡,体重掉了十多斤……

那吉村民符成东说,“我们打心眼里佩服王书记,他有眼光,让农民活的有尊严。”

铺山路、修水利、改种经济作物,建设美丽乡村……翻开账本,南训村农民从1986年的年人均收入不足230元,到2013年人均收入6130元,增长26倍。变迁,让1990多名南训村人,感觉在这大山里活着的分量!

从农民的幸福中读懂老支书的幸福

在福才村看见6岁的小建国,村里人曾叫他“帕扎”(黎语,“老头”),都说这孩子活不过3岁,王文胜硬把他从死亡边上拉了回来。

小建国1岁多时高烧不退,后背拱出拳头大的脓包,痛苦地佝偻着,每天趴在母亲符彩方的怀里,病孩子让这个家一贫如洗。为看病,小建国父母每天天不亮就到南开河抓小螺,卖了换钱。

王文胜知道这事跑来时,他心疼极了,抱起孩子亲了又亲,符彩方捂着脸哭了。

他召集全村126名党员开了一次会,先把自己口袋的票子全摸了出来,含着泪说,“这是我们黎乡自家的孩子,砸锅卖铁也要救!”

你20、我30,南训村靠着党员和乡亲一张张毛票子,为小建国凑出了2.3万元,这笔救命钱使夫妻俩最终北上求医,3次手术后小建国活了下来。

20多年来,老支书救过命的何止小建国?

2011年“纳沙”袭来,双目失明的老农王桂冲怎么也不肯离开家,王文胜赶来蹲在地上,“您认识我这么多年,若当我是您儿子,就让我背你走!”1小时后,房子轰然倒塌,重重的瓦片刚好砸在老人的床上。

老支书顾着乡亲的苦,可他自己的家呢?

台风过后回到家时,王文胜突然哑了,他看着孩子们正用桶接着屋顶的漏雨,心扭揪着。

王文胜的家,墙体裂缝,家徒四壁,窗户是用塑料袋钉上的,一根电线扯着一个裸露的灯泡,照着油漆剥落的书桌,除此,再看不到一件像样的家具。

每一年,孩子们的新年愿望都是:“阿爸,我们什么时候能有新房呢?”这对于一个月收入仅有700元的村支书来说,是一个遥远的梦。

2009年起,村里有了危房改造资金,4年多时间,南训村陆续有30多户农民靠政府补贴改造了房屋,2014年又上报了20户,可补贴名单上我们始终没有找到王文胜的名字。

白沙县委组织部的年轻干部也哭了,回忆2012年基层党建工作考评,“村支书家庭收入不能低于当地农民家庭平均收入”的指标让王文胜被扣了分,他难过地对组织干部说,“是我的收入,拖了村里的后腿……”

人们说,王文胜是为了乡亲,才把自家日子过糟了。他在乡亲的田头忙活时,妻子背着孩子在田里,身上的汗水粘成了泥糊;乡亲们一脸幸福地看着冬瓜辣椒的丰收,老支书自家的土地撂荒了大半。

什么样的人清贫如洗,却又富有胜金,我们从王文胜的人生里找寻到了答案!

老支书走了,但草木群山之间,厚重的红土地上已绽满了一片新绿……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