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永远走在为民服务的路上

—— 追记四川甘孜州委常委、宣传部长毕世祥(上)

2014年04月03日08:29   来源:经济日报

原标题:永远走在为民服务的路上

  毕世祥(左)在四川省丹巴县八底乡文化站与村民跳歌庄。 (资料照片)

  2013年12月16日,四川省甘孜州原州委常委、宣传部长毕世祥在基层调研途中发生车祸,因公殉职。直到今天,四川省白玉县先锋村的扎西泽仁说起毕世祥,50来岁的康巴汉子仍然热泪盈眶,“他是一个好人,我们永远记得他。”扎西泽仁一直保留着毕世祥的手机号码,说自己一辈子也不会删掉它。

  行走在甘孜大地、雪域高原,翻山越岭,纵横数千公里,记者探寻毕世祥留下的足迹,听人们诉说把温暖送进心坎里的这个人,这里的人说:他,生是山,顶天立地;死是碑,矗立人心。

  他用从不停顿的脚步,一步一步走进群众的心坎里

  在毕世祥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甘孜州地图。群众文艺演出覆盖过的乡镇,他会用红旗做个标注。2012年他担任宣传部长以后,提出送文化下乡要覆盖全州。几年来,地图上越来越密的红旗,“插”上越来越多的高山牧场和深谷村寨。

  毕世祥说过,到了基层判断才有底气,“接地气”工作才有灵气。

  2011年农历正月初二,毕世祥牵挂着石渠县受青海玉树地震灾害影响的农牧民群众,没来得及与家人好好吃上一顿年饭,便带着工作人员赶到石渠县。甘孜州委群工局的干部张建国在他的笔记中这样写道:“到县里已经很晚了,我们找一个地方住下,‘毕州’一夜未眠,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毕州’用热水泡了昨天剩下的冷饭将就一下,就出门下乡了。”

  海拔4300多米的石渠县距甘孜州州府康定近700公里,毕世祥经常早晨5点出发,一天赶到。在联系石渠的3年多时间里,他每年都去好几趟,蹲点2个月以上。2010年石渠灾后重建的1年时间里,毕世祥跑了17趟,足迹遍布全县24个乡镇。

  毕世祥用从不停顿的脚步,丈量着甘孜州的山山水水;用从不停顿的脚步,一步一步走进群众的心坎里。

  甘孜州半数百姓靠放牧为生,许多牧民居住在狭小的牛毛帐篷中,帐篷低矮直不起腰,不少上了年纪的人得了佝偻病,因席地而卧患上风湿。那一年,四川省委、省政府作出部署,要为牧民群众设计适合游牧生活的帐篷,做到防风、避雨、防潮,并设计适用、便携、经济的帐篷生活设施,改善牧民生产生活条件。

  闻此,毕世祥跑遍了全州主要牧区,带着畜牧部门同志到牧民家中实地调研征询意见,并到成都与帐篷、电视机等生产厂家对接,探讨生产的可行性。之后将获得的信息资料及时反馈给有关部门,为省里决策提供了第一手参考意见。

  甘孜州交通险峻,赶上冬季大雪封路,路途更是艰险。毕世祥曾因车祸头部落下病根,遇天气变化、海拔提高就头痛。但他从不畏难,只要有任务就立即动身。

  直到那一天顶风冒雪,他依旧早早上路了,目的地是407公里以外的新龙县。

  直到那一刻汽车行驶在铺满积雪的道路上,翻越海拔4412米的高尔寺山时,坠下山崖。

  群众待他如亲人,他待群众情更深

  噩耗传来,一位活佛这样说,“他倒在了为人民服务的路上,为他祈福是我们的心意。”

  白玉县先锋村升起了袅袅青烟,根秋绒布和洛如两家人煨桑祈愿,这是藏族人民对逝者最尊贵的祈愿方式。“我们之间并无血缘关系,但他比亲戚还亲。”根秋绒布说。

  白玉县是甘孜州最偏远的县。毕世祥担任州委常委后,20多次深入到联系点白玉县先锋村和布格村调研,为两个村子争取到100多万元的帮扶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如今,这里的水泥路修到了村民家门口,人们吃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说到毕世祥,村民无人不动情。

  毕世祥常说,老百姓是最质朴的,也是最现实、最注重结果的。

  山岩乡是白玉县最边远的乡之一,距县城158公里,从县城到乡上要翻越三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大山。2012年11月,隆冬季节,大雪几乎封山,在白玉县开展群众工作的毕世祥要去山岩乡。当地干部说路难走,劝他不要去了。毕世祥说,越是偏远,我们越要关心,让群众在最需要我们的时候,看到我们的身影。就这样,他们用了近8个小时才艰难到达乡上。

  山岩乡原乡长袁小东回忆,当乡亲们在大雪中看到毕世祥一行时,既意外又兴奋。座谈中,毕世祥了解到这里的干部群众常年吃不上新鲜蔬菜,回到康定后,他立即协调支农资金20万元,帮助山岩乡启动蔬菜大棚建设。“全乡82名干部职工和学生感谢这位好领导。”说到此时,袁小东哽咽了。“没有他,我们今天也吃不上这么好的菜。”居住在乡政府附近的孤寡老人布初为毕世祥点起了酥油灯。

  为什么群众待他如亲人,因为他待群众情更深。

  “他到我家来过3趟,没嫌弃家里的脏乱,手握着手用藏语聊家常。”白玉县沙马乡珍措一家过去人畜混居。毕世祥看她家里房屋破旧漏风,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从自己衣服里摸出1000元钱递给珍措说,“这是我个人的一点心意,下次再来看你。”在毕世祥的关心下,珍措家纳入了牧民定居住房改扩建计划,并争取到1.5万元改建资金,实行了人畜分居。想着珍措的风湿病,毕世祥说好下次再来时帮她解决看病的困难。“这么好的干部就这样去了,我要为他念经祈祷。”说到这儿,珍措泪水长流。

  山也高,水也长,毕世祥的故事几天几夜也说不完。与群众心贴心的干部,人民永远记住了他。

  因为无尽的爱,才有无怨无悔的奉献

  “甘孜是个美丽可爱的地方,我们生在这里,长在这里,一定要热爱自己的家乡,发现身边的美丽,把美丽的甘孜推向更广阔空间。作为康巴人,我们首先要爱自己的故乡,只有热爱她,我们才会尽心建设她,只有热爱她,我们在甘孜大地上所奉献的一切才会无怨无悔。”

  2010年6月那天,毕世祥一行路过甘孜县。同车的甘孜日报社记者周晓宏回忆说,“当时毕州长的这番话深深触动了我,很多时候我们总在埋怨甘孜的山高路远,总在诉说穷乡僻壤、落后与封闭,他的话让我重新审视身边的一切,只要用热爱家乡的情感去重新审视周围的事物,一切都是美丽的。”

  毕世祥的母亲是丹巴嘉绒藏族,老家在丹巴县东谷乡东马村。1978年8月,毕世祥以丹巴县文科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西南民族学院(现西南民族大学)。毕业时,甘孜州同学有留校的、留成都的,也有分配到省级机关的,而毕世祥回到了州里。妻子许惠明在甘孜州卫生系统工作,曾有机会调到成都,毕世祥撂下一句话:你去成都,我们就离婚。

  毕世祥始终眷恋着自己的家乡,他把无尽的爱化作建设家乡无怨无悔的奉献。

  在农牧区,很多孩子经常上山挖虫草、捡松茸,为此耽误了学习。有的农牧民在孩子小学毕业后干脆就把孩子留在家里干活,帮着挣钱养家。对此,毕世祥忧心忡忡,他深知教育对改变孩子命运、改变家乡面貌的重要性,在他的说服和努力下,一个又一个的农牧民家庭把孩子从牧场送进学校。

  毕世祥曾当过11年州旅游局长,在他的手中,甘孜州从州到县到景区的全方位旅游规划体系初见雏形。景区发展了,百姓致富了,这位甘孜州旅游的“总规划师”却走了。

  那天,毕世祥行走在康定到新龙的路上,对面的雪山与初升的太阳辉映,光芒四射、晶莹剔透。同车的工作人员旷伟回忆,毕世祥掏出手机打给好友,“甘孜下雪了,景色相当漂亮,欢迎你们来旅游,顺便帮我们拍点好风景,做个宣传。”接着他又打给州歌舞团团长刘力夫,“元旦春节快到了,要加紧排练出群众喜欢的节目,送到农牧民的家门口……”此时,车祸发生了,他带着对家乡的牵挂,永远地融入了雪域高原。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秦华、赵晶)
相关专题
· 毕世祥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