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李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遵循和发展

2014年02月13日17:20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我的发言题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科学社会主义遵循和发展”。这个题目本身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是既又遵循又有发展的关系,而且这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遵循的同时必须发展,只有很好的发展,才能真正在新的时代特点下,根据我们国家的情况好地遵循。那末,它在哪些方面既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又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呢?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关于共产主义发展分阶段的基本观点,发展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以及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奠定基石,提供了总依据和根本指导。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按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程度,划分为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其低级阶段,也就是后来被我们称作“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但在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向实践、从一国向多国的发展中,在实践中又多次发生过高估和超越现阶段的问题。通过认真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逐步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也是需要分阶段发展的。首先提出问题是毛泽东同志。在理论上认识这个问题,是一个进步。真正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解决这个问题,还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逐步认识到,正确认识中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总依据。由此奠定了邓小平理论的基石,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不但为我们认清国情指明了方向,还为我们解决了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指明了方向。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出发,形成为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经过中国共和国建设65年的积累经验,虽然我们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很多阶段性特征已经发生了变化,主要矛盾和任务没有变,但是一些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我们需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对于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进行调整。如今,中共十八大及其以后,进一步确定了“两个一百年”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强调要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凝聚中国力量、弘扬中国精神指明了方向。

第二,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需要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坚持、发展和完善的观点,形成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基石,今天仍然没有过时。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人类社会是按照内在规律分阶段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其基本规律,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它们之间的决定作用和反作用及其矛盾运动,决定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从这一基本原理出发,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共产主义社会及作为其低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总趋势,揭示了作为刚刚脱胎于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样也要经过从低级到高级的矛盾运动,其基本动力仍然是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的矛盾。因此,社会主义社会本质上就是发展的,改革的。从这一原理出发,毛泽东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初步实践,总结提出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学说,并积累了极其丰富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和毛泽东思想,进一步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从这一基本国策出发,我们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制度保证和法制保障。通过30多年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使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改革开放中不断焕发和释放出来。特别是新一轮的改革,把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放在首要位置。说明我们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到今天,改革开放到今天,又进入一个新阶段。在这个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这一年的系列讲话里面,深刻总结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这些基本经验都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遵循,也是改革开放之所以成功的根本。

第三,遵循资本主义条件下提出的剩余价值学说,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要实现从以往剥削制度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向彻底消灭剥削的社会这一历史跨越的观点,形成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基本矛盾运动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确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剩余价值学说,不但对认识资本主义本质、实现向社会主义的社会变革有指导作用,对社会主义社会实现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同样具有指导作用。根据这一学说,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内部固有矛盾的必然结果。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尽管不可避免地带有资本主义社会的痕迹,但为彻底铲除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为阶级消亡扫除了根本障碍,创造了基本条件。同时经过我们自己实践,尤其在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经常出现这样问题。由于忽视这样过程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屡屡出现在公有制和分配制度上追求共而又共,纯又纯,以及平均主义大锅饭倾向。经过这些反反复复经验教训,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一次历史性的变革,为彻底铲除两极分化,最终消灭剥削打开通道。但这一过程是非常漫长的,是需要通过不断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文明成果、精神文明成果、制度文明成果来逐步实现的,任何企图一蹴而就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切实际的。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形成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阐述。这一理论揭示出一个真理: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剥削现象的消亡,形式上的公平平等与事实上的不公平不平等的矛盾的消除,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企图一蹴而就,只能是欲速则不达,反而会招致更严重的挫折。但因此放弃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原则,同样不行。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第四,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关于建立公有制、实行按劳分配、坚持无产阶级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结成最广泛的同盟军等基本观点,发展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体、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正在发展完善为完备的体系。历史反复证明,一个制度的真正确立往往要经过反复的过程,才能从确立到巩固,再发展到成熟,直至趋于完备和定型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通过拨乱反正,使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严重破坏的国家体制重新恢复和完善起来,并以此为起点,开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形成和确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发展完善为完备的体系。我感觉这次三中全会提出来在完善制度基础上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整个治国理念重大飞跃。要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着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努力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第五,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既要建设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又要建设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并使人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等基本观点,发展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发展形成充分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科学发展理念。这个大家已经越来越清楚。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正在进一步的向前推进解决。随着理论认识和实践认识不断创新,对于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会有新的更加全面的认识。

第六,遵循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和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理论和实践,通过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成功实践,最终形成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成功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在这一实践中得到极大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揭示出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社会再生产运动的一般规律,揭示出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必须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对如何处理好生产与消费、供给和需求之间的比例关系有着重要的启示。列宁在社会建设实践中提出新经济政策思想,对于利用资本主义某些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来说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特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立和完善。实践证明这是我们中国共产党对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历史性贡献。

以上,我们从六个方面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遵循与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所强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也恰恰来自于这一方面。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秦华、赵晶)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