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张利华:中国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普世性与先进性

2014年02月13日18:0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我这里想说明一下,我说的这个价值观的普世性和普世价值观是两个概念。价值观的普世性是指一种价值观或者几种价值观被一个国家大多数人,或者世界大多数人所认同、所接受,这是价值观的普世性。而不是指普世价值观,普世价值观实际上是一个静态、静止、绝对的概念。实际上在不同社会形态、不同历史阶段价值观的普世性和具有普世性价值观是不一样的。

价值观是具有两重性,跟人类有两重性一样。作为一般的人都有头、躯干、肢体,都有眼耳鼻舌身。作为个体人,每个人眼耳鼻舌长的模样都不一样,就跟这个道理一样,价值观也是有两重性,有普遍性和具体性,就是有一般性与特殊性。价值观的普遍性或者说一般性是怎么产生的呢?根据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原理,还有社会发展三形态的理论,可以推演出这样的逻辑。凡是符合人的本质需求的价值观,它就具有普遍的认同性。人的本质需求指的是什么呢?我在这里概括为指的是人的社会性,马克思早已经说过,人的劳动创造性、思维理性和自主选择性,这是人区别于动物最显著的四特征。符合这四个特征的价值观一般来说会普遍被很多人所接受,比如说仁义礼智信,就符合人的社会性,调节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就被中国老百姓甚至东南亚很多人所接受几千年,甚至可以超越社会形态和阶段、超越时空并接受。民主、法治、人权、自由为什么被当今世界绝大多数人所接受,因为也是符合人的社会性、人的自主现代性和人的劳动创造性,所以他们也会被很多人所接受。虽然一个发源于中国,一个发源于西方,但是两种价值体系都被很多人所接受,因为它符合人的本质需求。

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全面解放,在现代和将来也会被世界大多数人所接受,因为它也符合人的本质需求。

这是符合人本质需求的价值观,它就会被很多人所接受,具有价值观的普遍认同性,但是这种价值观的普遍性,或者说普遍认同的价值观是受到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制约,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阶段,不同的阶级集团,对大家普遍认同的价值观解释是不同的,比如说仁义礼智信,孔子的解释是一套,后来被皇权主义的御用文人解释又是另外一套。自由民主人权被老百姓解释是一套,被美国垄断财团解释、商人大资本家解释又是一套。大家普遍都认同这些东西,但是解释不一样。而且有些价值观在早期是不可能出现的,比如说自由、民主、人权、法治,在奴隶社会封建专制社会不可能出现,只有在近代工业革命市场经济以后才被出现。

普遍认为价值观是建立在符合人的本质需求这个基础上,但是普遍认为价值性在现实当中是不是能真正地发挥积极的作用,对社会、国家和历史能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就要看第二个标准,就是它是不是符合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和工人阶级解放这样一种理论,既符合人的本质需求同时又符合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需求,这两个条件都具备的,才能够发挥出它的先进性。反之只符合第一个,也就是说第一个人的本质需求是决定了价值的普遍性、一般性。第二个符合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需求是决定了价值的具体性。

中国社会主义价值观,十八大已经概括了12个价值观名词,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实际上是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又吸取了人类一切优秀文化的价值,包括当代西方的优秀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实际上它是两种价值观一种融合。

中国是社会主义的国家,要用社会主义的思想来认识价值观的具体性和特殊性。我们中国的国情、历史决定了我们要走自己的路,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样承认了价值观的普世性和特殊性,对立统一的观点我们都承认,不仅能够获得国际的话语权,同时也会获得国内改革的主动权。

(作者系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中欧关系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秦华、赵晶)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