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联聚“核”力

——杨浦区构建三级联动区域化党建格局推动改革促发展

2014年01月02日14:3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大家虽处同一区域,彼此之间的关联却相对有限,以至于出现资源分散,难以‘强强联手’,如同千岛湖中错落分布的小岛。”有人曾形象地用“千岛湖式”格局来描述区域中普遍存在的条块分割现象。

党建为“链”,联岛成陆聚“核”力。2012年,杨浦区委提出成立区域化党建联盟的设想,立刻得到了复旦大学党委、同济大学党委等8家高校党委,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三研究所党委等7家企业党组织的热情响应,共同发起并率先成立了全市首家基层区域化党建联盟,在区级层面围绕思想成果共享、人才共育、产学研共促、制度共创、政策共商和服务共推开展共同行动。之后,联盟不断夯实、深化,构建出“城区-社区-居民区”三级联动的区域化党建格局。

近日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如何以党建创新推动改革促发展?记者走进杨浦,去感受党建“升级”带来的经济发展、社会治理以及服务群众等方面的“升级”。

2012年,杨浦率先成立了全市首家基层区域化党建联盟,之后,联盟不断夯实、深化,构建出“城区-社区-居民区”三级联动的区域化党建格局

联促“三区联动”深发展

昔日被称为“工业锈带”的杨浦区如何实现发展的转型升级?作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杨浦秉持的核心理念,正是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

在不少区域成员的心中,“三区联动”不仅是拆掉围墙、打开大门,努力打破“三区”之间有形无形的阻隔,更重要的是要围绕创新型城区试点,产生“化学反应”,强调优势互补,寻找彼此的优势领域开展合作创新。

杨浦区委在区级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发起并成立的区域化党建联盟,让大家看到了这样一根线、这样一个拳头抓手,通过它,可以把区域内的大小单位发动起来,用党的组织优势深度整合起散落在各个角落的资源,汇聚成发展的强大动力。一年多来,成效明显——

集成效应在这里显现。在联盟第一次联席会议上,杨浦区科委与复旦、同济、上海理工、二军大、二十三所等5家成员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共同促进实验室开放和大型科研设施共享,协议的参与者——高校和企业将获得杨浦区的奖励或补贴。上海亚同环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无疑成了这项举措的受益者。据公司负责人介绍:“依托联盟平台,公司与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签订了产学研项目合作协议,学院的实验室和仪器设备可以提供给企业使用,不仅节省了开支,企业也不用再为复杂的、测试要求高的项目的技术试验发愁了。”而学校也同样从项目中获益,每年都会有同济学生去亚同环保公司实习,学院对测试条件要求一般的项目也会依托企业运营的污水处理厂做实验。近期,由同济和亚同环保公司合作完成的“城市污水物化/交互式生化脱氮除磷工艺研究及应用”项目荣获了教育部高校科技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双方共同合作完成的数十项专利成果也已经推广使用到工程应用中。

发展环境在这里优化。“四平路社区(街道)在杨浦区与同济大学达成的共同建设‘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战略框架下,发挥区域优势打响党建牌,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说起一年多来的发展,四平路社区(街道)党工委书记程国光十分高兴。党工委发挥党建服务企业、服务中心工作的优势,建立了处级领导干部联系企业等制度,建立了环同济党建和产业共同体;发挥党建服务人才的优势,建立了四平社区生活服务中心,对社区各类便民服务、志愿活动等进行资源整合,建设环同济“幸福生活圈”;发挥党建的公共服务优势,做好环境整治、道路美化、治安稳定工作,建设环同济“公共服务站”;发挥党建的协同优势,与同济大学23个部门签订共建协议,将环同济的党建联盟阵地向项目化、实效化推进。辛勤的灌溉催生出绚丽的花朵:2012年,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总产出达198亿元,街道累计完成地税1.3亿多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9.5%;2013年的发展势头也十分喜人。

区域共识在这里凝聚。复旦大学原党委组织部部长秦莉萍坦率地说,自己所在的学校作为签约单位,刚开始的时候参与还不够深入,大部分工作都是区里做的,通过一年的运作,自己在观念和认识上转变了许多,“现在我常会思考:区里可以为学校提供些什么方便,学校能为区里的发展做些什么”。这样的感受,不少联盟成员单位都有。如今,大家都愿意为杨浦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和智慧。今年初,杨浦区不设主题、不定范围,面向联盟成员单位和社会各界开展“美丽家园共建共享”金点子征集活动,半年间共收到各类意见建议2451条,经多个评审环节及专家论证,十佳“金点子”脱颖而出。

联拓社会治理新视野

今年起,党建联盟向社区下沉,12个街镇党组织普遍建立社区区域化党建联盟,共吸收来自区域内的400多个辖区单位党组织参与,给社区带来了许多新气象。然而,让许多社区工作者高兴的是,各个党组织不分你我地参与社会治理,让街道面对动拆迁、外来人口管理、市容环境整治等一系列“头疼事”时不再“势单力薄”。

“天下第一难”,人们常常以此来形容动拆迁工作,工作在曾经的“穷街”所在地——定海路街道的干部们对此有着更为切身的体会。这里尚存大量二级以下旧里,加速房屋征收,改善群众居住条件,无疑是该地区最大的民生工程。

2012年10月23日,定海路街道区域化党建共同体正式成立,28家驻区单位党组织成为首批成员;2013年,共同体又新增1家成员单位,总数达到29家。“我们主要是搭平台,凝聚区属单位。旧改时,参与的单位就很多,如城投、公安、城管、动迁基地的周边单位等。而基地一旦启动,区域单位单位就都参与进来,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将这项工作做好。”定海路社区(街道)党工委有关负责同志向记者表示。

“定海是我们的福地。”杨浦区第一征收事务所董事长、党支部书记裴志荣告诉记者,在轨道交通12号线两座车站的修建过程中,辖区内单位动迁速度非常快,阳光动迁的执行更是赢得了群众的良好口碑。当群众将集体签名的“共产党好,人民政府好,阳光动迁好”的大红字送到基地时,在场的人都被感动了。

每天客流量超过60万人次——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如今的五角场商圈日益呈现出城市副中心的繁华。然而,如此大的人流量也对城市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3年,在五角场社区(街道)党工委的牵头下,辖区内25家单位的党建工作负责人在五角场区域化党建联盟的相关章程上签下自己的名字。面对希望社区环境越来越好的共同需求,联盟内的各个单位互相补台、共同行动。

国济路是五角场商圈内一条著名的“美食街”,可相对陈旧的硬件设施给商圈的整体商业环境带来影响。得知街道想改善商圈整体商业环境的意愿后,作为国济路美食街的主要业主之一,南政院干休所立即主动提出等各租户到期后便不再续租,而是交由联盟成员百联又一城统一经营,从而形成了一条马路大家共管的局面。顺利破题的,还有外来人口管理。万达商场边一老式居民区,无独立煤卫,无物业管理,大部分居民为外来人员,给社区管理带来现实挑战,复旦社工系的社团组织获悉后,便与小区居委会联系,帮其策划了一系列针对外来人口的关爱活动,使他们更好更快地融入上海,促进了小区的和谐。

“各单位所有制不一样、行政级别不一样,只有通过党建才能将大家凝聚起来。”在五角场社区(街道)党工委书记明依看来,党建的作用独特而不可替代。

五角场镇同样在区域化党建推进过程中尝到了甜头。“把区属变成了区域,我们开展社区建设也变得更为方便”,五角场镇党委书记倪来娣向记者表示。部队多、医院多,是该镇所在辖区的一个显著特点。为了发挥这些单位参与社区治理的作用,五角场镇党委在推进区域化党建过程中,完善了“联席会+分会+小组”的区域党建组织模式,发挥镇党建联席会在区域党建工作中的引领、整合作用,组织5个分会根据成员单位的特点和优势,开展各项活动。为确保分会活动的常态化、长效化,每个活动小组均由镇相关领导担任负责人,机关科室负责人担任联络员,从而形成了多维度、全覆盖的区域化党建联合体,构筑了一种以“区域不变”应“单位万变”的社区党建新模式。

联守群众工作“第一线”

谁能想到,六根电线杆竟然立于殷行路430弄内道路中央十多年而不动!8月25日清晨,这一困扰居民出行多年的“拦路虎”终于被拔除。这一难题的解决得益于区域化党建联盟的推动。原来,在今春举行的殷行社区党代会上,殷行路470弄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戴梅钧将这一老大难问题再次提出,当时,殷行社区(街道)党工委恰好在辖区内各新村片建立由区域单位参与社区共治的“党建小联盟”工作平台,在与居民代表的交流中,殷行北片区域党建小联盟单位之一的上海闸电燃气轮机发电厂厂长宋敏强和厂党委书记张国成主动提出愿为迁移电线杆提供帮助,随后,殷行社区(街道)党工委组织人员到现场实地察看,倾听居民意愿,协调各方推动落实,电力公司也派员到现场,与居委干部和群众代表一起讨论迁移方案,经过多方合力推进,这一难题最终得以圆满解决,群众高兴地说:党的好作风又回来了。

“随着区域化党建的不断推进,我们觉得资源应该要下沉,要服务居民。居民区是群众生活、居住的地方,各类问题都容易在这里显现,可是居民区的资源又十分有限,群众对于各级部门为民办实事、解难题的愿望特别强烈,可以说我们是党开展群众工作的‘第一线’。”殷行社区(街道)组织科有关负责同志向记者表示。为了形成为民服务的合力,殷行街道党工委积极利用联盟成员单位的资源,帮助居民们解决实际困难:闸北水厂积极在中原一村开展助学帮困活动;巴士公司、闸北电厂帮助区域内的小区安装探头;上汽集团商用车技术中心经常开展义卖活动,用所得捐助小区困难群众;上海柴油机厂承担了街道党建文化工作室建设的任务,并帮街道出点子、搞策划、编刊物……

如今,杨浦的许多居民都可以感受到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的温暖。杨浦区结合居民区党组织换届选举,进一步将区域化党建向下延伸,在185个居民区建立了“大总支”体制,通过做好三道“加法”,使党员服务群众有一个“做得好”的立足点:通过做好委员的加法,将341名驻区单位在职党员吸纳为兼职委员,使居民区党组织吸纳更多的优质资源为自己所用;通过做好党组织和党员的加法,组织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党支部与居民区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发动千名机关公务员与困难家庭结成对子,组建了2.7万多人参加的组团式服务团队;通过做好服务群众的加法,发动兼职委员积极认领社区服务项目,坚持每年为社区群众办1-2件实事、开展1-2次活动、联系1-2名困难群众,形成了“工作在单位、活动在社区、奉献双岗位”的党员管理新机制。

与杨浦区许多居民区书记一样,长白新村社区(街道)长二(1)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严沪生对这一体制的显著作用深有体会。他们与区域内的上海机床厂建立联系,让机床厂的有关负责同志参与到居民区党总支中来,担任兼职委员,大家分工不分家,一起开展为民服务活动。今年,小区组织消防演习,上海机床厂派动消防车,并请来专业消防人员,指导居民如何使用灭火器,如何防火、逃生,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严沪生说,为居民办了实事,党员在小区里更受欢迎了,党组织的威望也更高了。

杨浦区区域化党建联盟“12346”工作模式

1:一条主线,坚持以区域化党建引领区域化联动发展。

2:一个联盟章程和一个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成员单位权利义务,协商推进重点合作项目。

3:三级组织架构,坚持主要领导每年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分管领导每半年召开一次工作例会、组织部门同志每季度轮流召开例会。

4:建立年度计划、项目自愿认领、重点项目申报、评价激励等四项机制。

6:围绕思想成果共享、人才共育、产学研共促、制度共创、政策共商、服务共推开展“六共”合作。

特点:服务、共同、协商、自愿

三级联动:城区—社区—居民区   

《上海支部生活》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高巍、杨媚)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