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志新
孙武是兵家的代表,他所著的《孙子兵法》反映了传统军事学术的最高成就。
从1936年到1938年,毛泽东先后写下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矛盾论》《论持久战》等军事、哲学著作,对孙子“知彼知己”战争指导原则多次阐述,将其提升为形成正确军事战略的重要思想方法。他从战可知,胜可为;忌主观,求全面;重学习,讲使用等方面,对具有朴素唯物精神的“知彼知己”原则进行批判吸纳,发展到军事辩证法的高度,使其具有战略思维、战略建构的方法论意义。
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作《论持久战》的讲演,强调“知彼知己”对认识战争现象的重要,他说:“我们承认战争现象是较之任何别的社会现象更难以捉摸,更少确实性,即更带所谓‘盖然性’。但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因此,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错误由于对彼己的无知,战争的特性也使人们在许多的场合无法全知彼己,因此产生了战争情况和战争行动的不确实性,产生了错误和失败。然而不管怎样的战争情况和战争行动,知其大略,知其要点,是可能的。”孙武反对有神论,反对用占卜等迷信方式去推测预断战争的凶吉胜负,明确提出“胜可知”的思想。他的“知”是建立在朴素唯物论基础之上的,他反对战争的神旨天意说和不可知论,把战争作为认识的对象,认为战争是可以认识的,战争的胜负是可以预知的,战争规律是可以认识把握的。他还强调“先知”,就是要知而后战,战而有知。毛泽东和孙子都没有把战争当成不可知的“神物”,认为战争现象、战争双方都是客观实在,因此是可知可识的。从这个意义上,毛泽东把孙子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视为对战争规律的把握,称之为“孙子的规律”和“科学的真理”。这就坚持了战争认识和战略建构上的唯物论。战争是敌我双方的暴力对抗,研究战争,建构战略,必须着眼全面,熟知彼此,否则就是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错误。
在战争史上,有的人既不知彼,又不知己,或专凭热情,或专靠书本,或唯上是从,去指导战争与指挥作战,因而难免碰壁,难免失败。据当年在抗大参谋训练队学习的学员回忆,毛泽东在参训队讲军事辩证法时,为了通俗地解释“知彼知己”的“孙子战略”,给学员们列举了战国时期秦赵长平之战这个典型战例。毛泽东说:
“赵王在长平之战中,从企图占据上党郡的主观愿望出发,不重视敌我力量的对比,轻率地决定对秦国采取战略进攻的方针。当赵军统帅廉颇在长平之战初期,经两次进攻受挫后,认为进攻力量不够,乃果断地采取战略防御。他敢于按照实际情况改变战法,不愧为杰出的军事家。而赵王急于打败秦军,又中了秦国的反间计,撤换坚持战略防御的廉颇,任命只知空谈兵法的赵括。赵括既过低估计秦军的力量,又过高估计赵军的力量,既不知彼,又不知己,轻举妄动地向秦军展开了战略决战,结果被秦军包围,最后全军覆没,使赵国处于濒临灭亡的危险境地。”
毛泽东讲的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知彼知己”的廉颇与“既不知彼,又不知己”的赵括,正反比较,两相对照,发人深省。
毛泽东重视调研是很有名的。在战争指导上,受孙子“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战略思想的影响,他十分重视情报工作。情报工作是调查研究在军事斗争中的具体表现。
毛泽东认为,知彼知己的重要方法是调查研究。在战争中,要想取得胜利,要调查自己一方,还要调查敌人一方,然后才能制定正确的军事战略。通过调查研究达到知彼知己,这是唯物主义的认识事物、认识战争现象的可靠方法。在古代是这样,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也应当如此。
毛泽东自己曾经谈过这样的体会。1961年,毛泽东向全党提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3月下旬,在“广州会议”上,毛泽东就讲起当年在作战中间调查研究找出办法的往事:“我的经验历来如此,凡是忧愁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去调查研究,一经调查研究,办法就出来了,问题就解决了,打仗也是这样,凡是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去调查研究。在第二次反‘围剿’的时候,兵少觉得很不好办,开头不了解情况,每天忧愁。我跟彭德怀两个人到白云山上跑了一天,察看地形,看了很多地方。我对彭德怀说,把你的三军团全部打包抄,敌人一定会垮下去。一军团打正面,那时还有四军、三军,可以打正面、打两路。如果不去看呢?就每天忧愁,就不知如何打法。”
毛泽东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中,对孙子“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战略原则非常重视,教育全党全军按照这个原则做事情,以期获得革命战争的胜利。
毛泽东本人也正是这样身体力行的,他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过程中,整个军事指挥活动体现的正是这种知彼知己的理性精神,他的一整套战略战术以及他的军事理论体系,无不建立在知彼知己的基础上。
我们来看毛泽东自觉运用“知彼知己”战争指导原则确定军事战略方针的具体事例:
抗战前夕确定东征打击蒋阎军的战略。1935年底,日本帝国主义把魔爪从东北伸向了华北。与此同时,国民党中顽固派则叫嚷“攘外必先安内”,妄图趁中央红军初到陕北立足未稳之际,大举围剿,加以消灭。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讨论军事战略、全国政治形势和党的策略路线等问题。会议决定,成立“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由毛泽东亲自率领,渡河东征,抗日讨逆。1936年2月20日,东征军突破黄河天险,取得晋西三捷,很快就打开了局面。3月23日,毛泽东在郭家掌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部署新的战略行动。会议决定将东征红军分为左、中、右三路大军。毛泽东只带领一个特务团(只有两个连的兵力)、一部电台和总部少量参谋警卫人员,以“中路军”的名义转战于晋西一带的吕梁山区,和敌人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阎锡山部队先后出动二十几个团,紧紧追赶“中路军”。在这样近的距离与数十倍的敌人周旋,电台组的干部战士不免为毛泽东的安危担忧。毛泽东却成竹在胸。
一贯主张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毛泽东,一反常态敢于用几百人“欺负”阎军的数万人,是因为他利用电台熟知敌情,摸清了阎军“战斗力不强”“不经打”的“底”。
解放战争后期确定渡江战役方略。1949年5月2日,毛泽东邀约柳亚子同游颐和园。当时,解放军百万大军突破长江天险,解放了国民党政府的首府南京。两人放谈时,柳先生说:“共产党要胜利,这是肯定的。共产党的路线和政策正确,合乎民意,人民拥护支持,这是胜利的基础。但是,我们没有想到胜利会这么快。人民解放军很快渡江成功,并且占领了南京,我们不知道毛主席用的是什么妙计。”毛泽东笑了笑说:“打仗没有什么妙计,如果说有妙计的话,那就是知己知彼,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决策。还有,就是先生说的,人民的支持是最大的妙计。一百万军队要渡江,又没有兵舰轮船,如果没有人民的大力支持,是不能成功的。靠人民用土办法造木船、木排划子,在漫长的江面上,几万只木船一齐出动直奔对岸,加上我们有很多大炮掩护,很快就过去了30万军队。你能说这是妙计吗?这是一般的常识。但是,像这样一个普通的常识,蒋介石是不知道的。他想的是长江天险,是美帝国主义的援助……”
说有人民的“大力支持”,这是知己;说蒋介石只知道靠长江“天险”、靠美帝“援助”,这是知彼。毛泽东战略决策的妙计,一言以蔽之,正在这“知彼知己”上。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是冷静的理性态度在战争中的重要表现,是战争科学的真理,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并战胜敌人的法宝。毛泽东继承和发扬了这一光辉的军事遗产,建构了克敌制胜的非凡战略,这在今天仍然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刊授党校》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