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把人民群众时刻装在心窝里

——记贵州省黔南州长顺县敦操乡人民政府

2013年12月16日16:3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长顺县敦操乡,有一群干部始终把群众当成亲人,常年身背背篼,为深山里的群众办实事、做好事,促发展、谋致富,时刻以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得到群众的真心拥戴,塑造了基层人民政府的良好形象。

2012年3月15日,敦操乡“背篼干部”连续5天在中央《新闻联播》系列播出;16日,中央电视台又在《朝闻天下》走基层栏目连续5天系列播报了题为“麻山深处的背篼干部”。2012年4月1日,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同志作出重要批示:“背篼干部”当邮差、装民生、背民心,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很感人应大力宣传和提倡。

“背篼干部”是优秀基层党员干部的铮铮群像,是四千万优秀贵州儿女的典型代表。“背篼干部”精神来源于基层干部群众的生动实践,是贵州广大干部群众精气神的真实体现,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认同,对贵州“开放创新,团结奋进”的时代精神作出了生动诠释,赋予了新的内涵,成为点亮贵州“精神高地”的火把。

红背篼背出鱼水情

敦操乡地处麻山腹地,有17个村民组不通公路,许多老百姓购买物资都是肩挑背扛,从最远的村寨到乡政府,往返要走8个多小时山路,群众生产生活极为不便。当干部们看到“一袋肥料累倒一个壮汉,一包盐巴要走一整天”的现状,让他们吃不香、睡不好。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敦操乡干部就开始利用下村工作的时机帮助群众捎带生活用品,最初只是一两包烟,后来是盐、酱油等,到现在是各种生活用品。最早背的是帆布包,后来带的东西多了,就换成背篼,同时把重点放在帮助群众增收上来。2011年,贵州省开展“四帮四促”活动以来,他们又在全乡推行“三定五帮一创建”[“三定五帮一创建”:定服务地点,定服务时间,定服务人员。帮助贫困家庭找致富路子、帮助外出务工人员照顾家庭成员、帮助急病家庭解决用车难和协调解决医药费、帮助边远群众捎带日常生产生活物资、帮助刑释解教人员重树信心。通过“三定五帮”,实现“创建文明和谐乡镇”目标。]的“351”工作法,形成定点、定时、定人为老百姓服务的长效机制。在每个村组都挂上《为民服务责任牌》,公布干部姓名、电话,公开承诺有困难找干部!只要群众有需要,他们都第一时间响应,尽力帮助解决。

于是,在敦操乡的大山深处就有了一群“背篼干部”,他们在走村串寨开展工作的同时,力所能及地帮助老百姓捎带点生活物资、办点实事,已经成为了他们的一份责任、一份义务。多年来,这种做法已经成为乡、村干部的一种习惯、一种自觉,要是一次下村没有帮群众捎带东西,就会觉得没干什么事;要是一段时间没有下村到老百姓家里坐一坐、聊一聊,心里就会感到不踏实。

敦操村沙井组韦家学的120只山羊病了,急需药品救治!这时,他看到了墙上《为民服务责任牌》上有挂点干部王代林的电话号码。韦家学拨通了王代林的电话,并说明了当时的情况。两个小时以后,王代林背着三箱药品,打着电筒深一脚浅一脚地从来到了韦家学家,给羊打针,救活了全部的山羊。

长期以来,敦操乡干部职工坚持立足本职岗位,把背篼当作可“移动”的办公室,把党的政策送到老百姓家门口,把党的关心送到老百姓心窝里,力所能及地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捎带生产生活用品、代办低保、养老保险等,只要村民一个电话,他们都会认真帮助办理。

红背篼温暖群众心

斗麻村岜洞组和达海组是两个较边远的村寨,村民们一直盼望修一条路。村民梁小胖在干部梁小韦捎带东西时找到了他,反映修路问题。梁小韦用及时向乡政府主要领导进行了汇报,乡政府专题研究、多方协调。在修路的过程中,梁小韦多次往返于工地和乡里协调物资和资金等,他的红背篼深深地印在了群众的心里。

因为有“为”,才会有“信”。敦操乡“背篼干部”用自己的作为换来了老百姓的信任,“有事找干部”成了当地群众办事和解决问题的最好、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

打召村川洞组双目失明的“五保”老人梁猫妹,生活基本靠包点干部梁东元照顾。她家里的一草一物,除了她长期以来的习惯知晓外,就是乡干部梁东元最清楚,虽然双目失明,但仅听脚步声她都会知道是梁东元来了,她那早已干涸的双眼仍然留下了感激的泪水。

格无组11岁的孤儿金良明手骨折,是包点女干部郑桂仙连夜带到县医院治疗,一个多星期的管护直至出院,同室的病友、病友家属和医生都认为她们是母子俩。

敦操乡把全乡3600余名生活困难群众和留守老人儿童全部登记造册,确保群众不挨饿、不受冻、不耽误看病、不耽误上学。2010、2011年敦操乡连续大旱,他们组织送水就送了两年,全乡没有饿死一个人、渴死一头牲畜,也没有一个小孩因此辍学。多年来,无论是炎热酷暑、还是天寒地冻,面对路险坡陡,他们都风雨无阻,了解群众所需所盼,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与群众建立了血肉联系,群众把他们当成了家里人。

红背篼装着致富经

乡镇直接联系农村人民群众,直接面对群众,承担着把党的富民政策宣传、贯彻、落实到群众中去,带领群众致富,为群众服务的职责。

多年来,群众盼发展、思脱贫,盼望早日找到一条脱贫致富之路。受自然条件限制,老百姓致富路子一直比较窄,“背篼干部”始终把帮助群众脱贫增收作为工作重中之重,一家一家做工作,发动党员做示范,引导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开展致富技能培训,引导村民外出务工,多渠道增加村民收入。

这些工作背后包含着乡、村干部的汗水和心血。敦操村瓜吉组农业种植示范户梁小积起初对乡、村干部的做法不理解、不支持,后来是村干部花万周改变了他。梁小积很感动:“去年种植高粱比种植玉米多赚了3000多块,是包点干部花万周操瘦了10多斤换来的,没有他的帮助,就不会有这样的收成。”花万周用实际行动深深打动了群众的心,群众把他们当成亲人,见到他们就热情邀请到家中坐一坐、聊一聊,拿出自己家中最好的东西想要招待他们。

“背篼干部”用热情影响群众,用真情赢得民心,促进了全乡产业的发展和群众增收致富。截至目前,全乡“四种两养”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共完成种植核桃2000亩、花椒1297亩、高粱2000亩、中药材玄参1350亩,养殖绿壳蛋鸡3.5万羽、养蜂1012箱,群众增收达1020元。

红背篼背出新敦操

在敦操乡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点,梁小云夫妇一起正在抓紧干活。梁小云家住敦操乡斗麻村戈英组,距离乡政府驻地有6个多小时的路程,赶集购物、生病求诊都非常不便。在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后,他家和组里群众一道选择了搬迁到敦操乡街上居住。因为他家是自主建房,进度比其他村民的要慢,要加快进度,争取跟村里其他人一道搬进新房来住。

敦操乡实施的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涉及到215户1030人,现已完成主体建设173户,正在进行二楼主体建设42户。除了生态移民,在乡政府领导班子努力下,该乡基础设施也得到了快速改善。乡内的敦操经斗麻村委会至代化镇、敦操至打召村委会、敦操经过荣至敦台关三条主干公路的水泥硬化全面启动实施;投资82万元的213口小水池已于今年3月底竣工并投入使用;50万元的教师周转房已建成,18个教室的教学楼正在进行主体建设;卫生院改扩建工程正在进行;投资205万元的幼儿园完成主体工程,修建了打召提灌站和敦操村自来水工程,25个村民组885户4097人告别了饮水难。

一年来,敦操乡的小城镇旧貌换新颜,完成了143户的街面外立面改造;完成了街面740米的人行道改造建设;215户1030人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完成入住后,将实现城镇人口2410人,城镇化率达到31.2%,敦操乡的小城镇建设扩大了一倍。

村民梁小三由衷感叹:“一年多来,敦操乡发展了,变得漂亮了,热闹了。我们离小康的目标越来越近了。”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高巍、杨媚)
相关专题
· 2013优秀公务员表彰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