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倾力民生架金桥 服务经济促发展

——记吉林省吉林市就业服务局

2013年12月16日16:2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吉林市就业服务局是负责全市创业就业工作的综合性公共就业服务部门。近年来,该局坚持以人民满意为工作标准,鼎力践行 “在服务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实效”的工作理念,着力破解历史难题、不断转变工作方式,努力提供优质服务,为吉林市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连续6年被省评为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先进单位;2012年被国家评为“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先进组织城市;被国务院授予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13年被吉林省政府授予“人民满意公务员集体”荣誉称号。

狠抓作风建设,打造过硬队伍

就业服务局围绕强化“大局意识、民本意识、创新意识”,狠抓作风建设,锻造出一支勤奋敬业、廉洁高效、积极进取的公务员队伍。

一是以共同的目标提高凝聚力。把“努力建设服务型机关”、打造一流的“民心工程”作为发展目标,让人民满意成为广大干部的统一思想认识,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所急所需开展工作。

二是以务实的学风提高战斗力。坚持定期学习制度,用科学发展观和就业优先战略武装自己的头脑,增强科学发展和为民服务的意识。鼓励机关干部在职学习,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辅导讲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化为推动工作的思路和措施。

三是以完善的制度规范提高执行力。建立完善干部职工文明公约、服务承诺、工作细则、监督检查等四大类22项规章制度,明确了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和纪律约束,全局上下形成“讲政治、守规矩、树新风”的良好局面。

四是以良好的环境提高向心力。注重从优化机关环境、培育机关文化、加强人文关怀等方面下功夫,营造出了“文明、健康、和谐” 的工作氛围。

创新工作模式,促进充分就业

就业服务局坚持以发展的理念、创新的思维、务实的举措,加大就业资金筹措力度,不断强化就业政策扶持,发挥创业带动就业作用,千方百计创造就业岗位,全力推动了全市就业形势的稳定发展。

一是积极落实就业政策,破解就业难题。吉林市作为老工业基地城市,具有关闭破产企业多、下岗失业人员多、就业困难人员多、第三产业发展不快、城镇失业再就业吸纳消化困难的特殊性,有近50万下岗失业人员需要二次安置就业,就业形势严峻。为解决上述问题,在落实积极就业政策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不折不扣、应享尽享的原则。此外,在小额担保贷款扶持、社保补贴和创业补贴发放、公益岗位开发、就业困难群体援助等方面实现了政策上的突破,使就业扶持项目更多、惠及服务对象层面更广。2009年以来,累计筹集就业专项资金12.6亿,其中用于发放社保补贴6.8亿,岗位补贴2.6亿,两项合计占到专项资金总额的74.6%。

二是开发城镇就业岗位,努力扩大就业。紧紧围绕服务项目建设和经济发展开发就业岗位,就业服务不断创新。为及时准确地了解用工信息,掌握用工岗位,建立完善了信息员队伍,采取“分组划区、落实任务、定量考核”办法,对全市工业企业和规模民营企业进行分类登记,建立了重点企业服务联系制度,全程跟踪,动态监测,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用人需求情况,做到科学预测,超前服务。2009年以来,累计开发城镇就业岗位60.7万个,城镇新增就业46.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29.4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稳定在4%以内。

三是积极培育创业载体,合力助推创业。积极开展创业孵化基地培育管理工作,在各类开发区、产业集中区开辟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开业指导、小额贷款、税费减免和后续扶持相结合的“一条龙”创业服务。全市共培育各类创业孵化基地44个,发放小额担保贷款8.43亿元,扶持创业1.5万人,带动就业6万多人。特别是为从根本上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就业难、创业更难的实际问题,2009年创造性地提出:开辟由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以投资少、风险低、见效快的生活服务业项目为主要经营内容,以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创业为主的14个创业市场,帮助2300名就业困难人员变成创业“小老板”,实现了就业困难人员由被动安置向主动创业的转变,收到了“一人创业、全家就业”的倍增效应。这一做法,得到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新华社内参》、《劳动保障报》、《人民日报》先后以“吉林模式——引领全民创业新时代”和“政府掏腰包,培育小老板”为题,全面介绍了我市创建创业大市场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创业的经验做法。

拓展市场功能,提升工作水平

就业服务局加大人力资源市场的扶持力度,加快建设步伐,为求职者就业搭建了立体的直行梯。

一是创新服务模式,做到服务内容多样化。结合工作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了市场大厅功能服务区,设置“一台十区”, 31个标准化服务窗口,推行了业务咨询、信息发布、职业介绍、招聘洽谈等高效便捷“一站式”办公,对需要创业扶持、创业培训、退休代理、家政服务、劳务输出、求职登记、职业素质评定的城乡劳动者,实行“亲情化”免费服务,形成了人力资源市场就业服务多样化的新格局。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实行服务方式人性化。针对不同群体免费举办万名下岗员工进民企、五一创业促就业援助行动、农民工进城务工招聘会、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退伍军人专场招聘会等人性化、个性化招聘活动。开展以“送岗位、送项目、送政策、送贷款,进社区、进村屯”为主题的就业服务大篷车活动和大学生创业就业校园行等系列活动,2009年以来,就业服务“大篷车”提供就业岗位6.3万个,意向性就业2万多人,使“就业服务大篷车”真正成为流动的人力资源市场。

三是坚持工作标准,确保了服务工作规范化。坚持以服务企业和群众为导向,实施了“真情接待零距离,一视同仁;真挚沟通零障碍,一诺千金;真心办事无差错,一丝不苟;真心服务零投诉,一心一意”的服务规范,使人力资源市场的各项工作达到有章可循、有标准可依,实现了规范化操作、制度化运行、程序化管理。人力资源市场连续6年被国家、省评为“优质服务窗口单位”。

开展精细服务,倾心倾力为民

随着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快速发展,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平台在扩大,就业和稳定就业工作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近年来,吉林市就业服务局将就业服务重心下移到基层,坚持“精细化”服务的工作模式,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全方位掌握一手资料。每年通过摸底调查掌握就业困难人员基本情况,普遍做到“六清”,即失业原因清、时间清、技术特长清、思想状况清、经济情况清、择业意向清。按照就业愿望将就业困难人员分为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稳定就业、援助就业四类,在分类造册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别采取不同援助方式,做到了“一人一策”,辅之以跟踪职介服务。

二是零距离传递就业信息。建立外线岗位开发、内线职业介绍和现场岗位对接的联动机制,结合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等系列活动,基层工作人员进村入户将用工信息、优惠政策送到群众家中,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对不能及时收到用工信息的求职者,通过移动短信、微信平台等渠道每月发布不少于三次的岗位信息,2009年以来,提供就业岗位60.7万个,新增就业46.8万人。

三是无缝隙搭建就业平台。建立就业登记、失业登记和就业服务有效衔接服务流程,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管理,根据不同时期的用工特点,统筹规划、分步管理,开展了15分钟就业服务圈活动,社区居民步行15分钟路程内就可以得到岗位信息、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就业援助、证件办理等方面的周到、细致的公共就业服务,大大提升了百姓的满意度。

四是人性化实施就业援助。针对低保困难家庭人员身体状况不好、技能单一、外出就业难的实际问题,每年开发1.2万个适应性就业岗位,牵头组织市直机关各部门共同开展送岗位、送政策、送服务、送文化进社区(村屯)的“一下四送”活动,鼓励和扶持低保困难家庭人员实现就业。对因各种实际困难无法外出就业的困难弱势群体,开展以自家住所为工作场所的手工编织、来料加工、网络商店等多项居家就业服务,增加困难居民家庭收入,就业援助工作也实现了零盲点、多渠道、全覆盖。2009年以来,帮助6.4万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了再就业。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吉林市就业服务局全体职工,立足本职,放眼未来,一步一个脚印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迈进,用实际行动续写着让人民满意的新篇章。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高巍、杨媚)
相关专题
· 2013优秀公务员表彰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