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用“爱心与责任” 铸就救助管理员的光荣

——记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救助管理站科员杨桂花

2013年12月16日15:3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晨曦微露,救助管理站内已见她匆匆的脚步;月上柳梢,办公室里仍有她忙碌的身影。工作中,脏活累活抢着干让人敬佩;生活里,与生活无着人员如同亲人让人感动……

她,就是内蒙古呼和浩特救助管理站一名普通女职工杨桂花。

1991年,22岁的杨桂花从呼和浩特市民政局机关打字员的岗位上调到了呼和浩特救助管理站,成为一名救助管理员(女受助人员生活区值班员)。23年来,一直坚持为前来寻求救助的城市生活无着女性流浪乞讨人员登记、洗澡、打水、送饭、安排就寝……把自己温暖的爱全部献给了这个特殊的困难群体。8000多个日日夜夜,杨桂花用“爱心”诠释了救助管理员的光荣,用“责任”铸就了新时代普通公职人员的辉煌!

一、铺垫“爱”的基石

爱岗敬业赢得尊敬,无私奉献让人感动。杨桂花用自己的爱温暖了一批又一批的无着女性流浪乞讨人员,她的故事反映了救助管理工作的时代变迁。

刚走上救助管理员(女受助人员生活区值班员)的岗位上,24小时的轮班制,满身散发着刺鼻气味的流浪乞讨人员,目光呆滞的智障人员,大喊大叫的精神病人,还有那些肢体残疾的人员、病患等,救助管理站的一切,让杨桂花无所适从,几次想找领导要求调换岗位。然而,她自己知道,救助管理站女职工本来就少,女值班员更是人手紧缺,调换岗位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既然是调来了,就咬着牙坚持干下去。”几经思考,杨桂花决定坚持下去。

几个月过去,随着与受助人员的接触,杨桂花对这些特殊困难人员有了更深的认识,渐渐地从刚开始的害怕、厌烦转变为同情和关爱,内心深处产生了要对这些生活无着人员尽力提供服务和照顾的想法。不仅如此,这种想法在她的实际工作中马上变成了具体行动,这样的行动,一坚持就是23年,杨桂花把自己培养成了“多面手”,一幕幕将受助人员当作亲人照顾的场景,就是她奉献爱心的真实写照。

二、 输送“爱”的多面手

1998年冬天,自治区公安厅解救了1名被拐卖的藏族妇女,送来救助管理站时已怀有身孕。一天,正值杨桂花当班,藏族妇女说自己肚子疼。看到孕妇痛苦的样子,她知道妇女要临盆生产了,赶紧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当时“120”救护车没有医护人员,杨桂花陪着妇女上了车。在车上她既是医护人员又是病人家属,还没到医院,孩子就出生了。杨桂花赶忙脱下自己的棉衣,包住了孩子,并招呼司机把救护车开到距离最近的医院,帮着医护人员将连着脐带的孩子和妇女一起推进了手术室。

这个事情虽然已经过去了15年,对于杨桂花却是历历在目,这是她有生以来最紧张、最害怕的一次。直到把产妇和孩子送进手术室,杨桂花的心还在呯呯地跳。两天后,母子俩被平安地接回救助站,杨桂花又扮演了一个新角色——月嫂,给没有母乳吃的孩子喂奶、洗澡、换尿布,给产妇熬小米粥、煮鸡蛋面,一直照顾了40多天。后来,在护送母子俩返乡时,藏族妇女依依不舍地拉着杨桂花的手说:辛苦你了,等孩子长大了,我一定带着他来看你。

1999年夏天,派出所的民警将1名患有癫痫病的女孩送到救助管理站,杨桂花刚刚把入站手续办理完,女孩病情发作,躺在值班室的床上不停地抽搐。看着这个情况,杨桂花赶紧抓起一根筷子放到她嘴里,以防止女孩咬伤自己的舌头,紧接着掐住女孩的人中穴。大概过了两分钟左右,女孩才醒了过来。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由于缺乏营养,这个女孩一天要犯病好几次,每次犯病,都会从床上掉下来。怕女孩摔伤,杨桂花找来两块木质床板专门给她打了张地铺。考虑到女孩身体有病、虚弱,杨桂花每日三餐为她送水、打饭,并且一口一口地喂饭给她吃。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女孩的身体一天天好起来,犯病的次数少了,性格也开朗了,开始和她谈心,把家庭住址和亲人姓名通通告诉了杨桂花。一个月后,女孩的父亲接到救助管理站的通知后,将她接走。

2000年春天的一天,下着小雨,110巡警送来1名患有精神病的妇女。妇女身上、衣服上沾满了污泥,杨桂花走进女宿舍,想给她洗澡并换洗一下脏衣服,没想到妇女一伸手死死地揪住了她的头发,并且用力撕扯。当时,一缕头发就被揪了下来,当班的同事们听到叫喊声,赶过来将妇女的双臂抱住,杨桂花才脱出身来。

被精神病患者打骂是杨桂花常遇到的事。2001年的夏天,在受助人员宿舍里,两名患有精神病的妇女病情发作打了起来,杨桂花跑进去劝阻,谁知这两名患者突然转过身来一齐扑向她,一个从前面撕烂了她的衣服,并且用手抓破了她的脖子,另一个从后面拳打脚踢。虽然,同事们及时赶来制止了这两名病患对杨桂花的进一步伤害,但是她还是因为受伤住院治疗了一个星期。

三、延续“爱”的奉献

在救助管理站滞留的受助人员中,智障人员和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病人占绝大多数,他们生活起居需要救助管理员亲自照顾。每到杨桂花的当班日,她都要依据这些人患病程度的轻重,有计划地为她们洗澡,换洗衣服和床单被罩。

一位叫李改梅的受助智障妇女,吃饭需要别人喂,大小便也不能自理,不是床上就是裤子里。杨桂花值班时,总是第一个照顾她,渐渐地,李改梅对杨桂花有了一种亲近感和依赖感,只要一见到杨桂花,就嚷着要她喂饭吃。杨桂花对受助人员的真诚关爱,不只是换来了李改梅的信赖,也赢得了其他痴、呆、傻人员对她的亲近。

就在不久前,派出所的民警送来1位患有老年痴呆症,离家走失的老大娘,看到杨桂花给李改梅喂饭吃,涨红着脸对她说:“我想尿又尿不出来,想拉也拉不出来,你能帮帮我吗?”听到老人的求助,杨桂花当即去药店买来了开塞露,扶她爬到床上,给老人肛门里上了药。老人躺着休息了一会儿,杨桂花又扶着她去厕所。做完这一切后,老人感激地对她说:“在家时,每当大便不畅,是我的三儿子给我料理这一切,没想到来了这里,是你这个好心的闺女照顾我,真是谢谢你了!”当老人的儿子来救助站接老人回家时,老人将杨桂花买药为自己治病的事告诉了儿子,小伙子感激地掏出钱来要谢谢杨桂花,被她婉言谢绝了,杨桂花说,“这是我应该做的事。”

“这是我应该做的事”——面对领导的表扬、同事们的夸赞和受助人员家属的感激,杨桂花总是用这句话轻轻地回应。然而,就是这一轻声回应,代表着她那颗为受助人员真诚服务的赤热的爱心。

杨桂花觉得,来到救助管理站的人,有的是自己走失离家,有的是家庭虐待、歧视,有意把包袱推向社会,多数人自己根本无法说清楚家庭地址和亲属姓名,甚至连自己的姓名和年龄也不知道。“他们本来就缺少了爱才流浪社会的,来到救助站我们就得多付出一点爱心才行。”

杨桂花的工资从1个月几十元涨到2005年的1200多元,去年参照公务员标准涨到4000多元。然而,她却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爱岗敬业。她温柔善良的品行也得益于家庭环境的熏陶。出生在军人家庭杨桂花,她的母亲一辈子都在精神康复医院工作,是一位多次受到过表彰的先进工作者。她的丈夫也在救助管理站工作,负责流浪乞讨人员的医疗护理。两口子在家做点啥好吃的、不用的电脑和书本都送到救助管理站来。

在呼和浩特市救助管理站里,经常可以看到杨桂花给流浪者梳头、剪指甲,就像对待家里的人一样,如果一次两次可能是作秀,可她是几十年如一日,很不简单。在杨桂花的带动下,很多新来的年轻工作者也都能忍得下这份工作的不易。

杨桂花虽然做的都是零七八碎的小事,但她身上体现的却是一种无私的大爱。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杨桂花却不是亲人胜亲人,她的事迹也代表了救助站很多工作人员的精神境界。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工作者走上这个岗位,杨桂花的爱又增添着更深更广的内涵。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砾;绿叶如云,寻不见完全相同的一对叶片。未来,杨桂花仍将一如既往地将爱洒播到救助管理站每一个救助人员的心田,用“爱”铸就着普通公职人员的光荣!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高巍、杨媚)
相关专题
· 2013优秀公务员表彰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