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领导干部当好“伯乐”的四个必备要素

李文华

2013年11月20日09:1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在古代,伯乐是一个很会识别千里马的高人。不过,自古以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推动社会进步的需要看,要做到选贤任能,任何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都离不开伯乐,而当好伯乐又是很不容易的。党的十八大重申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就亟需各级党组织汇聚各类人才,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当好慧眼识人的伯乐,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和群众推荐伯乐、支持伯乐。领导干部如何才能当好伯乐呢?我认为,领导干部必须具备以下四个“伯乐要素”。

首先,要有识才的眼光。实践证明,不会识才的领导干部不配做伯乐。楚汉争霸期间,当韩信在受“胯下之辱”时,有谁会想到他能成为后来击败楚霸王项羽的主力军统帅呢?在让韩信受“胯下之辱”的屠夫眼中,韩信不过是个胆小如鼠的普通百姓。当韩信在项羽帐前做执戟郎时,项羽会想到自己日后将陷入韩信布下的“十面埋伏”之中而自刎乌江边吗?而赦免韩信死罪的夏侯婴却对这个年轻人刮目相看,认定他是个难得的人才,这才有了后来“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领导干部识才是要有眼光的,否则,就会像唐僧一样“肉眼凡胎”,将大好的人才忽视和埋没掉。另外,“眼光”应该是发展的、动态的。“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一个资质不高的人经过自身的不懈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由量变到质变、成为一个出色人才的。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人,是形而上学的表现。

其次,要有育才的方法。很多人在上中学时都学过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名叫仲永的“神童”,天生才华出众,五岁便可指物作诗,因后天自己不再努力学习并被父亲当作赚钱工具而沦落成一个凡夫俗子的故事。相反的例证是东汉时期的开国功臣、著名军事家马援。马援在少年时学习成绩不好,他的老师采用“激将法”,经常将学习好的同学与他进行对比,激励他发奋读书;他的哥哥则采用“鼓励法”,鼓励他用功读书、胸怀大志。马援也不负老师和哥哥的期望,努力学习、勤于思考,终于成长为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这两个故事说明,人的知识和才能绝不可以单纯地依靠天资,后天的正确教育和刻苦学习、实践锻炼才是决定性因素。显然,领导干部注重、加强对人才的管育,是当好现代伯乐的必备素质。对选中的人才特别是年轻人才,既不能放手不管,也不能拔苗助长,要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将其培育成能够持续创造出好成绩的“千里马”。

再次,要有用才的精准。“千里马”选出来了,人才培养成熟了,下一步的关键是用好人才。“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把人才放错了位置,也可能使其变成庸才。刘邦用韩信做“三军统帅”,“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终得天下;赵孝成王用赵括为将,错用一人,败绩连连。作为领导干部,对人才要用当其时、用当其位。也就是说,要把最合适的人才在最合适的时间用在最适合的位置上。人才的使用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如果用晚了,可能导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用早了,个人虽有激情,但缺少历练,最终也将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和事业的发展。要让人才在黄金期内充分施展才华,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聪明才智。要从工作需要出发,做到人岗相适,将其放在最佳的位置上发挥专长、释放潜能。

最后,要有容才的胸怀。有能力的人往往个性也比较鲜明。要当好伯乐,还要有容人之量。当年,毛泽东手下名将云集,像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粟裕等一大批名将,哪个不是性格鲜明、特点突出、能力出众?!如果没有容人之量,又如何能将他们团结在一起,拧成一股绳,共同夺取革命的最终胜利呢?所以,对于人才,领导干部一定要有“宰相肚量”,“勿以一恶忘其善,勿以小瑕掩其功”。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才身上突出的个性,往往是其过人才识和独到见解的来源。领导干部要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将各类人才凝聚在一起,才能不断开创党的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作者系中共黑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黑龙江《党的生活》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高巍、杨媚)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