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冷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特点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

黄宗良

2013年11月12日09:5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社会主义在世界将始终站得住。”[1]这是邓小平在苏东剧变时就作出的判断,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世界社会主义的重大历史意义。冷战后20年来的历史发展证明,邓小平这一论断是很中肯和正确的。

冷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转折时期

苏东剧变发生后,对当时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总的态势和特点,有过三种说法——“失败论”(即社会主义在世界已经失败了,历史“终结”了)、低潮论和转折论。“失败论”者现在改口了,不去说它。“低潮论”自有其道理:15个社会主义国家只剩下5个,共产党人总数(中国除外)从4400万减少到1995年的1100万人,但只提“低潮”看来不能全面地、本质地揭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态势和特征。笔者一直认为,用“转折论”的说法来概括冷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总的态势和特点比较合适。

转折就是在全球化的条件下,在苏东剧变之后,世界各国社会主义政党在总结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中,摆脱苏共模式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寻求更符合时代的特点、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和模式。世界社会主义在“剧变”中遭到严重的挫折和失败,但不能看成全是消极的。用“转折”来表述,更客观一些,更中性一些,更能反映“坏事变好事”的积极面。

这个转折时期总的倾向是右移,具体表现是:

第一,原苏东地区执政的共产党,有的“社会民主党化”了,有的仍坚持共产党的称谓,对党的传统有继承,也有“抛弃”。俄共被视为“半社会主义党化”,由原苏共的一元主义转向多元主义,承认多党制、多种经济成分、思想多元、多种斗争方式。中东欧一些保留共产党名称的,他们反对全面否定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过去,又放弃了“无产阶级先锋队”、“无产阶级专政”、公有制、计划经济的提法,一般地提“民主”、“自由”、“人道”、“人权”的口号。

第二,西方国家社会主义政党包括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西方共产党也分两种情况,一部分转向社会民主党,另一部分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党的名称和党的性质,但一般不再提马列指导、武装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不再提民主集中制和国际主义。西方的社会民主党也对其政策和传统进行革新,英国工党提出第三条道路即为典型代表。它在传统的社会福利国家和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之间走“第三条道路”,既反对传统左派过多地依赖国家干预,又反对自由主义的否定国家的作用。这实际上是由传统的民主社会主义向自由主义靠拢。

综上所述,不论是俄罗斯和中东欧,还是西欧,社会主义运动总的趋向是“右倾化”。对此如何评价?我们不能用“左”比“右”好的眼光来评判。如果原来过“左”,那么往右走就难以避免;同时也要估计到,在历史急剧转弯的时候,也时常会发生矫枉过正,走过了头的情况。不管什么情况,都用不着急于下结论,要在历史的发展中进一步观察。

第三,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顶住了剧变的风潮,在改革开放中发生和正在发生社会主义模式的转换,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模式的转换”,以中国最为典型。笔者曾用“一个主义、两种模式”概括改革开放前后两个阶段的同与异。一方面,毛泽东和邓小平主张的、实行的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结合,是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但二者确属于不同的社会主义模式。这种模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常常是以巩固权力为活动中心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单一的公有制,到主张并实行包括私营经济在内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到全方位对外开放,同世界经济接轨;从平均主义大锅饭,到主张并实行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承认差别;从在上层建筑“对资产阶级实行全面专政”,到真正主张并实行吸取外国优秀文明成果,不仅当资本主义的对立面,而且要当其“后继者”;从民主严重不足甚至遭到破坏、法制极不健全,到建设社会主义的民主法治国家等等。越南等国家革新开放与中国存在不同程度的各种差别,原封不动的已不存在了。自然,即使是中国,改革开放也将是一个历史过程。但是,社会主义发展新的历史时期毕竟已经开始,其取得的历史成就是举世公认的。它是冷战后人类文明的历史性成果。

规定中国共产党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立场、策略的两大理念

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运动采取什么立场和策略,同国外社会主义政党建立何种关系,是一个影响全局的问题。改革开放开始后,中共便认真深入地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对理论和政策作了重大的调整和变更,形成了两大理念。

第一个理念是要尊重和维护各国人民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中共十二大(1982年)报告中,明确提出各国革命“只能是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结果”。这样十分清楚地修改了把各国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看成是统一的、国际的革命运动的观点,反对输出革命,主张各国革命政党根据本国的情况和条件,独立自主地探索和制定自己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选择和确定本国革命建设和发展的道路,决定对国际事务的立场和主张。中共十三大(1987年)进一步把独立自主,完全平等,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确定为党同国外政党党际关系的四项原则。党际关系四项原则同国家关系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统一起来,其一致性使得社会主义国家在处理国际关系时更为自如,更加得心应手。

尊重和维护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不仅仅是一种政策、策略,不仅仅是一种价值观,而且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它之所以正确,是因为客观上世界文明是多样的,发展道路是多样的。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只有该国革命政党、睿智的有作为的政治家和人民群众最有条件、最有可能作出正确的选择。把自己当成救世主,打着“国际主义”或输出民主价值观的旗号,把一国的发展模式强加于别国,掩盖的是民族利己主义、新殖民主义的野心,给别国人民带来的只是历史性的灾难。中国共产党人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理念,解释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

第二个理念是中国坚持不渝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坚持同一切国家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友好合作,互利共赢。这是一条符合和平、发展与合作的时代特点、深得人心的道路。

走和平发展道路必然碰到两个两难选择:

一是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道路和方向,又要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倒退是没有出路的。二者有矛盾吗?当然,其中包含着中外关系、中西关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都是需要在改革开放中不断解决、不断明确的问题。

各个国家,不管什么制度,在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中,都离不开“两张票子”:钞票和选票。笔者用“钞票”来代表市场经济。搞市场经济,如何避免无政府状况、恶性竞争、欺诈行为,能不能避免两极分化?在这方面,中国受到西方新自由主义影响不小,是否有人把自由主义市场经济视为市场经济的正宗和样本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概念能不能成立?社会主义(应表述为传统的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能不能结合?怎样结合?宏观调控与指令性的计划有没有区别?怎样区别?都是问题。

“选票”说的是在民主政治中选举民主应该处于什么地位?选举民主是绕不开的问题。选票不能迷信,它不能解决一切政治问题,但无疑它是所有民主形式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使选举民主流于形式去讲政治民主是不可思议的,但它不是唯一的民主形式。政治常常是摆平、整合各方利益的艺术,是妥协的艺术,是讨价还价的艺术。于是民主协商就很重要,但不能放在首位。自然,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常常是交替使用、互相配合的。

二是既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又要毫不动摇地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硬实力还是决定性的。为此,备战不可能松懈。武备足而天下安。当今世界,虽说和平、发展、合作是时代主流,可是不少大国,实际上还在搞“军备竞赛”。

国际上有一些人,老在嚷嚷“中国威胁”,实际上是因为中国在迅速发展,他们心里不平衡,他们想维持原来中国处于明显弱势的那种“平衡”。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中国必须有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相匹配的军事力量。2011年,中国军费开支占GDP的1.28%,美国军费开支占GDP的4.8%,而世界主要国家平均为2%,中国还达不到平均水平。2011年美国军费为7390亿美元,2013年中国军费预算为7200亿人民币。以此比较,中国军费支出仅占美国的六分之一,哪儿来的“军事威胁”?

从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中国一再表明不搞霸权主义,不当超级大国。为了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习近平提出强军方针,强调军队要能打仗,打胜仗。军委副主席许其亮在十八大前提出,我国不好战,不忘战,不惧战。“三不”很好地表达了中国对“打仗”的观点。中国一位军队高级将领说得好,打仗对国家来说是“最后选项”,非到万不得已,是不会打的,我们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不是作秀,是真心实意的,但还有一句话,打仗对军队来说是“唯一选项”。笔者想就军队的职责来说,军队当然要时刻准备打仗,这也不是说军队天天喊要求打仗。军队的政治任务也是要以保证中国的战略机遇期不受影响为最大的目标。[2]美国日本就是怕我们赶上来,千方百计要遏制中国的发展,我们不能上当。

国家核心利益,现在比较突出的是领土问题。一是钓鱼岛问题。钓鱼岛自古是中国领土,这涉及中国的核心利益,中国不可能退让。中日是否必有一战?不好肯定也不宜否定。军力对比如何?日本一些人别有用心在唱衰中国。他们有一点是应该明白的,中国早已不是120年前的中国了。

二是南海诸岛问题。整个南海岛礁,多国占领的形势固化已成僵局。争议最大的是南沙群岛,五国六方(中、越、菲、马来西亚、文莱和中国台湾)中越南占的最多。中国在南海领域既要维权,又要维稳。因为中国所需的半数以上的石油和铁矿石需要进口,其中多数要通过南海航道。

三是中印边界问题。1700公里的边界争议地区总面积12万多平方公里,印度占中国领土相当于浙江省的面积,一时也难以解决。

既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又要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要有一个处理好同周边国家关系的战略。以笔者之见,必须巩固和进一步发展同俄罗斯以及中亚诸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缓和南边(南海、印度)关系;高度警惕、并随时准备应对日本右翼势力的错误行径。

中美关系如何处理关系到全局问题。中美必须建立互信关系,作为政策、策略是没有疑问的。说原来是“互疑”就要斟酌了。实际上,中国在一些问题上对美有疑虑、有戒心是有根据的,但美国对中国的“疑”,有的是故意“找茬”。美国对中国是否有“西化”和“分化”的计谋?只有根据事实说话,看看美国人在苏联解体时期的行径便一目了然。中美关系实际存在两重关系,一是国家关系,二是意识形态问题。中国不能不保持清醒头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世界历史意义

中国社会主义不倒,决定性的是国内事情要做好。当年勃列日涅夫宣称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同苏联利益相关,他们都要管。就军力而言,他也不是说大话,但就在他讲这些话的时候,党心、军心、民心已在涣散。没有一种精神、没有灵魂,心不齐,综合国力就要大打折扣。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举世公认,不必置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大有希望,大有作为的。中共十八大提出要全党坚定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的“三个自信”。自信从何而来?来自事实,来自经验,来自对于“中国模式”(“模式”未必就是很成型、很成熟的东西,它无非是说一种路子,一种类型,说“模式”未必就是要人家来模仿)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历史意义的理性认识。

在对外关系上,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这在人类历史上、在当今的世界上是独树一帜的。历史上大国的崛起靠的是什么?殖民主义、海盗行为、战争赔款等等野蛮手段或以“文明”为遮羞布的巧取豪夺。中国和平发展道路说的、做的就是合作双赢,不以邻为壑,与人家当好邻居、好伙伴、好兄弟。坚持这条道路,将是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其历史意义怎么估计也不过高。

在经济制度和经济运动机制上,中国既不搞单一的公有制,也不搞私有化,而是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既不信苏联说的“计划万能”,也不信西方新自由主义的“市场万能”,而是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发挥“看得见的手”的宏观调控;既抛弃禁欲主义、苦行僧主义,又警惕消费主义,反对享乐主义;既对外开放,同世界经济全面接轨,又坚持从自己国情出发,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在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上,中国既不是苏联式的一党制,也不是西方的多党议会民主制和三权分立的权力运行机制,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它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既讲权力的监督、制约,又讲各种权力之间的协调。我们努力探索健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国不搞斯大林那一套文化专制主义(以个人崇拜为思想基础,以书报检查制度为主要方式),也不搞西方的自由放任主义、所谓的“新闻自由”。中国倡导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既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又自觉抵制有毒有害的低俗的思想文化。我们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其方针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弘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借鉴国外文明的积极成果。这一方针是一贯的,是很正确的。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应该以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为根基方面下大力气。我们有伟大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粹(仁、义、礼、智、信,和、中、衡、度)为底蕴,我们将以大家的风范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中国的道路、“中国模式”的产生绝非偶然,它不仅是中国自鸦片战争以后170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90多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60多年历史的选择、人民选择的结果,也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为中国对人类做出更大贡献提供的历史机遇和提出的历史任务。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失败了,西方新自由主义危机迭起,人类社会的发展往何处去?中国共产党人有条件交出较好的答卷。

这当然不是说我们可以宣布“最后的胜利”,也不是说我们的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而是说,我们要十分尊重我们伟大的实践,十分珍惜在这个实践中不断产生的丰富的经验和逐渐明朗的路子。毛泽东在半个多世纪以前曾经无限感慨地说,中国应该对人类有更大的贡献。而这种贡献,在过去一个长时期内,则是太少了。这使我们感到惭愧。[3]我们现在所做的事业,正是孙中山、毛泽东等中国的历史伟人、一切仁人志士的嘱托。

坚定“三个自信”、

不能忽视“四大考验”

和我们面临的“四大危险”

中国的改革和社会发展处于历史的关键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不会是一蹴而就的。我们的路子仍将有一个一个的沟沟坎坎,艰难曲折不可避免。十八大警示的“四大考验”: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我们党面临着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这“四大危险”尤以消极腐败而导致的脱离群众的危险为最主要。

最突出的问题是两个不协调,重一点说就是两个“失衡”:自然生态的失衡和社会政治生态的失衡。后者的原因是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和少数官员的腐败。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且在拉大的趋势使中国社会主义性质受到严重挑战;没有有力遏制腐败的蔓延使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遭受质疑。每年十四五万党员干部违纪违法使执政党和政府声誉大受损伤。反腐倡廉,转变党风,是维护和巩固中共执政基础、执政地位,从而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艰难的历史任务。

中共十八大前的十年,正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十年,市场经济来势甚猛,既得利益者政治经济资源十分雄厚,贫富差距拉大的趋势、官员腐败的势头,未能得到根本遏制。

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其言其行,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以如此简洁的言语表达了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一致,是前所未有的。“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一言抓住反腐败问题的关键在于权力之制约和监督。

如何破解利益格局的固化?李克强总理说,要在增量上做文章,在利益的预期上做调整,对存量做优化,以便减少阻力,凝聚共识。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思路,看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的“八项规定”,不仅仅是抓作风问题。以笔者之见,由表及里,必将深入到制度、体质。从几个月来的实践看,抓这么一个普遍性、全局性的问题,中央不仅是一步一个脚印,而且是“踏石留印”;不仅仅是抓得很紧,而且是“抓铁有痕”。民众担心的不正是“一阵风”似的作表面文章吗?现在看到,中央整治党风、政风,及至体制深处,是铁了心了。

当前正在开展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教育实践活动,更是抓到根本处,抓到要害处。何以见得?因为群众观点是党的根本观点,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因为只有这么抓,才有希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否则党同人民群众建立的紧密联系这一最大的政治优势就会丧失,脱离群众这一最大危险就无法排除。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此说不是危言耸听。“中国奇迹”是怎么发生的?从华国锋、叶剑英等下决心粉碎“四人帮”,到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决定废止人民公社制度、实行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到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改革开放的开启,以及此后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决策和举措,都生动地反映了中共是如何从广大人民群众中吸取改革的勇气、决心、智慧和力量,确实是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愿望和切身利益、根本利益。“中国奇迹”的出现,奥秘也就在这里。

那么,为什么又出现了不符合为民务实清廉的“四风”等种种腐败问题呢?症结也在党的群众路线没得到切实的贯彻和落实。为什么那么多干部摔了跤,甚至掉入泥潭?重要的原因是不少干部脱离“地气”的滋养,中央一再强调的选任的干部要“群众公认”的原则还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为什么出现那么多的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沽名钓誉的“政绩工程”?没有民主决策,怎么遏制权力没有受到监督的少数掌权者贪图名利、弄虚作假的冲动呢?为什么中国“三公消费”长期居高难降?因“公仆”如何支配公款公物,“主人”们几乎无从知晓,财务不公开、不透明,监督从何谈起?没有监督,廉政从何而来?所以,此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极为重要。现在需要防止的是表面化、走过场。怎样守护好党的“生命线”?执政党与革命党有所不同。要从政治制度上去保证群众路线的贯彻落实。因为我们的政治制度的设计和建立本身就体现着紧密的党群关系、体现着人民当家做主。在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的政治制度。党领导人民当家做主,首先就是要“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各级人大正是保证人民依法行使各项民主权利的最关键、最权威的机关,正是使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起来的制度保证。健全和完善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正是最好地贯彻落实群众路线这一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我们的“三个自信”,必须建立在这个根本点上。继续健全和完善中国人民代表大会等政治制度,不仅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上,也是在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上任重道远的伟大的历史任务。

(作者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当代世界》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高巍、杨媚)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