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大学生村官工作要处理好五个关系

江苏省大学生村官研究所副所长 李义良

2013年11月04日17:10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我国社会经济正在进入纵深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大学生村官作为有思想、有见识、有活力、有技能的现代人才资源,正成为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骨干力量。要用好这支力量,仍有很多工作要做,当前,笔者认为处理好以下五个关系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深入开展很有必要。

处理好学校教育与

农村需求的关系

为更好地选聘优秀大学生到农村任职,有必要对各地现行的大学生村官政策进行适当调整。这种调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将大学生村官选聘报名阶段从现在的大学毕业阶段向前推移到大学二年级或者大学三年级,实施大学生村官双学位项目,第二学位可为涉农专业或村社管理专业,完成了第二学位的课程并通过考试,可以授予相应学位。建议第二学位的学费由国家予以免除,但要规定参加该项目的学生必须在农村服务若干年。对于参加了该项目的学生,在课程设计和日常调研方面可以有意识增加相关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学和培训,并利用寒暑假从事村官见习。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学非所用问题,同时可以培养出一批文化素质高、了解农村的后备干部。根据这一计划,国家拿出相应的财政支持,将为我国农村发展培养出学有所长、学有所用的优秀大学生村官。

二是对选聘出来的准大学生村官,其毕业实习或设计环节可以在农村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村镇进行,根据农村的产业发展状况或上一任大学生村官的创业情况开展创业项目设计或难题攻关,毕业前夕,相关部门进行项目评审,根据项目情况进行一定的资助。这样,就能让一些大学生村官带着项目、资金走进农村,为下得去创造条件。

三是对任职期满的大学生村官,高校要在其继续学习深造方面提供便利条件,可以开设相关涉农或管理等专业硕士学位班。毕业后,如果想继续回到农村工作,可以为其创造条件让他留下来,如果不想回农村工作,可以自主择业。这样做有利于大学生村官的有序流动和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处理好“流得动”与

“留得下”的关系

大学生村官既要“流得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各行各业的接班人,又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让一部分人能够“留得下”,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实持续的推动力量。在“流得动”问题上,要处理好一元趋向与多元导向的关系,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含义。

一要细化从大学生村官中定向招录公务员等相关政策。从大学生村官中定向招录公务员时,要竞争择优、好中选优,在工作业绩和考核结果方面设置一定的门槛,处理好考试与考察、笔试与面试、成绩与业绩的关系,加大工作业绩和考核结果所占的比重,强化大学生村官的实干导向,让大学生村官普遍认识到,公务员不完全是考出来的,而主要是干出来的、比出来的。

二要重点建立“扎根”机制。在关注“流得动”问题的同时,当前更多的是需要把着眼点放在“留得下”上。农村,既是大学生村官实习、成长的课堂,更是施展才能、克服贫困落后的主战场。因此,建立完善长效机制,重点在于建立扎根生长机制,研究空降的大学生村官如何着陆,如何融入,如何扎根。要加强落后地区农村的软硬件建设,为大学生村官继续留在农村建功立业搭建平台。

三要探讨大学生村官任职期满后的横向流动。由于在选聘时一般不限户籍,目前很多大学生村官是在异地工作,任职期满后要考虑成家立业等现实问题,可以通过出台相关政策,运用市场机制,实行双向选择,引导大学生村官向原籍流动,或者向社区、发达地区农村流动。流向发达地区农村的可以采取联手共建模式帮助曾任职的欠发达村,从而实现村官系统内的横向流动与内循环,避免流入到农村和基层的人才又很快流失。

处理好分类培养与

多元发展的关系

分类培养是大学生村官管理部门在综合大学生村官性格特质、专业特长和社会实践经历等方面的基础上,依据“适应需求,科学定位,因材施教”的原则,把大学生村官划分为“基层干部型”、“创业富民型”和“培养提高型”等不同类型的一种培养模式。要制定大学生村官培养规划,力争到“十二五”末期,县级、乡镇、村(社)要有一部分大学生村官成为骨干。调查显示,在评价自己是否适合创业时,有70.5%的人认为适合,26.3%的人认为不太合适,3.2%的人认为不合适,因此做好分类培养尤为必要。

一是把那些职业感觉良好、村务工作能力强、愿意长期扎根基层的大学生村官归入“基层干部型”。实施“青蓝工程”,充分发挥“双强”型村支部书记的“传帮带”作用,侧重安排一些急、难、险、重的工作任务帮助提高大学生村官解决基层矛盾、驾驭复杂局面、推动经济发展的能力,使其快速成长为农村工作的多面手和行家里手。利用村两委换届或乡镇党委、政府换届契机,把熟悉农村基层情况、工作方法灵活的大学生村官调整到村两委正职岗位或乡镇领导班子里面锻炼使用,让他们大展拳脚,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领头雁”作用。

二是把市场信息灵通、经营头脑灵活、管理经验丰富、有自主创业项目的大学生村官归类为“创业致富型”。成立大学生村官创业指导中心和创业发展研究中心,重点举办SYB创业培训班和经营管理知识培训班,加强与农林、水利、扶贫、交通和金融等部门协调,在优惠政策、项目资金、技术支撑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合力提升其创业项目质态和层次,逐步实现项目向社会化的转变,引领带动更多的群众融入到创业大潮中来。

三是把不适应农村环境、进入基层工作状态慢、有继续深造学习意向的大学生村官归类为“培养提高型”。在实行“三级帮带”指导开展工作的同时,帮助解决生活难题,鼓励其继续学习深造。主动与教育部门及高校联系,举办针对大学生村官的学历学位研修班,推荐部分成绩优异的大学生村官进入高校继续深造。开设工商管理、农业推广、公共管理等硕士冲刺班,邀请相关专业学者授课,免费为大学生村官提供相关指导,鼓励其参与竞争以实现更高的发展。

处理好上级考核与

群众评价的关系

大学生村官的管理考核是大学生村官的关键环节,做得好就能发挥“指挥棒”和“风向标”的作用,做得不好,就会挫伤一部分人的积极性,甚至适得其反。

在对大学生村官的考核中,要坚持大学生村官对上级负责和对群众负责结合起来,既要接受乡镇和村里的领导、指导和管理,完成镇村领导交给的事务,又要考虑群众的需求,对群众负责,搞好群众需要的服务。要处理好为村干部服务和为村民服务的关系,开始作为助理角色,既要协助书记、主任做好日常工作,摆平心态,从小事做起,又要着眼于宏观全局,以群众的需要为基础,为农民做实事、干好事。

大学生村官具有明显的基层导向,在考核上也应指向基层,干得怎样,如何评定考核等次,起决定作用的,应该不是县级组织部门或乡镇党委政府,而是基层广大的村干部、党员、农民群众。有些地方在考核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时,采取公开述职的办法,让村民、村干部、党员全程参与,测评打分,就能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当然,考评应坚持省市指导、县级部署监督、乡镇组织实施,重点看工作实绩,看当地村干部、党员和村民的评价。

确立考核的基层和群众导向,也是避免乡镇凭借手中的管理考核权而截留或借调大学生村官的一条有效途径。

处理好组织推动与

市场推动的关系

从目前看,大学生到村任职,推动主体是党委政府,推动力量是党委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而作为能够调节人才流动的市场机制则相对缺位。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现况看,有些地方尚不完全具备接纳大学生就业的环境支撑。因此,国家在大学生村官战略实施的初期阶段,有必要采取行政推动的办法。而发达地区的农村,已经基本具备了接纳大学生干事创业的条件,可以加强引导,减少政府的干预,通过市场运作、双向选择的方式配置大学生村官资源,形成由市场因素主导的自主流动机制。

一方面,把管理重心下移,着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事实上,近年来,在长三角一些发达地区,本地自主选聘已比较普遍,一些行政村也已经开始自主选聘村官,并且取得了明显效果。在今后一段时间,欠发达地区仍然需要政府的强力推动,在发达地区,则可以加强农村承接大学生的载体建设,通过村两委聘任、村办企业招聘、吸引大学生建立社会服务组织等多种方式,让市场机制发挥更大的作用,党委政府主要是从宏观上进行引导和管理。

另一方面,发挥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发展与治理中的整合作用。针对其非官非民的尴尬,有人建议赋予大学生村官以准公务员的身份,甚至有人提议给予正式的编制和名分,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如果将大学生村官纳入正式的编制来管理,就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将我们国家的行政管理层级延伸到村一级,这不但会导致行政管理系统更加肿胀,而且也从根本上抛弃了村民自治原则。事实上,大学生村官这个角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纽带,它连结着党委政府和群众,城市和乡村,高校和农村,群众与群众,能够将“三农”的多种发展要素连结起来,在农村发展与治理中发挥整合作用。

《今日浙江》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高巍、杨媚)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