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改作风必须答好“四道题”

饶文波

2013年09月23日16:4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西柏坡“寻根”,就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直接听取群众意见,强调重温“两个务必”的历史意义,并提醒全党,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要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就要靠头脑清醒,靠保持“两个务必”。总书记的要求警醒我们,改作风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地答好“四道题”,才能以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第一题:改作风需要“再赶考”。详于往事,而知成败之由;察其离合,而知强弱之数。“赶考”,是我们党接受执政考验的形象说法。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在著名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向全党发出了“两个务必”的号召,要求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意味深长的告诫,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上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胜利了的执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也包含着对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深刻认识。始终做到“两个务必”,是共产党人得民心、得天下的重要法宝。当年,美国记者斯诺到延安采访,看到毛泽东住着简陋的窑洞,周恩来睡的是土炕,彭德怀穿着用缴获的降落伞改制的背心,林伯渠的耳朵上用线绳系着断了腿的眼镜,从中发现一种伟大的力量。他把这种力量叫做“东方魔力”,并断言这是“兴国之光”。正是这种精神和力量,支撑着党度过那些艰难困苦的岁月,从“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由最初的十几个人,成长为拥有8500多万党员、领导13亿多人口、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但执政的考验,有时比枪林弹雨的考验更为严峻和复杂。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清醒预见的,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刘青山、张子善贪污腐败案,就是典型的例证。时至今日,那种“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在一部分党员干部中仍然存在,成为我们党的“赶考”路上真正的“敌人”。今天,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改革进入攻坚区和深水区,许多矛盾和问题“压缩式”出现,各种利益诉求、价值取向分化多元,党面临的各种考验和危险,比过去更为严峻、更为复杂。“赶考”路上,尤需坚持和发扬我党的优良传统,为前行注入强大精神力量。一位古罗马诗人总结历史兴废,沉痛述说:“骄奢淫逸较之于武装入侵,更能置人于死地;它如同梦魇,笼罩着整个城邦,在替我们所降服的各国报仇雪耻。”古今中外,成于慎而败于骄、成于逆而败于顺者比比皆是。我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职能和使命决定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贪图安逸,沉湎享乐。“赶考”远未结束,“考试”仍在继续。过去考好不等于现在能考好,一次考好不等于永远能考好。只有时刻牢记“两个务必”,艰苦奋斗,淡泊明志,崇俭戒奢,照镜正冠,才能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

第二题:改作风不怕露“尾巴”。早在延安整风时期,邓小平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整风主要靠自己下功夫;不肯露出“尾巴”的人,是绝对整不好的。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应主动把自己摆进去,立足于自己教育自己、自己解决问题。时下,有些人说起作风之弊、思想之垢,往往滔滔不绝。然而,如果追究“四风”问题的根源,好像自己从不沾边,摆出一副事不关己、冷眼旁观的姿态。像这样“批评别人是行家,自我批评变哑巴”“手电筒照人不照己”的现象,并非少见。思想家伏尔泰曾经如此感慨:“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所谓“风”,就有一定的群体性。著名作家易卜生说,“每个人对于他所属的社会都负有责任,那个社会的弊病他也有一份。”每名党员都应扪心自问:形式主义害死人,你是否也有过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猫腻?官僚主义要不得,你是否也有过颐指气使、高人一等的举动?享乐主义危害大,你是否也有过灯红酒绿、及时行乐的想法?奢靡之风要坏事,你是否也有过管不住嘴、管不住腿的时候?法国文学家雨果说过:“尽可能少犯错误,这是做人的准则;不犯错误,那是天使的梦想。”敢于暴露自己的“尾巴”,意味着勇于正视问题,敢于承担责任。俗话说,“捂着疮疤肿难消”。如果面对问题或设法隐匿,或推卸责任,或置之不理,只能使小病拖大、病入膏肓,最终无药可治。1954年底,周恩来在外交部给全体干部作报告时曾说:“一个领导者应该永远赤裸裸地站在群众面前。”敢于暴露自己的“尾巴”,就应在群众面前“透明”地呈现自己,把缺点和错误毫无保留地袒露出来。周恩来还说过,“领导威信不是从掩饰错误中而是从改正错误中提高起来的”“只有那种要虚荣爱面子的人才会怕揭发错误呢!”有人提议周恩来把自己的一生写成一本书,他说:“如果我写书,我就写我一生的错误。”“这可不是卢梭的《忏悔录》,而是要让活着的人都能从我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党员干部不但要有批评的精神,敢管他人“瓦上霜”,还要有自我批评的精神,各人自扫“门前雪”,做到揭短不怕痛、亮短不怕丑、治短不怕难,敢于把自己的“尾巴”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

第三题:改作风提倡“少拍掌”。“少拍掌”是七届二中全会上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作出的六项规定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再访西柏坡时,在西柏坡纪念馆内的展板前驻足,对照当年的规定说,“少拍掌,我们也提倡”。拍掌,是生活中再寻常不过的一件事。精彩的演出、激动人心的比赛,都会激起观众情不自禁的掌声。这样的掌声,起于内心深处,出于自觉自愿,是肯定、是激励,也是礼节和尊重。掌声贵在适时、恰好。即便是发自内心的掌声,也不是越多越好。与“少拍掌”的规定相比,有的人对拍巴掌情有独钟、兴味盎然,不分时间、场合乱拍掌,有的本来是要监督审议的工作报告、领导述职等,也要鼓之以掌,使本来正常的鼓掌演变成一种庸俗的行为。掌声表情达意、反映心声。鼓掌的权力应该属于听众、属于观众。要不要鼓掌,什么时候鼓掌,应该由台下决定,自发进行。只有这种掌声,才能真正体现民意,反映百姓心声。要求鼓掌、“掌不由衷”,不但是不严肃的,也是对听众和观众的不尊重。刻意组织鼓掌,貌似对讲话重视,实则是官僚主义、特权思想作祟。事实上,开会不鼓掌、少鼓掌,并不等于讲话、报告不重要。那些被迫的鼓掌、应景的掌声,只会惹人生厌,助长形式主义、吹嘘捧场的歪风。一个清醒的领导者,不仅看淡掌声,而且把掌声当作鞭策和鼓励。从战争年代的生死存亡,到白手创业的筚路蓝缕,再到改革开放的稳步推进,我们党带领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赢得由衷的赞誉。但在掌声面前,我们党更多的是看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不自满、不懈怠,以如临深渊的戒惧、如履薄冰的谨慎做好各项工作,而不是陶醉在掌声中、停滞在赞誉里。困难的时候容易头脑清醒,顺利的时候容易骄傲自满。掌声听惯了,就会听不进意见、容不下批评;喝彩的声音听多了,就会飘飘然、昏昏然,不明就里、不知所以。不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实中,被巴掌拍垮台、拍晕乎的王朝和个人并非个别。“少拍掌”,体现的是可贵的忧患、难得的清醒。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提倡“少拍掌”,就是要多看问题,少讲成绩,正确认识自己,谨慎做好工作。少拍掌,声不断;多拍掌,会断线。这就是生活中的辩证法。

第四题:改作风没有“完成时”。改作风有两种改法,一种是被动改,一种是主动抓。态度不同,效果迥异。深入持久抓作风,必须变被动改为主动抓,这样才能保证作风建设取得长效。转变作风没有“酝酿期”,只有进行时。改作风虽然取得成效,但成绩只是初步的,“考验期”还在后头。不论是思想认识的深度,还是贯彻落实的力度,与上级要求、群众期盼,都有较大差距。一些单位还停留在“要我改”的层面,没有真正树立起“我要抓”的主动意识。思想决定行动,态度决定方法。有什么样的思想方法,就会有什么样的工作状态。是“被动改”还是“主动抓”,决定着作风建设的效果和质量。只有树立“主动抓”的意识,才能时刻盯着问题,敢于向自身开刀。如果抱着被动应付的思想,抓作风必然停留在表面,深不下去、实不起来。爱因斯坦说过:“我不能容忍这样的科学家,他拿出一块木板来,寻找最薄的地方,然后在容易钻透的地方钻许多孔。”“有人喜欢钻薄的,而我喜欢钻厚的。”改作风,也需要发扬这种“找厚的地方钻孔”的精神。现在有一种现象,一强调解决问题,很快有成绩出来:这个单位解决了多少问题,那个单位解决了多少难题。但细究则发现,有的问题是过去就应该解决的,有的只不过是打个电话或口头指示就能办的,而一些急难之事则被轻轻回避过去了。事情有难易,办理有先后。但先钻薄的,不能忽视和回避厚的。前一阶段,改作风取得显著成效,一些明显的不足得到改进,易改的问题基本解决。现在,改作风到了不进则退的关键期、破解难题的攻坚期。应该看到,作风问题上,还有不少“不容易钻透”的地方。如果坚持不住、深不下去,避难就易、避重就轻,不仅很难把深层次问题解决好,而且已经解决的问题还会反弹。作风建设要真正取得长效,就要找厚的地方“钻孔”,一“钻”到底,不解决深层次问题不撒手。深入推进作风建设,必须树立主动意识,问题面前不左盼右顾、左攀右比,涉及自身利益时不躲躲闪闪、变相规避,着力纠治群众反映强烈的不正之风,着力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着力构建规范化、制度化的长效机制,使作风建设真正深下去、实起来、见成效。

(作者单位:中共太原市纪委)

山西《前进》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高巍、杨媚)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