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朱海仑下乡住村进社区 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

2013年08月16日08:42   

8月10日—13日, 根据自治区党委常委参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部署要求,自治区党委常委、乌昌党委书记、市委书记朱海仑前往乌鲁木齐县甘沟乡东风村、前进村、小渠子村、天山村、土圈村、白杨沟村,与乡镇干部、农牧民同吃同住、促膝谈心。从甘沟乡回来,朱海仑又马不停蹄来到天山区新华南路街道团结西社区、沙依巴克区友好南路街道明园有色社区,与基层干部群众面对面倾谈。

自掏伙食费、住宿费,与乡镇干部吃住同一标准,不搞层层陪同……四天的调研中,朱海仑紧扣为民、务实、清廉的主题,充分利用时间,尽可能多地接触群众,整个调研分别召开了由乡党委政府班子成员、村民老党员、大学生志愿者及社区干部、公岗人员等不同层面干部群众参加的7场座谈会。

座谈中,朱海仑深入讲解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惠民政策,了解基层工作和百姓生产生活情况,听取各族群众对机关干部工作作风的意见,认真查找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反映的困难和问题。

感受农牧民生活冷暖

甘沟乡位于乌鲁木齐市西南56公里的山区,全乡总面积527平方公里,这里虽然自然资源丰富,但由于地处边远,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

没有区县部门领导陪同,8月10日,朱海仑轻车简从来到甘沟乡东风村。

东风村老支书卡皮依吾拉是朱海仑定点帮扶对象,经过几年的帮扶,老人一家的生活有了明显的变化,朱海仑一到东风村,就来到卡皮依吾拉家。

受益于县上开展的富民安居工程,卡皮依吾拉一家今年搬进了新房子,宽敞的小院干净整洁,炉子上刚刚烧好的奶茶正冒着热气,卡皮依吾拉和妻子看到朱海仑来了,又惊又喜,忙拉着书记的手让到了新房的炕头上,朱海仑盘腿坐下与卡皮依吾拉聊起家常。

包尔萨克、奶疙瘩等哈萨克族传统食品摆满了小桌,墙上蓝色的、红色的挂毯十分温馨。

“搬了新家,房子亮堂了,你看,生活好了,你的脸上都有红光了。”听到书记的话,卡皮依吾拉羞涩地笑了。

卡皮依吾拉由于年老多病,常年吃药打针,生活比较困难,这几年在书记的关怀下,甘沟乡对卡皮依吾拉等贫困户开展了重点帮扶,为他们购买了羊、饲料,修缮了羊圈,今年夏天还帮他家开起了农家乐。

“生意怎么样?挣上钱没有?”朱海仑关切地问。

“农家乐已经接待了好几批客人了,收了3000多块钱。羊现在有40多只呢。”卡皮依吾拉说。

看到卡皮依吾拉的生活改变了,朱海仑很欣慰,他拉着卡皮依吾拉的手说:“农家乐是个好生意,你们要经营好,把饭菜质量、服务水平搞上去,以后再多加几个桌子,等你们富裕了,要给村里做个示范啊!”

欢声笑语中,总有说不完的话,朱海仑告别了依依不舍的卡皮依吾拉,继续前往小渠子村等地看望贫困群众。

已是晚上8时,天色渐渐暗下来。回到甘沟乡机关食堂吃完饭后,朱海仑来到乡政府干部宿舍住了下来。安顿好后,他召集甘沟乡班子成员,各村“村两委”负责人和村民代表座谈,听取了乡镇干部、村民代表的意见建议,对大家所提的问题进行解答,同时,他还提出农村发展的思路,为农民致富支招……没有拘谨,大家在宽松融洽的气氛中踊跃发言,不知不觉夜色已深。

考察土圈村富民安居工程

土圈村是距离乌鲁木齐最偏远的一个村落,也是最贫穷的一个村落,村里180户村民分散居住,看病、上学这些城里人眼中的平常事,对村民来说个个都是难题。

8月11日一大早,朱海仑就来到土圈村。今年乌鲁木齐县实施了“富民安居、定居兴业”工程,将土圈村180户村民纳入了改造范围,今年的一期工程将改造80户,10月中旬,村民就可以搬进新家了。

走进快完工的定居点中,大部分房屋已进入封顶阶段,80平方米的平房,带一个院子,院内还有暖圈。朱海仑详细了解工程建设情况后,叮嘱村干部:“要保证质量,加快建设进度,让村民尽早搬进新家,剩余的农牧民也要尽快搬迁,早日完成整村改造。”

实地调研完,朱海仑又召集土圈村“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县属“三同”部门干部进行座谈。

朱海仑说,土圈村条件非常艰苦,但看到干部干劲足、有信心,他感到非常高兴,希望大家继续保持这种信心和干劲,克服困难,带领全村农牧民加快致富奔小康。县上要根据大家提出的意见,积极解决农村道路、学前双语教育和医疗卫生等问题。

两天的调研满满当当,即将离开甘沟乡了,朱海仑又专门召集乡党委班子成员座谈。朱海仑说:“农村发展大有可为,特别是这几年党和国家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为今后发展指明了方向,要调整和优化农村经济发展结构,拓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领域。特别是甘沟乡,要充分挖掘旅游资源优势,围绕优势做大文章,市县两级党委、政府将全力支持你们。”

肯定社区干部服务管理创新

社区是构成城市最小的细胞,8月12日,从甘沟乡回来,朱海仑直接来到位于新华南路的团结西社区。

团结西社区是一个居民院落型社区,有1657户,近5000名居民。老人多、贫困企业多、重点部位多、非公企业多,流动人口变化快,社区党支部书记梁智梅用“四多一快”来形容这个社区。

梁智梅原先在天山区计生站工作,后来主动请缨来到了社区。设立值班主任制度、开通社区微博、建立社区亲子俱乐部……工作中,她创造性地提出多项创新制度,值班主任制度就是其中的一项,每周轮换一名社区工作者当值班主任,行使主任职责。

社区干部哈尔力哈什今年二十多岁,这个哈萨克族姑娘是乌鲁木齐第一批赴内地培养的大学生,“担任值班主任,再难的问题也要自己解决,我克服了胆怯的心理,为社区居民解决问题的信心更足了。”

当值班主任期间,哈尔力哈什帮助居民解决了社保、低保方面的好几个难题。

朱海仑说,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团结西社区的变化很大,特别是社区创新提出的社区值班主任制度,锻炼了队伍,增强了责任心,提高了大家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推广。

8月13日一大早,朱海仑又来到沙区友好南路街道明园有色社区。了解完社区的基本情况后,朱海仑和社区干部、居民群众围坐在一起座谈。

社区党委书记吴荣强介绍说,社区现有在编干部5名,公益性岗位9名,巡逻队员15名,社工9名,这个团结的团队通过对居民细致入微的服务赢得了大家信任。

唐靖是有色社区民警,在社区维护稳定的工作中,除了做好数字化对接、治安巡逻等本职工作外,他和同伴们还想了很多点子,如通过微博、微信发布消息,方便群众。

“这个方法值得我们好好思考,社区是个大平台,大家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新媒体,开展正面宣传引导,发挥社区更大的作用。”朱海仑说。

今年80岁的杨大多老人是有色社区业主委员会主任,老人说:“书记这么亲民,本来我挺紧张的,听书记的话反而轻松了。”

针对社区管理服务,老人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我们这个小区有八个进出口,希望能加强管理。”

“社区仔细研究一下,尽快拿出可行的办法。”朱海仑一边回答,一边认真地在本子上记录下来。

2010年乌鲁木齐启动的社区非在编人员纳入事业编制工作,吸引了很多大学毕业生参与到社区的服务管理工作中。有色社区劳动保障工岗人员张璐就是其中的一员,工作了四年,今年她参加了纳编考试。张璐说:“社区工作直接面对群众,非常辛苦,但很锻炼人,也很有成就感,特别是纳编让我们感觉未来特别有希望。”

除了张璐,社区的几位小年轻都在准备参加纳编考试。

朱海仑说:“大家一定要明白,社区纳编不仅仅是考编,这个编制是靠大家踏实工作干出来的,好比100分,其中90分是在社区的表现,10分是笔试面试,所以说,一心一意为居民办事,赢得居民群众的认可是最重要的。”

勉励基层干部要有奉献精神

在对两个社区的调研中,朱海仑与基层干部都谈到一个话题:社区干部的奉献精神。

在基层工作中,乌鲁木齐广大社区组织和社区工作者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全力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管理、服务各族群众工作,为促进乌鲁木齐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做出了积极贡献。

朱海仑说:“市委、市政府做一切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善民生,近四年来,市委、市政府投入60亿元,增加2.3万名社区干部,不断改善社区环境,夯实基层基础,就是让社区有能力、有条件承担起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的职能,确保老百姓有什么事情,能在最近的地方得到最快的解决。通过四年的发展,乌鲁木齐社区已基本成为市委、市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中坚力量。”

朱海仑说:“社区工作很辛苦,但也最锻炼人,社区能锻炼出品格优秀的干部,意志坚强的干部,作风优良的干部,在这个岗位工作几年,对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宝贵的财富。”

朱海仑勉励广大社区干部,要虚心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提高为群众服务的能力水平;要安心本职岗位,秉承奉献精神,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树立群众观念,确立群众立场;要为民务实,不怕困难,真心实意帮助群众排忧解难;要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推动工作;要严格要求自己,勇于担当,勇于创新,在社区干出更大的业绩。

市委常委、秘书长袁宝新陪同调研。

来源:新疆网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媚、权娟)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