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顾 春
2013年09月10日08:2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权小、事多、责任大”,新形势下,乡镇任务繁重,百姓诉求日益增多,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乡镇工作急剧转型,对一些乡镇干部的价值观产生较大的冲击,有的干部身上出现了“庸懒散慢”的不良作风。
如何让乡镇干部在基层静得下心、沉得下去?近来,浙江义乌市重拾“老乡镇精神”,通过公开思辨、轮训践学、论绩择才等举措,将“老乡镇精神”从理论命题转变为干部的实践课题。这一精神正成为“治疗”当地乡镇干部队伍不良作风的新“药方”。
公开思辨“老乡镇精神”
近年来,义乌市委组织部调研发现,乡镇干部队伍中滋生着一股不良作风,尤其是许多80后、90后的年轻干部,尽管他们有知识有文化,但群众却不甚满意。在乡镇工作近30年的城西街道党委书记朱位松深有感触:“现在许多年轻干部急功近利,一门心思想往上‘跑’,做群众工作‘庸懒散慢’,不愿跟群众多接触,对群众的诉求不想听也害怕听,对群众的语言听不进更听不懂。”
“一个地方发展环境好不好,说到底得看干部的事业心和精神状态。”义乌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徐涵兴说。今年初,义乌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追忆老乡镇、传承好作风”主题活动。
锈迹斑斑的自行车、刻有名字的铝制饭盒、磨损泛白的布鞋……义乌乡镇干部工作生活资料陈列馆内,摆放这些再普通不过的乡镇干部老物件,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干部群众前往参观,这是义乌传承“老乡镇精神”的载体之一。
正面引导的同时,义乌还组织全市数万名干部群众通过报纸、网站、微博参与“老乡镇精神”思辨,正视当前存在的作风之弊,短短2个多月,全市就收到各类意见建议2300余条。
“老乡镇”传授下乡秘诀
“看到老百姓在插秧,你先帮着插几行再谈话就顺;要做好老百姓工作,猪栏草垛都要钻……”7月12日,56岁的老乡镇干部斯建国正在讲述他以前下乡的经验。
年轻干部最缺基层工作经验,为了让年轻干部进村后“进得了门”,义乌还特别组织了“老乡镇导师团”,请老乡镇到各个乡镇讲课,传授下乡秘诀。
学习“老乡镇精神”,贵在传承。针对老百姓“白天忙晚上闲”的作息规律,义乌要求乡镇干部老中青搭配,由“老乡镇”干部带队,利用晚上时间主动走进群众家庭,现场解决实际问题,每周不少于1次。截至目前,义乌已累计开展干部夜访夜谈2万余人次。
村民徐永明多年的宅基地审批问题就是佛堂镇联村干部朱挺在夜访过程中解决的,徐永明直夸“现在的干部好”!谈到践行“老乡镇精神”的体会,朱挺感慨:“接了地气,不但工作更顺畅了,自己的心也和群众贴得更近了。”
争做“全科干部”
“农民的问题五花八门:农业规划、安全生产、计划生育……很多我都不知道,现在手里一本‘宝典’,下村的时候带上心里踏实多了。”刚到乡镇工作的佛堂镇干部骆巧平,对乡镇工作还不太熟,每次到农户家里走访,她都随身携带一本《全科干部》的小册子。
对联村干部而言,不仅要进得了村、进得了门,还得做到“百姓事问不倒,干实事难不住”,这就要求他们成为“全科干部”。对此,义乌编辑了《全科干部》手册,发放到每个乡镇干部手里。
学习是提高干部群众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义乌注重全员学习,要求镇街每周必须确定一晚为集中夜学夜读日,每次集中学习不少于两个小时,同时,还强调在实践中边干边学。
在基层,把实事办实、把好事办好,比什么都实在。从近3个月义乌的“勤政指数”监测数据上看,群众对联村干部的知晓率与满意度明显提升,因干部作风问题而导致的信访投诉已减少六成。
《 人民日报 》( 2013年09月10日 18 版)
相关专题 |
· 党建周刊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