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2012年以来,广西隆安县顺应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农民公共服务新需求和基层组织建设新需要,在全县深入推行“一村一站一助理”工作法(即在行政村建立1个便民服务站,选派1名乡镇优秀年轻党员干部驻村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助理,任期2年,设岗在村,每月驻村开展工作时间不少于20天),将便民服务网络不断向村级延伸,发挥助理“五大员”(政策宣讲员、民意信息员、民事代办员、纠纷调解员、党建指导员)作用,切实改变干部工作作风,实现“零距离”服务群众。如今,村级便民工作站逐渐成为服务群众的“民生枢纽站”,增进党群干群感情的“连心桥”,锤炼干部党性的“大熔炉”,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反响。目前,“一村一站一助理”已经成为南宁市创建先锋示范城十大党建品牌之一,该项工作得到了自治区主席陈武等区市领导的高度肯定,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和《内部参考》、中央组织部《全国组工信息》、《广西参考》、《广西日报》等媒体先后作了大量的报道。
一、背景及起因
当前,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新形势下农村工作面临新的问题:一是社会管理有新变化。目前,农村社会结构和形势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农村社会关系日益复杂化、矛盾日益多样化、农村公共事务管理日益繁重,形势的变化对传统的农村社会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基层党委、政府的一些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当前农村发展的需要。二是基层组织面临新挑战。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出现了许多与新形势不适应的新问题。实行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主任“一肩挑”后,农村出现了重“村务”轻“党务”、党建工作无人抓、不懂抓的现象。农村党员队伍年龄老化、先锋模范作用弱化依然存在,大多数村无集体经济收入,村级组织建设任重道远。三是基层干部作风出现新情况。随着农村税费体制改革的推进,乡镇“催粮催款”的工作任务自然消失了,基层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一些干部下基层变成到个别典型村走马观花,深入百姓成为到村干部家中“蜻蜓点水”,干部下基层、深入群众形式主义依然存在,导致农村一线的社会问题有时无法第一时间掌握,影响了农村社会和谐。四是农事办理有新需求。据统计,隆安县共有农村留守人员145427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6.3%,其中留守老人63982人、留守妇女23180人、留守儿童53175人,伤残愚等5090人。这些群体迫切需要提供就近或上门服务,帮助解决农事难题。为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夯实党的执政根基,隆安县委探索实施了“一村一站一助理”工作法。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整合资源,把“一村一站一助理”打造成服务基层群众的坚强阵地
隆安县注重整合各方资源力量,切实抓好服务站点建设、工作人员选派、服务网络构建等基础性工作,着力将村级便民工作站打造成服务群众、推进基层组织建设的坚强阵地。
一是建立核心站点,强化基础保障。在全县部分核心村或偏远山村,通过独立或联合的方式,建立村级便民工作站。注重整合挂点部门、共建单位、第一书记或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后盾单位等资源优势,通过“四个一点”(县政府出一点、党费支一点、乡镇筹一点、后援单位捐一点)的方式,加大便民工作站点的建设投入。按照“九有”(即有助理标志牌、有办事流程、有服务热线、有信息发布、有便民联系卡、有规章制度、有报刊文件柜、有活动记录、有民情档案)要求,全面规范工作站的设置,努力将工作站打造成为“党员活动、村民议事、便民服务、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的活动中心。据统计,目前全县已投入镇村两级工作站点建设(含电脑、复印机、办公桌椅等设备)折合人民币280多万元,整合社会各界资金项目投入约150万元。
二是精心选派助理,强化人员保障。突出严格把关,采取“群众推荐、干部自荐、党委考核、组织部门把关”的方式,精心为全县每个行政村选派了1名热爱农村工作、具有丰富农村工作经验的优秀乡镇党员干部驻村开展工作。突出因村施派,把干部特长和驻村实际结合起来,坚持把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助理相结合,对村级班子问题突出的村,从熟悉党务工作的干部中选人;对种植、养殖等主导产业不明显的村,从农业服务中心干部中派人;对社会治安较差的村,从司法干部中派人。突出人员培训,及时协调县国土、司法、计生、林业、畜牧、农业、科技等相关职能部门,对驻村助理进行了“一员多能”业务培训,不断提升他们服务群众的工作水平。突出职责定位,要求助理每届任期为2年,设岗在村,每个月驻村开展工作的时间不少于20天,主要是集中为群众开展生产、文化、卫生、计生、社保、法律等各类服务,努力当好“五员”(政策宣讲员、民意信息员、民事代办员、纠纷调解员、党建指导员)。
三是健全服务网络,强化组织保障。县委制定出台了《关于实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工作意见》,按照“便民服务站受理、内部运作、上下联动、全程服务”的要求,建立健全了“县政务服务中心-乡镇服务中心-村级便民服务站-村级助理”四级联动服务群众网络。凡是群众需要办理的事项,只需向村级便民服务站提供有关材料,提出办理申请,由村级助理员代表申请人负责全程办理,并承诺办理时限,切实做到变“群众跑腿”为“干部跑腿”,努力实现了群众办事“只进一个门、只找一个人、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的目标。目前,全县已建有10个乡镇政务服务中心、61个村级便民服务站,形成了覆盖全县村级组织的“一村一站一助理”工作体系。
(二)坚持服务社会,把“一村一站一助理”打造成服务基层群众的崭新平台
全县各级党组织坚持以服务社会为方向,依托便民服务站点,切实履行好便民服务职能,着力打造成服务基层群众的崭新平台。
一是拓展服务内容,满足群众需求。按照“应进则进、能进则进”的基本原则,把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且能够代理的公共服务事项,全部列入代理范围,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方面的需求。全县围绕政务、生产、法律、文化、卫生、党建等6大类服务项目,明确了各有关职能部门县、乡、村三级审批权限。同时,将涉及29个县直、县级窗口服务单位服务事项进一步细化,印制成服务群众工作手册,方便群众办事。如,布泉乡党委政府根据乡村生态旅游等工作设立旅游服务窗口,做到服务群众有规范、服务发展有特色。
二是规范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能。统一设计站点服务流程和模式,由驻村干部负责收集群众办理的事项和问题,定期向乡镇服务中心报告,形成“民情反映”和“干部服务”绿色通道。实行服务公开,将服务项目的办理条件、必备资料、办理程序、收费标准、政策依据等,全部在醒目处公开,做到办理事项公开透明。同时,积极推行“六个一”(即:一声亲切的问候、一个甜美的微笑、一个良好的形象、一个科学的办事流程、一个满意的答复、一句深情的迎送声)活动,全面规范助理和村干部的服务行为。
三是创新服务模式,延伸服务触角。推行“委托代办-全程代理服务”模式,由各村助理员在工作站集中办理村内政务,统一收集群众申报办理事项,定时跑腿代办;推行“部门进站-流动办公服务”模式,以工作站为服务点,定期协调县国土、司法、林业、畜牧等部门进村开展服务,现场办理宅基地批办、民事诉讼、木材砍伐等行政审批手续;推行“骨干联系-辐射联带服务”模式,组织村党员骨干协助助理员做好农事代办工作,搭建起“助理员-党员骨干-普通农户”服务新链条。自推行“一村一站一助理”工作法以来,全县各乡镇政务服务中心和村级便民服务站点共为群众代理事项10600余件,办结率达95.2%,为群众节约办事成本近78万元。
(三)坚持探索创新,把“一村一站一助理”打造成服务基层群众的闪亮名片
我们坚持探索创新,突出本土特色,着力将“一村一站一助理”工作打造成为新形势下各级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工作新名片。
一是推行“五日工作制”,确保驻村干部“接地气”。加强对驻村助理员的管理,全面实行“五日工作制”(星期一:村“两委”学习日;星期二:村情走访日;星期三:接访坐班日;星期四:学习培训日;星期五:回乡镇汇报日),为助理员制定“工作日程表”,解决助理员“干什么”的问题,使助理员用心沉下去,入乡住村接“地气”。同时,引导助理员积极投身农村经济建设、征地拆迁、信访维稳等急难险重工作,使他们真正在一线得到锤炼。那桐镇党委书记翟珊妹感慨地说:“压重担有效地激发了年轻干部的干事热情,让年轻干部‘沉得下’,经得起考验。”
二是建立“民情档案”,实行“村情周报”,实现“农事联解”。组织村级助理、新农村指导员、大学生村官、村级干部、村民小组长等人员,通过“金字塔”拉网式逐户采集信息,建立民情档案。驻村助理员每周及时掌握村情动态,定期向村“两委”、乡镇党委政府汇报村情民意,使“小事项项皆知,大事件件有预案”。同时,建立以县政务服务中心为主体、乡镇服务中心为纽带、村级服务站为基础、村助理为支撑的四级农事联动办理网络,定期不定期协调民政、人社、农业、国土等多个职能部门,综合运用指导、协调、联动等办法,形成科学有效的联解机制,开启了便民惠民“直通车”。
三是开展“三诺三理三服务”活动,“零距离”服务群众。在“一村一站一助理”岗位人员中开展“三诺三理三服务”(践行为民服务、工作纪律、廉政从政三项承诺,及时梳理群众诉求、实时代理群众事务、即时处理群众难题,推行预约服务、定点服务、上门服务三种服务)活动,促进助理员工作规范化,不断提升服务群众工作质量。如,那桐镇浪湾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李修聪驻村后,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组织开展科普知识培训11期,带动党员群众发展村级经济,村级组织也得到升级晋档。推行工作以来,全县各便民工作站共为群众提供民政、计生、低保、科技、法律等服务12490余次。
(四)坚持制度建设,把“一村一站一助理”打造成服务基层群众的长效工程
我们立足长远,不断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推动“一村一站一助理”工作实现高效、常态化运行。
一是建立绩效考评机制,推动工作取得实效。将“一村一站一助理”工作纳入乡镇党委年度党建工作考核范围,实行“三评议”(助理员工作群众评议、基层党组织评议、党员干部评议)制度,每年对乡镇班子和村级组织服务为民情况进行综合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单位奖惩和助理员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
二是出台助理管理办法,规范干部驻村管理。出台了《隆安县村级事务助理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助理员每月驻村不少于20天,食宿、工作在村,并严格实行签到制度。统一助理员生活补贴标准,每月给助理员发放适当的交通、通讯等补贴金。同等条件下,对工作表现突出的助理员,优先提拔使用;对工作不实、群众意见较大的助理,给予诫勉谈话、通报批评或撤换。目前,全县已有19名助理员被推选为科级后备干部。
三是建立民主监督机制,发挥民情监督作用。在工作中积极推行“五老”(即:老党员、老村干、老教师、老队长、老干部)监督制度,要求各行政村分别聘请2-3名“五老”组成村级社会监督员,切实加强对助理员和村干部的履职监督。同时,鼓励“两代表一委员”(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积极参与属地村开展该项工作的监督,确保“一村一站一助理”工作规范运行。
四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部门联动形成合力。建立“一村一站一助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县“一村一站一助理”工作领导小组将县委组织部、民政局、国土资源局、农业局、畜牧局、司法局、人社局、住建局等部门和各乡镇人民政府纳入成员单位,每季度召开一次协调联席会,重点协调解决部门之间工作相互配合难问题,有效杜绝了各职能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扯皮等现象。
三、取得成效
隆安县推行“一村一站一助理”工作、打造服务群众工作品牌的生动实践和创新突破,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为加快实现富民强县新跨越提供了坚强保障。
一是党的农村政策第一时间得到惠及农民。广大助理员驻村后,结合全区开展“解放思想、赶超跨越”大讨论活动,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村务公开栏、现代远程教育等多形式宣传政策,通过制作惠农政策资料袋、发放“明白卡”、联系专家进村开设讲坛等方式力所能及解读政策,通过向上协调、结对帮扶等方式引导农民群众用好国家相关惠农政策,使更多的农村惠民政策及时惠泽广大农民群众。2012年以来,全县助理员深入村组宣讲1800余次,邀请专家下乡入村开展讲座28期,直接受教育党员群众12万余人次,帮助村民争取到政策扶持补贴资金累计69.6万元。
二是公共服务事项第一时间得到实时办理。广大驻村助理员依托工作站,面对面“零距离”服务群众,第一时间帮助群众办理事务、解决群众诉求,有效地解决了群众办理农事“多头跑,程序多”等问题。通过坐班接访、定期登门访、电话联系访等形式,及时收集群众的意见建议,及时梳理群众诉求;积极开展为民代理服务活动,实时代理群众事务;设立民情热线受理岗,运用联动运行、时限承诺、办事回访、电话催办等方法,及时处理群众难题。截至目前,各村助理员为群众梳理待办事项累计1.1万多件,为群众代办事项7600余件,直接受益群众达8.8万多人。
三是农村党的建设第一时间得到指导推进。坚持将加强农村党的建设作为助理员抓基层工作的首要任务,第一时间加强指导和推进。助理员认真指导党组织制定工作方案,协助村党组织开展“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党员设岗定责和民主评议党员等活动,指导健全完善党组织工作规则等各项规章制度,定期对村级开展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工作情况进行督导检查等,不断提升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去年以来,全县助理员先后对45名村级干部进行党务知识专题培训,帮助驻村发展新党员126名,指导驻村完善制度建设23项,参与了47个农村“一事一议”项目的实施与监督工作。
四是基层矛盾纠纷第一时间得到排查化解。广大助理员发挥维稳“第一道防线”作用,与村“两委”干部、贫困村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村民小组长、党员骨干等一道,切实做好走访排查工作,第一时间获取信息掌控苗头,第一时间组织力量联调化解,解决了过去有些矛盾发现不及时,容易演化升级的问题。2012年,全县助理员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135件,有效化解129件,化解率为95.6%,上报信息197条,基本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难事不出县”的目标,确保了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五是基层年轻干部第一时间得到培养锻炼。“一村一站一助理”四级网络服务工作,以党组织为核心,以党员干部为骨干力量,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为一大批年轻的党员干部和广大村干部提供了干事创业的平台,提供了锻炼机会,使基层组织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尤其是良好的工作机制让广大驻村助理员真正“下得去”、“沉得住”、“干得好”,第一时间在基层接“地气”,第一时间在基层一线锻炼培养,树立了年轻干部“在一线锻炼、在一线成长”的良好导向。
四、有益启示
加强社会服务管理是事关农村和谐发展的重大课题。一年多来,隆安县推行“一村一站一助理”创新服务群众工作的积极探索与实践,给予了我们诸多有益启示:
启示之一:必须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不断激发党建工作的创造活力。实践探索是基层党建改革创新的强大动力和智慧源泉。当前,农村基层党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任务、新要求,必须把创新作为重要举措,加强实践探索,不断开拓工作新局面。隆安县委审时度势,以党建为统领和突破口,积极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创造性地实践了“一村一站一助理”这一服务群众的新模式、新载体。实践证明,“一村一站一助理”是新时期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效抓手,其实践为隆安基层党建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启示之二:必须坚持党建工作与群众利益相结合,在服务群众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新形势新任务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如何更好地服务群众、密切党群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一个符合农村实际、能有效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载体。“一村一站一助理”无疑是一个成功的尝试,它以群众得实惠为工作目标,将干部为民服务的平台前移到村屯,将党员为民服务的行动延伸到农户家庭,有效实现了完成党的任务同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有机统一。实践证明,“一村一站一助理”成为了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催化剂”,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
启示之三:必须坚持党建目标与中心工作相结合,不断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始终是基层党建工作的立足点。新形势下,各级基层党组织必须在执政实践中将党的宗旨与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隆安县委在推行“一村一站一助理”工作中,将党建工作与发展产业、维护稳定、扶贫攻坚等中心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注重在服务“三农”中体现和检验党建成效,使农村党建有了坚实的立足点。实践证明,推行“一村一站一助理”工作法,为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提供了较好的实践载体。
启示之四:必须坚持发挥党的组织优势与严密的制度机制相结合,整合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在“一村一站一助理”实践中,隆安县委充分调动起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并通过科学严密的制度保障了实践活动有序和有效。工作始终是在县委领导下,由组织部牵头,党政各部门按照职能分工负责,同时调动村委会和其它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工作任务明确、内容具体、责任到人、保障到位。工作流程清晰,各环节规范严密、衔接顺畅,整个制度的设计和实施体现了综合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实践证明,新时期我们党在农村基层仍具有强大的领导力和整合力,只要找准了切入点,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就能产生明显的成效。
相关专题 |
· 群众工作典型案例征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