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前的李要春三十岁出头,相貌俊朗,与想象中“村级事务助理”的模样多少有些出入。
“这孩子可是个实诚人。”说话的是周良庄村村民贾瑞禾,60岁的贾大爷就住在村头,天天瞅着李要春乐呵呵地来上班。可三年前,贾大爷也犯嘀咕,这眉清目秀的小伙,来村里要干啥?
“我来驻村就是给村民跑手续、讲政策,为他们服务的。”他回答的实在,可更为实在的还数那每月660公里的走访之路。
主动“找”服务
2010年起,天津市宝坻区在全区推行了“一站三中心”工作模式,打破镇机关传统工作模式,在镇一级建立经济发展、社会事务和综治信访“三个服务中心”,在村建立综合服务站,并选派干部担任村级事务助理,专职驻村工作,李要春是其中之一。
李要春清楚记得第一次进村时的“格格不入”,他解释,那感觉就是一个“外地人”不知所措的尴尬。李要春一贯与人为善,更确信“以诚相待”的道理。化解尴尬,他选择主动去接触、服务——走访。
村民崔泽菊的丈夫过世早,与两个孩子的生活较困难,这一家是李要春走访的重点。那次走访他依旧拉着家常,崔泽菊也依旧说着“都挺好,没什么要麻烦你的”。可他还是听出来崔泽菊在为大女儿的工作发愁。
走访后第二天,李要春就到镇里向领导汇报,看能不能协调帮助找工作。几家企业随即表示愿意接收,但李要春却开始“挑剔”起来,东跑西跑最终选定周良庄学校后勤管理的职位。
崔泽菊最明白小李的“挑剔”:女儿因耳聋自卑,不愿与过多人接触,在学校环境好,这是在照顾女儿的感受。
不辜负百姓信任
“有事儿找小李啊!”现如今,周良庄村村民说这话很顺口,也很安心。在村民眼里,他不仅是个实诚人,更是个“有心人”。
去年,几场大暴雨给村里的庄稼带来不少损失,对此村民也是听天由命,都说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今年年初,李要春早早地查看了全年降雨量预报,还将和去年持平。村民们不能再白白受损失了,李要春开始动员大家上“农业保险”。
村民们一听“保险”就抵触,他就挨家挨户去解释,这是国家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性保险,以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稳定大家的收入。
不知是出于对小李的信任,还是没几块钱的保险费,最终全村都上了保险。
就在不久前的一天,周良庄那一夜暴雨如注。雨停天微亮,李要春就一路小跑到地里,在泥里深一脚浅一脚地查看庄稼受损情况,眼看就要收成的玉米棵倒了一半,“好在上了保险!”李要春悬着一夜的心放了下来,“没辜负百姓的信任”。
“我是真佩服小李!”村党支部书记李广恩摇着头说,那么多的政策他能倒背如流,帮村里的大忙了!
百姓说了算
村里人娶媳妇办丧事,习惯大操大办,相互攀比。李要春走访中得知,有些日子本就不富裕,但碍于情面,不得不举债操办。“这是何苦呢?这坏习惯得改改啊!”
有人劝,多少年的民风说改就能改吗?“可这是陋习!”李要春不死心,召集村两委班子成员商议后,开始广泛征求村民意见,“让老百姓自己说了算!”
结果一呼百应,全村人共同商讨的《村红白喜事管理制度》很快执行了,村红白理事会从原来的50多人消减到4人,规定红白喜事用餐标准,严禁铺张浪费。自此,不少村民松了口气。
群众反映,村文体广场环境差,没人愿意去,就是一个摆设。李要春就跑去与村干部进行沟通,一道研究村文体广场的改扩建工作。现如今,这个不到500人的小村子有了面积约2000平方米、设施齐全的花园式文体广场。
三年的驻村工作,李要春接待的群众咨询、办理的手续已数不清,真正成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间的“连心桥”,更换来了村民的以诚相待——上班时送来热腾腾的煮玉米、下班时一口口真诚的招呼,说起百姓对他的好,实诚人李要春也说:“村里人都很实诚!”(高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