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建>>青岛港工人群体先进事迹

青岛港“品牌员工”董新龙:为圆梦 两次重作冯妇

2013年08月14日14:44   来源:新华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董新龙接受记者专访。新华网 发

  新华网北京8月14日电(记者 李志强)他在青岛港工作了不到两年,就主动申请到条件艰苦的埃塞俄比亚工作;回国后工作一年多,报名参军,两年服役期满后,重返之前的岗位;他为了追求梦想,敬岗爱业,任劳任怨,干一行爱一行,先后两次放弃了其他福利更好、劳动强度较小的工作机会。他就是青岛港供电公司工程队项目负责人董新龙。

  青岛港培养造就了以6000多名知识分子、8000多名技术工人和9000多名农民工为主体的高素质的职工队伍,除了新时期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许振超、十八大农民工代表皮进军等一大批时代先锋外,青岛港还培养了许多在平凡岗位上作出不平凡事迹的“品牌员工”。董新龙就是其中之一。

  现年25岁的董新龙,现在青岛港前万四期电气项目负责人。他入职七年来,既出国工作过,也曾有过军旅生涯。他的传奇经历成为了同事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美谈,被广泛传播。对于当初为何选择到青岛港工作,董新龙动情地回忆道:“2003年,母校青岛技师学院邀请到“全国劳动模范”、“金牌工人”许振超来校作报告,他的成长成才经历深深震撼了我,我梦想着有一天也能够像许振超那样用知识改变命运,岗位成就事业”。由于非洲自然环境恶劣,部分人谈非色变,不想去非洲工作。而董新龙则主动申请赴埃塞俄比亚工作,他作为供电公司的唯一代表于2008年4月至2009年7月赴埃塞,援建埃塞亚国防部供电项目。当时同行的只有3名同事外加一名翻译。记者问道,“面对恶劣的工作环境,当时在非工作期间有无想提前回国的想法”,他说,说句实在话,很想早点回来,但走出国门,自己代表的是整个青岛港,代表的就是中国,为了胜利完成上级交待的任务,也为了国家形象,他不懈努力,与同事们坚持到底,最终胜利地完成了项目。

  董新龙回忆说,到驻地时,他和同事们睡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夜晚周围都是野兽的叫声,睡觉时要在枕边放一把水果刀壮胆,还要随时防备毒蛇和毒虫。当地工人对电气施工几乎一窍不通,再加上语言障碍,每干一个工作都是边比划边干,工程施工异常艰难。有一次敷设电缆,连续一周的降雨,电缆沟内的积水达到了1米多深,当地工人没有一个愿意下到沟内拖电缆。他和同事们毫不犹豫地跳进电缆沟,带头干了起来。外籍施工人员感动了,一起动手,仅用4天时间就完成了5000米电缆敷设。一年多时间里我们用最科学合理的组织,圆满完成了2座15kV变电所安装,6万米电缆敷设,2000余套灯具安装,比预计工期提前了6个月,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的供电工程获得了埃塞俄比亚国防部最高荣誉勋章。

  回国后,他本可以通过在国外的经历跳槽到福利更好的公司,但是他还是选择留在了青岛港供电公司。回国后不久,董新龙凭借自己的实干当上了工程队的项目负责人。青岛港集团响应国家号召,从在岗职工中选拔适龄青年应征入伍。董新龙主动报名参军,于2010年12月入伍,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在部队,他时刻发扬“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的拼搏精神,刻苦学习政治理论,拼命练习军事技能,很快成为连队的业务尖子。参军仅三个月,就从1800多名新兵中脱颖而出,成为36名特战队员之一,并先后被评为优秀团员、优秀士兵,入了党,两次获得嘉奖。2013年年初,两年服役期满时,面对考军校当军官和转业到广州特警大队的机会,他毅然选择重回到青岛港,因为在这里还有尚未实现的梦想。

  在董新龙看来,只有当过兵的人生才更为完美,没有当过兵的人生或多或少是一种缺憾。两年的军旅生涯锻炼了他的意志、毅力和体能,也练就了乐观、永不服输、做事雷厉风行的军人品格。退役后,他仍旧选择回到了原来的岗位,保留了雷厉风行的作风。每当亲朋好友问及为何退役后还回到原岗位,他说,人要常怀感恩之心,如果没有青岛港提供平台,他不可能有今天。其次,青岛港坚持以人为本,让职工与企业同命运、共发展,为职工搭建成长成才的阶梯,着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营造出一个充满着浓浓亲情而又释放着创业激情的发展环境,让自己充分发挥人生价值,让自己敢于做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他坚信,有梦就有希望,通过努力,个人梦就一定能实现。

(责编:赵健、秦华)


相关专题
· 青岛港工人群体先进事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