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同志:
以前在乡镇工作的时候,有一位同事,工作可以讲“一点没得说”,连续十年优秀。可是,三次参加公开选拔,都以失败而告终。第一次,笔试成绩没有过关;第二次笔试考了第三名,但在第二关考察环节,考察组说这次公选的岗位是部门副职,其没有这方面经历,因此被“刷”掉了;第三次闯入了第三关,面试环节,但因其长期在基层工作,装束和表达都不尽如人意,又没能成功晋级。后来,他逢人就说,再也不去参加那什么考试了,丢不起那张脸啊!
当时,我就很是纳闷:现在不是都在提什么“让干得好的考得好”吗?这位干部可以说干得非常好,为什么每次考试都不成功呢?我想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干实事的干部,精力大多没有用在看书上,当然考不过一些整天把时间花在钻研考试上的干部;二是一些人对基层干部有“偏见”,认为他们不适合做部门工作,当领导更缺乏理论素养;三是干实事的干部认干不认说,“表现”功力欠缺,大家可能觉得他没有“官样”,不适合当领导。
一个干部工作很出色,但每次公选都失败,他还会继续用心用力地去把工作干好吗?我觉得对于这样的干部,组织上还是要多加注意,给他们“一点希望”,比如采取组织遴选等方式,通过考察确定为十分优秀的干部,直接提拔到重要岗位。如此,既让干得好的干部尝到“甜头”,更加努力工作,又让其他干部把心思用在工作上,争取也通过这种方式得到重用。(重庆江北 何 勇)
栏目邮箱:rmrbdylx@126.com
《 人民日报 》( 2013年08月06日 17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