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建

(反对“四风” 服务群众·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做好“规定动作”,还要突出“自选动作”特色

福建各级干部“四下基层” 榕荫决政听民意

记者  赵  鹏

2013年07月30日08:0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进入7月,为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福建省委提出在做好“规定动作”的基础上还要突出“自选动作”特色,而福建这套“自选动作”恰与当下正在开展的“四下基层”活动交相呼应。

领导干部“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这项发源于上世纪80年代末福建闽东地区的“四下基层”活动,在历经了25年的传承之后,现已成为上至福建省委省政府、下至84个县市区各级领导干部日常工作中的一项“必修课”。

日前,记者先后跟随福建省委省政府工作检查组、宁德市委、上杭县委等主要负责同志,进农家、驻山村、下工厂,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带着问题下基层

一座石桥引发作风反思

聊实事,实事之中解民情;说实话,实话之中知民意。新一轮的“四下基层”活动开展以来,福建要求各级干部不仅要惯于身入,更要善于“心入思入”,也就是带着问题下基层。

不现场布置、不听一般性汇报、不打招呼,随走随问,今年初,刚刚履新的福建省委书记尤权就马不停蹄地走遍福建全省九市一区。

5月下旬,省委书记尤权、省长苏树林连同省四套班子全部在家的省和省直领导带领工作检查组,再次拉练全省。短短7天,检查组先后察看了产业发展项目、生态建设、农林水等共8大门类48个项目,覆盖了当下社会发展“五位一体”的全部内容。

“农民收入怎么才能有效提高?”、“产业建设如何与生态保护协调?”、“城镇化发展核心抓手在哪?”、“怎样使发展能赢得更广泛的群众支持?”……各种各样的问题折射出干部们对发展更深层次的不断思考、不断探寻。

6月28日,上杭县委书记邓菊芳顶着酷暑在才溪镇现场办公后,便又急匆匆地赶往30多公里外的蓝溪镇,她对一个多月前的一封群众来信放心不下。

5月初,蓝溪镇湖里村群众联名给邓菊芳写了封信,反映村里有一座上世纪70年代修建的漫水桥,眼下已成危桥。这座长130多米的湖里桥是村民到河对岸耕作田地的必经之路,每天都有许多村民从这座危桥上往返,如不及时改造修整,可能带来安全隐患。

一看完来信,邓菊芳就要求蓝溪镇调查核实,不到一周,蓝溪镇反馈情况属实,她便要求县建设局派出技术人员实地测量并上报改造方案。

5月28日,邓菊芳专程前往蓝溪镇落实危桥改造。中午1点,烈日当头,黄潭河水湍流不息,桥上的裂缝清晰可见。

“还有一座?现在就去看。”在与当地镇干部和村民商量改造方案时,村民偶然的一句话又让邓菊芳上了心。果然,隔壁的歧滩村也有一座漫水桥,同样的修建时间、同样破损严重,而且涉及的人口更多。

“再查,还有没有?”邓菊芳急了。果然上游还有两座,虽非危桥但修建的时间也已久远。

“立即对全县22个乡镇进行普查,到底还有多少这样的桥?有多少需要维修或重修?总共需要多少资金?有多少可以列入中央和省级扶持?有多少需要靠县财政补贴?……”邓菊芳一口气列出十几道题目,但现场办公会并未结束。“为什么我们的干部没有汇报过?难道问题都要靠群众反映?基层还有多少类似像桥一样的民生问题?是桥不通还是与群众接地气的心没通?说到底,这是我们干部的作风问题!”

“怎样抓干部作风?要能真正深入基层了解问题,面对问题要敢于担责,同时还要有破解难题的能力。”回程路上,邓菊芳依旧不断地进行反思。

由此,“领导联乡、单位挂村、干部帮户”的行动在闽西大地展开。据龙岩市统计,31名市领导、188名县(市、区)领导、15376名干部,已在全市127个乡镇1783个村展开帮扶工作,确定联系点15406个,帮扶困难户16105户。

带着思考下基层

一次驻村带来政策文件

7月1日,宁德市领导驻村的第二天,赤日似火,大地如烤,此次驻村3天的目的是调研农民增收问题。

宁德作为福建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近年来奋起直追。今年上半年,该市的各项经济发展指标特别是增幅数字,均处于全省前三甲。经济发展的同时,当地决策者也清醒地意识到,宁德必须补上经济发展的短板,而最大的短板正是农民增收。

当晚驻村干部夜宿穆云乡的燕坑村,是个典型的山区,全村600多人中有230多人外出打工。村里几无平地,但有山地4000多亩。早早吃罢了晚饭,宁德市委书记廖小军拉着镇村干部、村民代表又开始了每晚的夜谈。

“农民增收靠什么?”“增收难在哪?”“怎样才能抗衡市场风险?”……一个个尖锐的问题被摆上了桌面,而相似的场面也同样发生在莆田仙游县。在今年5月拉练检查中,尤权、苏树林等省领导仔细询问仙游县农民增收的途径,答案是:当地引入以色列农业发展模式,以高效技术为引导,高投入高产出,平均一亩土地投入5万元,亩产回报同样可以达到5万元。原来,农业增收关键也要靠科技创新!

答案有了,可把答案应用到这个小山村时,新问题又来了——谁来挑起农业科技创新的担子呢?

同样也是在福安,同样也是在山村,毕业于山东农大的谢思惠,主动放弃保研机会回乡创业,用自己学来的技术带动乡亲致富,种植的依旧是生姜和土豆,可收入却翻了近两番。没错,回乡创业的大学生就是农村科技革命的主力!如今,在整个宁德已有400多名这样的学子,而福安就占了一半多。

正因如此,就在驻村前的一周,宁德出台了全省第一个关于鼓励回乡大学生创业的文件。驻村期间每到一地,廖小军就把文件分发给他遇到的每个大学生,并逐条对照讲解。

“这政策下得太及时了,只可惜我们还都不了解。”大学生不经意的一句话,让廖小军警觉了起来:“必须做好全市返乡大学生的统计台账,同时保证文件的知晓率、落实率。再认真调研、再精心制定政策,如果落实不下去,最终也毫无意义。”

学而思,思则行。“调度在一线进行,服务在一线到位,问题在一线解决,责任在一线落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线工作法”,正在宁德广泛实施;“蹲点农家助春耕”、“干部进农家夜访”、“千师下千村帮万户”、“用海项目下基层”等各项活动正在宁德深入开展。全市累计召开现场会9300场,解决基层实际问题1.9万个。

带着感情下基层

民情日记关切群众诉求

“6月29日,星期六,晴……我们驱车前往梅花镇,慰问梅新村的困难群众宋传英。他本人因肢体残疾无法工作,儿子目前就读于职专,家庭经济十分困难,是梅新村计生低保户,他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让我们帮他解决儿子的就业问题……类似宋传英这样的困难群众还有很多。那么,怎样及时掌握基层群众的困难和利益诉求呢?怎样让网格化管理更加精准?”这是福州长乐市委书记王绍知在“四下基层”活动中写的一段民情日记。

为及时收集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福建在梅花镇试行社会管理服务网格化,上门为群众提供多方位的动态管理和服务。现在,梅花镇已成立网格化管理服务指挥中心,组建10个网格化管理服务团队,每个网格均设格长、管理员、助理员、督导员、巡查员、船管员和民警。

除了社会管理服务网格化外,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福州市还开展现场办公会。7月骄阳似火,一场现场办公会在烈日下召开。“8月前我们一定确保完成才溪桥的拓宽改造,疏通泄洪渠道,绝不让暴雨引发洪涝灾害。”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杨岳的一席话,让正在田间地头劳作的敖江镇山亭村民感到凉风拂面,村民许水建很满意:“这样的下基层,面对面、实打实为我们解决问题,没得说!”

为及时掌握群众关切的问题,福州规定市级领导每年下基层蹲点不少于10天、县处级每季度不少于一周;县市区干部则每人至少挂钩1个村(社区、企业、学校、社团)并兼任副职;机关干部每半年下基层时间不少于15天。

有了畅通的民意诉求渠道,还要辅之以快捷高效的服务效率。目前,福州全市12个县(市)区行政服务中心和132个街道(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已相继投入使用。据统计,服务中心平均每个工作日受理1824件,其中当场办结率达75.64%。

《 人民日报 》( 2013年07月30日 18 版)

(责编:乔业琼、权娟)
相关专题
· 党建周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