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建>>群众工作典型案例征集

东莞:党代表工作室搭建联系服务群众“连心桥”

2013年07月29日09:4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一、案例背景

2008年,中央和广东省委先后下发《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暂行条例》(中发〔2008〕8号)、《广东省各级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实施办法》(粤发〔2008〕12号),对实行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作出部署、提出要求。东莞市为更好地促进各级党代表履职尽责,发挥作用,落实党代表任期制,在学习借鉴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创新,于2010年6月在全省率先设立了覆盖全市市直机关、镇村、“两新”组织的党代表工作室,省、市、镇三级党代表全部安排进驻工作室定期接待群众,有效地创新了民意征集模式,大大地拓展了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平台。东莞市委组织部在实践中不断推进党代表工作室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建设,逐步形成了具有东莞特色、切合基层实际的党代表工作室构建模式。

经过近三年来的不断探索和完善,东莞市616个党代表工作室工作运转正常,效果突出,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2011年,“东莞党代表工作室构建模式”被评为全省首届组织工作“十大品牌”。2012年,被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总结为全国基层党建工作创新五种模式之一的设立党代表工作室的“东莞模式”,并被评为全国基层党建创新30个最佳案例之一,入选中组部干部教育局等单位联合编写的《领导干部境外培训成果100例》案例。2013年4月,被中组部确实为联系服务群众典型编入教材供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学习参考。同时,中组部、省委组织部等上级部门以及北京、辽宁、湖南、山西、福建、佛山、韶关等省内外有关单位共25批266人次考察我市党代表工作室建设情况。

二、主要做法

党代表工作室的“东莞模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功能模式:知党情、听民意、促和谐

东莞党代表工作室在设计之初就准确定位,明显不同于信访室和维稳办,主要发挥“知党情、听民意、促和谐”三个作用,主题十分突出。

知党情--下传政策。各级党代表在党代表工作室轮值接待、走访座谈过程中,向基层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达上级文件精神,使党代表工作室成为宣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的阵地,了解掌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情况的窗口,传递反映群众意见建议的通道。2012年,先后部署组织了“学报告、争先锋”、“三打两建”评价、2013年“十件实事”征集等6次全市性的主题活动,会前听取和收集群众的意见建议,会后向群众传达大会主要精神,收集意见建议3万多条。

听民意--上传民意。重在走进基层,听取民意,党代表工作室主要职能不是“接访”,而在“接待”。党代表通过在党代表工作室定期接待群众,面对面、“零距离”倾听群众的心声,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更加有利做好群众工作。两年多来,各级党代表接待群众3.8万人次,走访慰问7280次,网络接待2655人,收集意见建议6.3万条,向上级提出参考意见37条次。

促和谐--化解矛盾。党代表把群众反映的困难放在心上,积极协助群众解决困难;党代表个人无法解决的,把群众困难记录在案,按照有关程序转办有关部门解决。让群众有话找党代表诉说,有事找党代表商量,把党代表工作室建成“党群连心桥”,增强群众对党组织的信赖感,以促进党内和谐带动社会和谐。两年多来,全市有关部门转办党代表工作室收集的意见建议9197条,回复率达99%,共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1.7万件。如今,党代表工作室成为了“党群连心桥”,增强了群众对党组织的信赖感,以促进党内和谐带动社会和谐。

■构建模式:实现“四个全”

代表全参与,联系服务群众。目前,1名十八大代表、11名省党代表、419名市党代表和5554名镇党代表,按照选举产生地、结对帮扶、工作关系等原则,全部都安排进驻各个党代表工作室,每个党代表工作室安排约10名党代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等市级领导党代表也全部带头进驻各镇(街道)基层党代表工作室。

地域全覆盖,坚持扎根群众。东莞的党代表工作室设置起点高、范围广,真正深入群众、扎根群众。目前,全市共有党代表工作室616个,包括市直机关、政法系统、市直管企业、市直管社会组织、松山湖党代表工作室各1个,镇(街道)机关党代表工作室共32个,村(社区)党代表工作室共579个。分布在市直机关、镇(街道)、村(社区)、非公企业、社会组织、学校等,实现了地域全覆盖。

布点全便民,直接贴近群众。东莞的党代表工作室注重选址布点,强调要凝聚“人气”。场所一般设在生活居住区、公共活动场所、群众办事大厅的一楼等贴近群众的地方。同时,坚持了节约实用原则,充分利用了现有的接待室、会议室、图书室、值班室等场所,实现一室多用、资源共享,没有增加基层负担。

时间全天候,更好方便群众。为了方便群众,党代表工作室每周定期开放一次,开放时间安排在周六、日或者周一至周五的晚上。同时,全市配套建立了616个“党代表网络工作室”,每个党代表工作室都开通了电话热线,群众在24小时通过互联网络和电话反映意见建议,实现了全天候接待群众。目前,全市党代表工作室通过网络接待群众2655人次,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447件。

■机制模式:强化“五个保障”

队伍保障。维持日常运作,首先要有人。每个党代表工作室分别建立了党代表、联络员、志愿者三支队伍,负责接待、登记、跟踪、反馈、归档等日常工作,三支队伍共同协调运作。目前,东莞共有党代表工作室联络员1285名,志愿者1776名。

运作保障。维持日常运作,制度是关键。东莞统一建立了《党代表工作室制度》、《党代表接待走访群众制度》、《党代表网络工作室管理规定》、《驻室党代表工作职责》、《联络员工作职责》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确保全市党代表工作室有序运作。

激励保障。维持日常运作,激励是动力。东莞市委组织部在推进全市党代表工作室规范化建设过程中,注重激励和监督并重,调动党代表工作室和党代表服务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竞争性。在党代表工作室中开展“红旗党代表工作室”评选活动,在党代表中开展“优秀工作案例”评选活动。2012年,评选了36个“红旗党代表工作室”和60个“优秀工作案例”。

监督保障。维持日常运作,监督要到位。市委组织部为了加强对全市党代表工作室的服务、监督和管理,创建了“党代表工作室QQ群组系统”,全市党代表工作室联络员全部加入QQ群。通过网络视频系统,实现对全市党代表工作室的在线指导和远程监控,有效地监督保障了全市党代表工作室有正常开放。

经费保障。维持日常运作,经费是基础。市、镇、村三级在财政上充分支持,采取市管党费下拨与镇(村)财政专拨并用方式予以解决建设经费。市统一制作配置党代表工作室牌匾、工作标识,镇、村负责配备桌椅、文件柜、饮水机等基础设备。据统计,市、镇、村三级直接投入党代表工作室建设经费超过1500万元。其中,市管党费下拨了近700万元用于党代表工作室基础设施和网络平台建设。

三、作用启示

东莞党代表工作室的构架和制度从设立之初就着眼于长远、立足于实际,把党代表工作室作为党代表服务联系群众的一个长效平台和载体,有效发挥“知党情、听民意、促和谐”作用,从而拉近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距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东莞的党代表工作室建设给了我们以下四个启示:

(一)搭建了党群对话的社会平台。党代表工作室在密切党组织与群众关系的进程中,有效发挥了党情收集、民意传达、利益协调等职责作用,以更加主动、平等、直接、开放的姿态,搭建起了实现党群对话的社会平台。一是便捷对话的“通道”。党代表工作室使党代表职责“前移”,“无障碍”直面群众,为“零距离”沟通创造了便利条件。既让党代表拥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工作场所,也让群众感受到“党代表就在身边”。二是平视对话的“站台”。党代表作为党员群众的“代言人”的角色出现在工作室,还原了“代表”的实质内涵,完成“代表”形象塑造,更容易与基层群众形成平等交流关系。市党代表、东城街道同沙社区书记谢淦祺对此深有感触:“许多群众都说,来工作室找我聊天,比在办公室时少了拘谨,多了放松,少了隔阂,多了亲近,一下子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三是上下对话的“枢纽”。通过党代表工作室,群众的诉求可以直达上级党组织或相关职能部门,党代表工作室成为党组织联系群众,实现上下对话的“启动阀门”和“传导中枢”。以设在市图书馆一楼的市直机关党代表工作室为例,其最初接待对象是附近居住的群众,后来逐步扩大到周边镇(街道),甚至一些来莞探亲访友的外省市群众乃至国外友人也慕名而来。

(二)创新了汇聚民意的新型载体。党代表工作室在汇聚民意方面显示了独特的“承载接纳”优势。首先,意见收集有专人。通过党代表工作室,党代表和联络员经常性地收集群众的意见建议,党代表闭会期间行使权利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其次,意见受理有专责。党代表工作室建立完善了登记、接谈、受理、交办等工作制度。党代表可以依托党代表工作室这个平台,通过驻室接待、电话约谈、网上交流、走访慰问等形式,听取和办理群众的意见建议及利益诉求。第三,意见回应有专办。党代表工作室收集的意见和建议,能迅速得到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视和回应。

(三)提供了联系群众的实践基地。党代表工作室不断地基础设施、规章制度等软硬件的综合配套,为党代表开展群众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实践舞台。一是集中的工作“阵地”。工作室作为党代表开展群众工作的专门“阵地”,使党代表任期内履行职权进入了具体的运作过程,使党代表联系群众有了政策依据和操作指南,群众工作脱离了涣散的“自发”的状态,而成为一项高度程序化、规范化的专项工作。二是自律的实践“课堂”。党代表定期接待群众和办理意见建议过程中,要求熟悉党的方针政策和党代表工作制度,并掌握与群众打交道的方式方法,这就促使党代表必须自觉自律,通过“岗位实践”来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三是前置的服务“窗口”。党代表工作室不仅成为党代表固定化的“现场办公”场所,还为他们走进群众、深入群众提供了一个前置“窗口”,鼓励和推动党代表采取体验式、走访式等多种方式开展调研。据统计,至今为止市、镇两级党代表共走访慰问7280次,接受电话咨询3840次,网上交流1232次。

(四)促进了社会和谐的有效措施。从制度设计角度讲,促进社会和谐是建立党代表工作室的最终目的所在。实践证明,党代表工作室在推进社会管理工作、保障服务和谐社会建设中确实是大有可为的,并使“共产党为人民办实事”的宗旨日益形象化、具体化。一是化解矛盾的“防洪堤”。党代表近距离接待群众,加强了党组织和群众之间的沟通、对话、协调,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合法诉求,在防止社会矛盾激化中起到一种“填石固堤”的作用。如我市一名在市公安局工作的市党代表,在所驻村党代表工作室接待群众过程中,听到群众反映建在该村的通讯微波信号发射塔会影响村民身体健康的问题后,及时联系安排通信技术部门进行实地检测,并又召开了群众座谈会,向全体村民通报无害结果的情况,并耐心做了相应解释工作,使一起容易引起信访上访的事件预先得到化解。目前,我市到工作室反映意见建议的群众中,40%属于倾述谈心类,党代表工作室在疏导群众思想情绪方面的作用逐步显现。二是协调利益的“润滑剂”。党代表工作室面向社会、面向群众全面开放,党代表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利益诉求和意见表达,这种开放自由的沟通、协调本身就是利益冲突的释放与纾解。群众反映的问题主要涉及劳动就业以及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社会治安、社会保障、环境交通等,其中90%以上意见得到了协调解决。三是纾解民困的“暖心巢”。因为党代表工作室能够主动为群众办实事,使群众感受到了主体地位的提升,感受到党代表是为群众说话的。不少经来访者通过多种渠道、多次反映仍没有获得应有重视或得不到解决的问题,在党代表工作室受理转办后,不同程度地得到改进甚至解决,切实维护了群众的合法权益和公共诉求。

(责编:秦华、赵晶)


相关专题
· 群众工作典型案例征集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