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建>>干部谈党建

郑为文:让人民群众在享受公共文化服务中增强幸福感

2013年07月27日19:21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2011年6月,马鞍山申报成为首批28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之一,也是我省唯一入选城市。马鞍山为何创建,如何推进创建,有着怎样的创建理念,文化强市的具体内涵和核心理念又是什么?6月17日下午,人民网就这些问题专访了市委书记郑为文。郑为文指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最重要的是为了群众、走近群众、服务群众,真正让人民群众在享受公共文化服务中增强幸福感。

郑为文说,文化是一个人和一个城市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地区之间发展存在差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化的不同;人与人之间也同样如此,不同的文化就有不同的境界。因此,无论是对于一个人,还是对于一个地区,文化都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基于这样的认识,近年来,我们在建设经济强市的同时,努力建设文化强市。建设文化强市,必须找到有效的工作抓手,从2011年起,我们全面启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

郑为文说,两年多来,我们认真对照《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验收标准》和我市规划,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创建工作,做到了“五有”:一是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做到“有阵地”。不断加大公共文化建设投入,在市级层面加快建设一批代表城市文化形象的标志性工程,在县区层面抓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提档升级,在乡镇(街道)层面加快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在农村(社区)层面推进农家书屋和文体活动室建设,形成了较为健全的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二是提升文化供给能力,做到“有活动”。在推动李白诗歌节、“江南之花”群众文化节等大型文化节庆活动品牌化的同时,广泛开展文化下乡、广场文化等各种群众文化活动,为群众提供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公共文化服务。三是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做到“有人才”。加大公共文化人才引进力度,配齐配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人员,加强对业余文艺队伍的扶持和引导,大力推动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为公共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人才支撑。四是推进文化改革创新,做到“有活力”。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公共文化设施建管用机制,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不断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五是健全创建工作机制,做到“有保障”。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细化分解创建任务,深入谋划实施文化项目,加大经费投入,努力为示范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郑为文指出,我们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不仅仅是为了争得荣誉,更重要的是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此,我们坚持“为了群众、走近群众、服务群众”的理念,以此来调动群众支持创建、参与创建的积极性,真正让人民群众在享受公共文化服务中增强文化自信、增强幸福感。我们坚持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的理念,打破公共文化资源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弊端,整合现有社会资源,实现共建共享,努力发挥公共文化资源最大效益。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理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采取政府购买、政府补贴、让利惠民等方式,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激发公共文化发展活力。

郑为文说,马鞍山提出建设文化强市的目标,文化强市的具体内涵是“六强”,即“文化事业强、文化产业强、文化人才强、文化凝聚力强、文化影响力强、人民幸福感强”。建设文化强市,离不开城市精神的引领,马鞍山文化中的核心理念就是“聚山纳川、一马当先”。“聚山纳川”寓意开放包容、厚德载物,“一马当先”寓意开拓创新、自强不息,这一核心理念既蕴含了民族精神,又体现了时代特征,也彰显了地域特点。现在,“聚山纳川、一马当先”的城市精神已成为全体马鞍山人的共同理念和精神追求。

郑为文最后说,创建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将以正在进行的文化部检查验收为动力,加大力度、深入推进示范区创建工作,真正发挥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作用,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来源:马鞍山市委办公室

(责编:乔业琼、杨媚)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