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至16日是双休日,省委副书记、贵阳市委书记李军带着两名工作人员,驱车120余公里,来到他的扶贫联系点开阳县宅吉乡潘桐村,驻村调研扶贫开发、同步小康、产业结构调整、美丽乡村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等工作。
扶贫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坚持不懈抓下去
宅吉乡潘桐村是省级一类贫困村,全村4400多人,曾有约四分之一是贫困人口。在各级有关部门大力帮扶和全体村民的努力下,该村通过多种方式发展经济、增加收入,201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40元,实现了整村“减贫摘帽”的目标。
全村的日子好起来了,但个别困难村民生活如何,李军十分关心。他先后来到村民陆远银、陆安平、刘仲举、陈勇家中走访,送去慰问金和慰问物品,了解困难状况和原因,帮助他们研究脱贫的办法。陆远银家外出打工的孩子生病了,因此生活有些拮据。得知村里看病可以报销大部分,还有农村养老保险,李军安慰他说,困难是暂时的,挺过去,生活就会慢慢好起来。院坝里、树荫下,陆远银上初一的孙女陆定芬正在板凳上做作业,李军走过去,关切地询问学习、生活情况。得知孩子在寄宿制学校读书,中午可以吃到免费的营养午餐,李军感到欣慰,勉励孩子好好读书,掌握知识和技能,将来挣钱报答长辈。他语重心长地对家长和在场的乡、村负责人说:“孩子上学,这是天大的事情,一定要想一切办法让孩子读书,否则将来外出打工也找不到好的工作;乡、村各级组织都要盯着,绝不能让村里的孩子辍学!”
陆安平一家父亲、儿子、媳妇、孙女都有残疾,刘仲举智障、妻子聋哑,陈勇的妻子长期生病,因此三家生活比较困难。李军说,对这样的特殊困难群体,党委、政府要发挥“托底”功能,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基层组织、乡村干部要多去走走、多去看看,及时解他们的燃眉之急。
走访中,李军还来到村卫生室,了解农民看病、报销等方面情况。他指出,贫困是一个相对标准,扶贫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坚持不懈抓下去,逐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让他们过上更加富裕的日子。
调整产业结构既要经济效益,也要生态效益
产业结构调整如何,乡亲们增收情况怎样,有什么好的路子,带着这些问题,李军走家串户、上山下地,进行广泛深入了解。
24岁的小伙子陆江是从毕节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尝试了几份工作后,他决定回家创业,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办家庭养殖场,专门养羊。目前的发展势头很好,存栏已经130多头,而且销路很好,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不愁卖”。
在陆江家,李军与他深入交谈,充分肯定他的创业举措具有示范意义。李军说,你的事迹至少说明两点,一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还很有潜力,只要转变观念,哪里都有门路;二是大学生创业要结合自己所学、结合本地实际,找到合适的路子。“政府会大力支持你,希望你扩大规模、做强做大。”
陆江反映,回到农村后,没有宽带上网,缺少文化生活,很多年轻人不习惯。李军说,现在居住太分散,很难配套这些信息化设施,我们将有序推进小集镇建设,让大家更加集中地居住,更好地享受现代生活。
顶着炎炎烈日,李军详细考察了该村核桃种植、烤烟种植、土地整治等情况。绿油油的烤烟地里,已经套种了核桃树苗,长势正旺;不远处的山腰上,已经栽上了大量核桃树,与各种林木组合在一起,显得郁郁青青。李军与乡党委书记、村支部书记深入交流,他说,核桃营养价值高,销售势头好,种植技术要求不是很高,储存、加工也很方便,种植核桃树不仅很有经济效益,也很有生态效益。现在全乡核桃种植已经发展到2万亩,还很有潜力,还要扩大规模;要深入开展退耕还林,尽可能把坡地上种植的玉米“退”下来、“还”核桃林。这样,不仅满乡都可以富起来,而且满山都可以绿起来。
在了解该村土地整治项目时,李军说,宅吉乡人均土地面积比较多,这是最大的资源,最大的发展潜力所在。村集体要加强统筹,适度推进土地流转,使土地资源向种植大户集中,实现规模生产、规模经营,提高生产效率和农副产品质量。
同步小康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
同步小康驻村工作开展得如何,乡、村干部工作状态怎样,基层组织的作用发挥得好不好,是李军此行调研的重点之一。
在潘桐村委会的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办公室,李军与驻村干部何湘亲切交谈,仔细查看挂帮记录,询问他为村里办实事的情况。李军说,同步小康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干部。驻村干部要深化“帮联驻”活动,真正做到吃住在村、工作在村,扎扎实实办几件实事。
当了解到宅吉乡明年可以基本实现、后年可以全面实现同步小康“531”目标时,李军高兴地说,宅吉乡各方面条件比较艰苦,能与全市一起在全省率先全面小康,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他叮嘱乡村干部说,省委在同步小康指标体系里专门增加了生态环境指标,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一定要高度重视保护环境,保住青山绿水。
随后,李军与乡、村干部座谈。乡党委书记黄应忠,乡组织委员何建东、村支部书记何国斌、村副主任余强等纷纷发言,谈想法、谈工作、谈体会、谈甘苦、谈期望。
李军问大家:“你们在乡里、村里工作,最欣慰的是什么?最苦恼的是什么?”
欣慰结构调整见成效、基础设施越来越好、班子团结干事、老百姓支持拥护……苦恼贫富差距大、个别群众法制意识差、调解矛盾纠纷不容易……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了很多掏心窝子的话。
“如果让老百姓给你们的表现打分,估计能得多少分?”李军又问大家。
80、85、75、70……大家的回答有的比较自信,有的则相对谨慎。
李军说,作为基层干部,每天与老百姓打交道,要与老百姓同喜同乐、同苦同愁,把自己的喜怒哀乐与老百姓紧紧拴在一起。如果老百姓给你打了高分,说明你的工作经得起检验。
听了大家的意见后,李军深有感触地说,我一路看、一路听、一路想,感到宅吉乡、潘桐村变化很大,结构调整成效明显,通乡路、通村路、串寨路基本完善,老百姓看病、养老、住房等保障得到加强,“六有民生行动计划”很有成效。这既得益于各级各部门的倾力帮扶,也得益于乡、村干部的辛苦工作,得益于广大村民的共同奋斗。
李军希望乡里、村里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县各级的有关指示精神,进一步把各项工作搞得更好。一要谋划产业发展。发展特色经济,加大核桃、烤烟种植规模,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污染型农业向生态型农业的转变。二要抓好美丽乡村建设。在大力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不断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优化人居环境,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生态产品。三要建强基层组织。选好配强村支两委,选好致富带头人,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更好地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既要全力推进、又要量力而行
16日晚,潘桐村最困难的简家湾村民组。在村民徐子刚家的院坝里,李军与乡村干部、挂帮干部、大学生村官、村民代表等围坐在一起,了解大家所思所想、所干所办,了解村里的困难和问题,与大家一起商量如何解决。
徐春、高传华、曹迅、冉太志等纷纷发言。作为大学生村官,徐春哭过鼻子、产生过退缩的想法,但现如今与乡亲们打成一片,感到很适应;作为烤烟种植大户,高传华反映了“增产的烦恼”,今年烤烟增产,超过了订单计划;曹迅说,村里平常吃水还能满足,但遇到天旱人畜饮水、灌溉用水都不够;冉太志表示,现在宅吉乡发展快,生产、生活用油需求大,希望建一座加油站。其他干部群众代表也表达了希望建客运站、变电站等愿望。
听了大家的发言,李军说,大家提的这些要求,都是实现全面小康、建设美丽乡村的基本需求,都是加快宅吉乡发展的基本要素。“大家的要求我都一条一条记下来了,回去以后,我会要求有关部门深入研究,有的问题要提出解决的办法,有的问题已经有解决的初步方案,要加快实施进度。”
“当然,这些问题解决起来有个过程,也得量力而行。大家要体谅党委、政府的难处,一步一步来。”李军诚恳地说。
座谈结束时,已是夜里10点半,山村沉浸在浓浓夜色中。李军跟大家一一握手道别,叮嘱大家夜里走路、骑车要小心,注意安全。
当晚,李军借宿在徐子刚家里。
加强集镇规划引导,建设高品质的美丽乡村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如何有序规划建设小集镇,如何把扶贫生态移民搬迁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这是李军在调研中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在宅吉乡调研时,走家串户、与干部群众座谈时,李军都就这个话题与大家深入探讨。离开宅吉乡后,他又来到冯三镇和南江乡了解相关情况。在冯三镇,李军走进移民集中安置点了解建设管理情况;走进居民家中,仔细询问他们从哪里搬来,现在从事什么职业,对移民搬迁如何看。在南江乡,李军来到扶贫生态移民安置项目点建设现场,察看施工进展,深入了解建设成本、规模、风格等相关情况。他强调,要严格建设工程管理,确保成本控制和施工质量;要严格准入管理,确保让最需要扶贫生态移民的人住进来。
调研中,李军指出,美丽乡村建设可以说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其中很重要的内容是集镇建设要规划有序、突出特色。过去建房子依托小坝子、小山坳、小河谷形成小村寨,是一种自然的规划。但现在有的地方到处建房,杂乱无章,没有美感。集中规划建房有利于集中配套水、电、路、气、电信等基础设施,有利于节约集约用地,有利于减少面源污染,而且有利于依托相对集中居住实现相对集中的生产、加工和市场交易。各级党委、政府要发挥动员、组织作用,切实加强集镇规划控制,结合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引导农民转变思想观念,改变生活习惯,逐步从分散居住过渡到集中居住,实现自发城镇化向自觉城镇化的转变。特别要引导一部分农民先行动起来,让有建房意愿的农民在集中划定的地方,按照统一的规划来盖新房,形成有序的布局、协调的风格、鲜明的特色、优美的环境,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李军强调,美丽乡村建设可以说是一场革命,需要做大量说服、引导和约束工作。要坚持不懈,紧抓不放,通过五年、十年的努力,建设美丽、宜居的乡村家园,留下充满地域文化、民俗文化特色的建筑艺术精品。
来源:贵阳新闻网-贵阳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