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建

少上镜头多照镜子

饶文波
2013年07月11日11:17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改作风,仅凭领导干部在镜头前自说自话、自我评价不行。因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基层始终是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晴雨表。酸甜苦辣,群众体验最真切;阴晴圆缺,基层感受最深刻。作风改不改、如何改、改得怎样,人民群众也最有发言权。现实生活中,那些不注重照镜子,总喜欢上镜头的人,背后隐藏的往往是出名挂号的思想。抱着这种想法干事情、做决策,就会忘记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拥护不拥护这条唯一标准,就会忘记作风建设的初衷和目的。实践证明,抓作风,最重要的是实打实、动真格。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抓作风,只能越抓越退步;用好的作风抓作风,作风建设才能扎实推进、步步深化。

众目睽睽,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都有带动性、引导性,要以身作则,就要多照作风这面镜子。古语云: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领导干部在工作中、生活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依法依纪言行。

要多照集体这面镜子,淡泊个人及小家庭的名、利、情,扩大集体及大家庭的名、利、情;使民众觉悟起来,形成互帮互爱、互谅互解、改恶从善、积极进取的优良社会风气。要多照群众这面镜子,对于人民赋予的权力,领导干部要着眼于公心,着手于规章去行使。不能拿权力去与投机者的金钱、美色等诱惑进行交易,而要遵纪守法、铁面无私,加强党性修养,清心寡欲、抵御诱惑。让服务对象先快乐,引领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

要多照文化这面镜子,吸收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华,丰富党员领导干部的修养理论。传统文化中积极进取、善待生命、淡泊名利、奖励有利长远效益的创新的精神理念要吸取、要开发;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要与环境治理、社会管理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将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相结合。

要多照思想这面镜子,形成党纪国法无处不在的观念,传承与发扬革命领袖、优秀党员干部的精神,对照、发掘和保持自身的优点,抑制错误思想的膨胀和外化,防患于未然,知错能改,不至于走上违纪犯罪的道路,让党员领导干部继续为人民服务。

要多照身心这面镜子,加强身心修养,强健体魄。党员领导干部因工作忙,常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因此,要减少不必要的应酬,抽时间动静结合,科学修炼身心;使自己的身心常保持在平衡、中和、积极、快乐、智慧的状态,这样,就有能力感化身边的人,抑制假、恶、丑的膨胀。古语云:德润其身。有了健康而强健的身心,就可以更好地、更长久地、更合理而巧妙地为人民服务。

要多照社会这面镜子,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本职工作,服务社会,使党和人民的事业发扬光大;要找准社会事态的大势,激发创造力,确保成功,效益长远;要体察民情、民心,找准社会心理大势,引导其趋于平衡、安祥、和谐。

要多照道德这面镜子,坚持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增强道德的感召力。要想成为优秀的党员领导干部,首先要成为社会上的好人楷模。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王瑛等领导干部首先完善了自己的道德修养,做了好人,是我们修身养德的一面面明镜,党员干部要多照这样的镜子,以党性自律,完善党的修养,才能成为党的好干部、好领导。

“行百里者半九十。”抓作风刚刚破题,改作风依然在路上。在作风建设上,不仅要治标更要治本,不仅要抓易改的地方更要抓难改的地方。只有经常“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坚持从身边的问题改起,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改起,才能把作风建设抓出成效来,真正取信于民。

(作者单位:中共太原市纪委)

山西《前进》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责编:杨媚、权娟)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