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代福在工作中。 九龙坡区委组织部供图
开栏的话
今天起,本报推出“身边好干部”专题系列报道,集中宣传一批扎根基层、乐于奉献、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低调务实的基层干部。
广大基层干部是我们各项工作的基石,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关乎执政基础,关乎社会稳定,关乎改革发展和百姓福祉。为此,本报启动“身边好干部”宣传报道活动,为“科学发展、富民兴渝”凝聚正能量、发出好声音、营造好氛围。
本报将调集精兵强将,结合“走转改”活动,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发掘基层干部的先进典型。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宣传好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维护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对群众感情真挚、为民办实事、深得群众拥护的基层干部典型,树立学习标杆,传播良好形象,充分展现基层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6月10日,端午小长假第一天,位于九龙坡区铜罐驿镇建设村的柏杨湾公园,草长莺飞,游人如织。沿着登山步道缓缓前行,只见园内小桥流水、鲜花掩映,一幅美如水墨的乡村画卷展现在人们眼前。
可2011年初,镇里决定在此修建生态公园时,村民们还不大乐意:柏杨湾公园所在的建设村,是铜罐驿镇的中心地段。这块地用来修厂房引企业,还可以找钱,建个公园划不来。因此,不少人反对搬迁。
“要不是廖书记眼光长远,挨家挨户做通工作,我们哪享得了这福?”80岁的村民龙太保指着往来游玩的人,“你看造福了多少人。”
龙太保口中的廖书记,是半年前病重住进医院的建设村党支部书记廖代福。
“办事公道,不占便宜,群众就会信任你”
廖代福今年已经60岁了,从1973年任生产队长,1975年任村党支部副书记,1985年起任村党支部书记,至今已整整40年。
都说村官不好当,上要对党委政府,下要对千家万户,一个字:难!可廖代福不这么认为。他常说:“当好村干部,就两点:一办事公道,二不占便宜,群众就会信任你。”
2000年,原建设村与原石坝子村合并,廖代福继续任新建设村党支部书记。“合村初期,不少原石坝子村村民都担心会受到区别对待。”建设村13社社长罗爱学是原石坝子村的老社长,他回忆说。
会不会被区别对待?许多原石坝子村村民都盯着这位村党支部书记的举动。原来的石坝子村比较穷,合村时连条好走的路都没有,下雨天一出门就是两脚泥,村民们深受道路不畅之苦。
找上级争取补助、跑企业拉赞助,又拿出大部分村集体收入。村民们没想到,廖代福把修路当作了合村后的头等大事。
2004年,一条长2000多米的人行便道通到了原石坝子村区域,将原石坝子村的各个社连接在一起……那天,原石坝子村的村民拥到新路上,来来回回走了个够。
自家的事廖代福却不放在心上。2008年,受汶川地震影响,他侄女沈小平家房屋裂缝了。她找到廖代福,希望能得到点救灾补贴,重新整修房屋。哪想到廖代福到她家看了一圈后说:“还有人比你困难,你是我亲戚,我不能先把救灾款发给你。”最终,救灾补贴发到了其他受灾村民手里,沈小平硬是一分钱没拿到。
“他当了几十年村支书,家里的事没帮上一件。”沈小平说,对他的做法大家都能理解,渐渐地,家里人都宁愿自己吃点亏,也不会找他帮忙。
“把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来做”
村支书不是官,也不是“公家人”。但40年来,廖代福硬是把自己当成了“公家人”。每天早上7点半,廖代福准时赶到村办公室,做完办公室的清洁、烧好开水,然后开始料理村里和群众的“大事”。创先争优、支部活动、救济救助、低保医保、计划生育、灾害险情、企业协调、纠纷调解……一项一项安排、一件一件办理,几乎没有休息时间。
“只有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做,群众才会对你有亲情感,才会认可你、支持你。”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从当干部那天起,谁家有了急难,他总是第一个赶到,帮上一把,一做就是40年。
六社村民沈南军、杨淑容夫妇记得,2008年夏下大雨,是廖书记带人冒雨为他家后山挖排水沟,足足挖了两个多小时才排除滑坡险情;73岁的低保户刘洪富记得,2009年自家土屋出现险情,是廖书记八方筹资备料,带领施工队为自己新修了三间砖房;父母离异、从小跟着外公外婆生活的重庆大学大四学生代理记得,自己从小学到大学的学费、书本费和书包文具,是廖书记一次又一次找政府补助、找企业资助和自掏腰包,亲自送到家里来的……
而老廖却忙得没有时间关心自己的身体。最近这几年,老廖常常肚子疼,妻子让他去医院看看,他总说村里事情多,走不开,就随便买点胃药吃了了事。多年的积劳成疾,让这个坚韧的汉子终于累倒了。
2012年12月4日清晨,一辆120救护车响着尖利的警报,呼啸着驶进九龙坡铜罐驿镇建设村,停在了廖代福家门口。很快,村民发现,他们的老书记被抱上担架,脸色死灰,昏迷不醒。
在医院抢救室,医生诊断,病人肝脏破裂,腹腔内大量淤血,需马上手术。打开腹腔,医生震惊了:癌细胞侵噬了病人整个肝脏,已经没有手术治疗的可能。医生只好做了简单的止血和淤血清理,默默地缝上病人的腹腔。
老书记廖代福重病住院的消息不胫而走。那几天,前去医院看望的村民络绎不绝,最多的一天有上百人。医生对这个其貌不扬的农村汉子说:“老廖,这么多人来看你,你的亲戚好多。”在场的村民说:“是的,廖书记就是我们的亲人。”(记者 何清平 实习生 冉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