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元向记者介绍全村治理石漠化的艰辛。(刘裕国摄影报道)
大山深处,翠绿跌宕间,“小洋楼”崭新精美,水泥路穿山越谷。山上,花木斗艳,山下,茶树飘香。村头有绿色企业,村中有文化广场。这里,就是四川筠连县腾达镇春风村。
10年前,这里还被贫穷困扰着:村里没有产业,不通公路,人均收入不足1800元。
春风村有今天的模样,村民们都说:我们选对了自己的当家人。
“全村人把梦想托付我,我就得豁出去干”
春风村地处川滇交界处,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被称为“石头村”。过去,村民发家致富的愿望都像石头一样沉睡梦中。
2004年11月,换届选举搅动春风村。村民们的心里不约而同地装着一个人:本村打工经商的成功者王家元。当年38岁的王家元,在乡亲们眼里,既能干,又是个热心肠。选举村委会主任,村民们向不是候选人的他投了高票。
走马上任,王家元想给村里做的头一件事,就是打通道路。他是春风村土生土长的娃,他知道,漫山遍野是石头,出村的路只有一条羊肠小道。这条道,绳索般束缚着村里人致富的脚步。有条好走的路,是村民们世代的期盼。
然而,严峻的现实摆在面前:没资金、缺劳力。有人提出村民人均集资200元,每户每天出工一人。王家元深知,全村仅187户、829人,靠这点物力和人力在石头山上修路,太难!他横下一条心,说:“资金不足我来补,修路所需的砂石料全部由我家石场捐赠。”
第二年元旦,春风村男女老幼100多号人组成筑路大军开赴工地。王家元把党员、干部、民兵组成突击队,自己当领队,专啃硬骨头。住工棚,吃干粮,喝山泉;顶寒风,爬山路,攀峭壁,王家元处处冲在前。晚上睡在工棚里,王家元全身的骨头像是散了架,第二天,他依然走在抬石头队伍的最前列。3个月下来,王家元瘦了一圈。他老婆直心疼,说他要路不要命。他说:“全村人都把修路的梦想托付给我,我就得豁出去干。”
靠着这股子拼劲,王家元带领村民用3年时间,打通了连接全村三个组的7.8公里长、4.5米宽的环形路;靠着这股子拼劲,王家元带领村民治理石漠化,向乱石岗要果园,让石头山长出了1000多亩李子园。
村里的“李子大王”刘国琼脸上写满笑意:“有了条好路,就敢放胆发展果园,去年光卖李子就挣了10多万元。”
“要让群众走新路,干部就要有胆识”
2007年,王家元当上了春风村支部书记。一上任,他就盘算着如何带领群众走新路。
凭借多年商海经历培养起的敏锐嗅觉,王家元在春风村的瘠薄地上瞄到了商机——种茶叶。他几次进城,调研市场,请专家进山验土配种,确定了优良茶种。
谁知,在村民大会上,王家元种茶叶的提议引来强烈反对:“我们祖祖辈辈种粮,没有种过茶。”“那茶叶能当粮食吗,饿了肚子谁负责?”王家元没有打嘴仗,他挨个上门,细致做工作,促膝沟通。当年,春风村发展茶园300亩。
清明前后,坡上茶园吐翠,村民们兴高采烈地采下第一批新茶。但由于茶园面积小,产量不上规模,茶商没把春风村搭上眼,村民们为茶叶的销路急得团团转,还有人埋怨起王家元。
王家元却轻松一笑,说:“我既然敢让你们种,就有办法把茶叶销出去。”他把村里的党员干部和年轻人组织起来,带头挑着茶叶,沿着刚修好的通村路,一担一担挑到事先联系好的茶叶公司去卖。村民们初次尝到种茶的甜头,第二年,茶园扩展到500亩,还吸引来浙江茶商,当年就在春风村办起茶叶加工厂。
去年,春风村茶园发展到1500亩。春风茶叶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投入建设资金2000余万元。全村年生产鲜茶5000余公斤,年收入100余万元。
“共同奔小康,一户不落下”
短短几年,春风村冒出来不少产业大户,而王家元却常常蹲在出村的路口皱眉,琢磨着如何让所有村民都能成为“大户”。
王家元开始在村里独特的资源上打主意,利用喀斯特地貌特征和生态产业发展乡村旅游。
2006年3月,王家元在春风村举办首届李花节,引来省内外数万名游客休闲观光。从未有过的人气,在王家元眼前闪起一道亮光——要是这石头山上能四季花开,岂不游人不断?4月,王家元以50元一亩的地租引入花卉商在山顶上发展花卉苗圃。2012年,春风村的花卉产业达到2000亩。
在发展花卉产业的同时,王家元动员农户发展农家乐。不久,春风村的第一家农家乐“刘家花园”诞生了。村民朱永芬说:“最初村干部动员办农家乐,我们还觉得好笑。现在我们农村人既能卖粮食、卖蔬果,卖饭也受欢迎。”如今,春风村农家乐已发展到近48户,年收入超过200万元的有10多家。2012年,春风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600元。全村没有贫困户。
《 人民日报 》( 2013年06月13日 06 版)